字裏藏醫

《字裏藏醫》是徐文兵大夫寫的一本書。徐文兵與梁冬做的《黃帝內經》訪談錄是我百聽不厭的節目。

徐文兵大夫也是我比較信服的一位中醫醫生,雖然對他的個別觀點,我也略有歧義,但並不影響我對他整體的認可。

而通過《字裏藏醫》這本書,讓我更加認可他除了中醫方面,在傳統文化方面的造詣。

我一直都非常喜歡漢字,真真覺得漢字中蘊藏的文化博大精深。這本書開篇就從“健康”一詞講起。

我們如今常常把健康掛在嘴邊。人人都說,健康最重要。健康是一,其餘的都是零,沒有了一,再多的零都毫無意義。

然而,健康究竟是什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可以說人人皆知,耳熟能詳。

何爲“健”?“健”是“人”與“建”組成。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組成的字,大多都含有有力的意思。

比如,“腱”是堅韌有力的筋,腱子肉就是緊繃發力的肌肉;“犍”是力大無窮的公牛;“鍵”是金屬製作的堅固有力的關轄、固定的門或車軸。那麼,“健”就指的是有力的人。

然而“康”卻與有力無關。古書中雲,“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

如此想來,便也知道了“歧路”、“通衢”的說法,也更明白了“康莊大道”的由來。因此,“康”的含義是有路子、行得通。

那麼,將“健康”二字合在一起,成爲一個詞語時,它的意思便也不言自明瞭。就是說,既要具有有力的能量,還要有通暢的道路。

於身體而言,氣足有力爲健,經絡通暢順達爲康。如果用冬季供暖來形容身體的話,健就是暖氣燒得很旺,供得很足;康則是管道通暢,能將熱能傳遞到每個房間。

如果管道很通暢,但熱源不夠,室內溫度一定不好。反之,如果暖氣燒得很好,然而管道不通,熱源依然無法傳遞,房間一樣不會溫暖。

這便是健康,只健不康不行,只康不健也不行。

僅僅通過對“健康”一詞的理解,就已經能夠掌握到健康的精髓了。只要按照健與康的要求去做,就不難達到健康。

而書中講述了與我們身體以及精神、情緒等方面有關的詞語多達幾十個。對我有深刻影響的詞,也有許多。例如“疼痛”。

記得在三年前,我在一場手術經歷中,曾經無師自通地深刻理解了“疼”與“痛”的區別,也曾經就此寫過一篇《疼痛論》。如今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我用真實經歷體驗了這兩個字的精髓。

那就是,“疼”是陽性的疼痛感覺,是急性發作的、持續時間短的、淺表的、有灼燒感的、開放發散的、尖銳刺激的疼痛。

“痛”則是陰性的疼痛感覺,它指的是慢性的、長期持續的、深入的、冷凝的、憋脹的、頓挫的疼痛。

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說到的或用到的一些詞語,看上去意思相近,其實卻大有不同。例如飢餓,疑惑,愧疚等等。

爲什麼我們說“飢不擇食”,卻不會說“餓不擇食”,說“餓狼一樣”,卻又不說“飢狼一樣”。那是因爲“飢”是客觀的進食不足,“餓”則是主觀想進食的慾望。

“疑”是不信,“惑”則是一種不確定的心態,面對多種選擇的猶豫不決。

“愧”是心中有鬼,內心有負面、陰暗的精神、情感、情緒,“疚”是心病日久之後產生的自責和負罪感。

生活中這類詞語不勝枚舉。通過這本書,讓我有種醍醐灌頂之感,對這一類詞語也有了一種豁然瞭解。

隨着深入閱讀,我發現這些詞語都與我們的身體有關。確切的說,它們原本就是來自於我們身體最本真的一種感受。

忽然間,讓我想起了古時的一句話:不爲良相,當爲良醫。

醫之爲道。字裏藏的何止是醫,更是博大精深的文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