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村故事Ⅱ農村工作隊


向農村派遣工作隊,是我們國家歷來的一項特殊而優良的工作傳統,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農村的高度重視與關懷。不同時期的工作隊,其工作任務、工作對象、工作目標、工作隊的稱謂都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是,在農村都留下深深地烙印,長時間地影響着一個村莊的發展,特別是一些突出的人與事,雙方建立了良好長期的友誼,相互關心,相互邦助,成爲廣大農民和工作隊人員的美好記憶。而我對派遣陳村的工作隊,也有一份獨特而深刻的印象。     

記得有一天,父母帶回來一個陌生的中年人,穿着比農村人相對乾淨整潔,人挺溫和客氣,父母對他很恭敬,他盤腳坐在我家土坑上,先我們喫着幾乎與我們平時一樣的飯食,父親陪着並熱情地招呼着,母親則告訴我們別吵鬧,要有禮貌,說這是工作隊,是喫派飯的,村裏的人家輪流管飯。那時候家裏也沒有什麼好喫的,但也是精心準備,算家裏最好喫的了,他喫完飯,從口袋裏掏出一些紙票,謙讓一番結帳才送走,現在知道他。付的是糧票了,纔開始讓我們孩子喫,這是我最早對工作隊的印象,與父母一樣的幹農活,一樣的喫住在農村,而感覺不同的是,他們有很強的威信力,是農村人生活的榜樣,身上有着一種進步的思想活力。    

還有一次是在收麥季節,生產隊裏的打麥場外,有十幾號青年男女,他們穿着相對統一整齊,嘰嘰喳喳,有着青年學生的朝氣,感覺到他們有很多希奇感,他們是來農村接受教育鍛鍊的,幫助夏收工作的。在隊長的招呼中,將一個個青年男女分配到各家各戶,去喫農家飯,這些學生除了幫助農民收割,還得學習認識農村的作物,學習農活的操作,他們也是受組織的派遣與號召,雖然是季節性的,但與上山下鄉的知青一樣,後來都成了農村生產發展的主力軍。到陳村的知青不算多,多與村裏人有一定的血緣親戚關係,呆的時間也比較長,他們一般都多才多藝,給村裏也帶來不一樣的風景,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我上初中時,學校門口外的院子裏住着縣裏來的幹部工作隊,人員比較多,有五六個吧。因爲其中一位叫劉鬱瑞,是我們班主任孫德勝老師的學生,我同他們算有過一些交集,常常偷着去他們住的窯洞看電視。知道他們的一些情況,如有一位姓段的愛喫辣椒,幾乎是一筷子辣椒麪一囗飯;另一位姓劉(峯安)的愛乾淨,人們私下裏就講他的笑話,一塊手絹,又擦腳又嘴是假乾淨,這些在村裏都是公開的祕密,除了個人愛好習慣外,主要還是農村的條件艱苦,喫飯洗漱都很難,也是想辦法將就,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這個工作隊,在村裏呆的時間比較長,與村隊的人已經打成一片,那兩年風調雨順,農業大豐收,不管粗細糧,家家戶戶有了餘糧,農民的精神有了勁頭。這個工作隊政策性強,堅持工作原則,我常聽他們指着電視上新聞分析討論問題,雖然當時我不關心這個,但我知道他們討論的是自己工作與電視的聯繫。有一次,晚上接到縣裏通知,讓劉鬱瑞第二天八點在縣裏開會,陳村到縣城六十多裏地,又沒班車交通工具,實在讓人爲難,村裏人破天荒偷偷地用拖拉機,大黑夜將他送到汾河邊,讓他自己走着去,據說,大會開始縣委書記就問劉鬱瑞到了沒有,劉披着大黃衣蹲在後面,說到了,真的他很累,那時候下鄉工作隊真的不容易。   

後來我去縣城讀書,雖然也陸續聽到過一些工作隊的情況,但總體是模糊的。這些工作隊在村裏呆的時間都不長,其中有農村責任制實行的諸多原因,多是一些臨時性的工作任務,很少在村裏駐紮,農村人相對自由了,自己按排自己的勞動,很少有工作隊介入。記得我學校畢業去汾西實習時,劉鬱瑞已是該縣的縣委書記,我專門去拜訪他,他問了我很多村裏的情況,可以看得他特別關心陳村,事實也說明他把陳村當作了第二故鄉,爲陳村人辦了很多實事,村裏人至今也念着他的好。他還介紹了汾西的情況,當時汾西縣正在推行聯營辦廠,招商引資,他從自己小時候賣韭菜的經險,說起"三八二十三,你精我不憨"的哲理,談到汾西聯營幾家外商辦企業,也算一種讓利,讓出土地等資源,但人都喫喝在汾西,汾西人學到技術,改變思想,發展經濟,着實讓我耳目一新,腦洞大開,懂得了做人做事"捨得″的真諦。事實也驗證了他是一名有作爲的好書記,依他爲原型的"法撼汾西""法網"等影視文學作品都介紹了他的事蹟,轟動了全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又一次大規模地向農村派遣了扶貧工作隊,經過幾年的精準扶貧,很多縣鄉村都摘掉了貧困帽子,貧困戶也脫貧了,這是一次偉大的歷史成就,舉世矚目。我在縣裏工作時,前期有幸參與了兩個村子的扶貧蹲點工作,雖然那時還沒要求必須住在村裏等考量,但我深深體會了農村與工作都有了驚人的變化,農村早已不是以的農村,工作隊也不是以前的工作隊,雙方都有質的變化,感覺扶貧二字,拉長了工作隊與農民的距離,疏遠了與農民的關係,甚至認爲這扶貧名稱對農村和農民帶有一點歧視性。我的體會是:工作隊不僅僅是制度性要求,工作人員駐紮農村,完成規定的工作任務,關鍵是要求黨員幹部要深入農村,深入基層,要了解農村,掌握實情,辦實事,與農民兄弟交朋友,永遠不能脫離羣衆,脫離實際,保持我們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兄弟情誼,這纔是我們黨的初心,我們黨永葆青春的法寶。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建黨建國以來究竟向農村派遣過多少工作作,恐怕很少有人說得清。就是陳村人也不一定能夠說清本村來過多少工作隊,我寫過的村裏的五保戶,老蘇是河南人,是解放前派到陳村,以打短工瞭解陳村敵情的工作人員,後來他一直生活在陳村直到終老,他節儉樸素,在陳村貢獻了一生,這樣的工作隊員真叫人稱奇。 翻閱我們黨的歷史,從毛澤東主席徒步農村,搞湖南農民運動調查報告,到確定農村包圍城市的鬥爭方針;從農村土地革命,到解放後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從農村土地責任制實施開啓改革開放,到大量農民工進入城市搞建設;從中央連續多年第一號農字文件,到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那一次重大決策不是從農村開始,那一次缺少了農民兄弟的創造與智慧,那一次沒有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呀!      

作爲農村人,農村、農民、農業永遠是我割捨不斷的情緣和家國情懷。三農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發展經濟的基礎命脈;是我們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執政能力體現,而工作隊則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途徑,值得我們去總結,去繼承,去發揚光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