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親子閱讀兒童文學系列之《毛毛》

我是昭君,我想記錄我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013天。


今天分享《毛毛》,《毛毛》是德國作家米切爾·恩德的代表作,需要時再取出來,曾榮獲德國青少年圖書獎等12項國際國內大獎,被譯作39種言,是一部能同時感動孩子和大人的經典之作,自出版起30多年暢銷不衰,僅在日本就狂銷1000萬冊。

米切爾或許大家並不這麼熟悉,但他在歐洲的兒童文學界赫赫有名,在德國,他更是被親切地稱爲“幻想國王”。小時候的米切爾很喜歡聽馬戲團的人講故事,因爲他們走南闖北經歷豐富,可他不知道把這些聽來的東西和誰分享。母親扛着養活一家人的重擔,節省時間不就是爲了幹自己喜歡的事嗎。

他只能將它們都寫出來,米切爾的父親埃德加·恩德是聲名卓越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儘管米切爾看不懂那些畫,但是那些充滿幻想色彩的佳作還是給年幼的米切爾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飛上天空的漁船和羽毛做成的槳,破碎的鋼琴和倒懸的池塘,這些奇妙的東西讓米切爾浮想聯翩,沉迷其中。

有時候,他看着圖畫上騎着巨龜的人物,追問父親這幅畫到底是什麼意思。爸爸都會耐心地講解,這些都深深地留在他的記憶中,成爲他日後的創作靈感的來源。成年後的米切爾開始爲歌舞劇團寫劇本,爲電臺寫影評。

有一天,朋友請米切爾爲一本連環畫寫腳本。他思如泉湧,幾個月後,一部長篇兒童小說誕生了,但直到第十四次投稿,她很會傾聽。自此,米切爾的幻想小說之路正式開啓,不久後,使他名滿天下的作品《毛毛》和《永遠講不完的故事》相繼問世。讓他成爲了德國最優秀的幻想文學作家。

在歐洲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米切爾的作品被大多數人說是兒童文學。他也被貼上了兒童文學作家的標籤,但是他從來都不承認。他說,“兒童和成年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中。我認爲把文學劃分爲成年文學和兒童文學是不恰當的”。

事實上就是這樣的,兒童和成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裏。人們只是臆想給兒童創造一個兒童文學的保護區。可是信息的洪流像奔騰的海水,沖刷着孩子的世界,保護區在它面前,像掉在岩石上的玻璃碎得一塌糊塗。

我們只有像米切爾用自己的力量創造一面鏡子,審視自己生活的世界,思考行走的意義,纔有可能讓兒童得到保護。畢竟真正的溫室是不存在的,而最好的抵抗其實是來自孩子自身。

米切爾一直認爲,人必須在自己的存在中同時領悟,籌劃,構建自己的存在。即詩意地生活,享受生命的美麗。所以他在小說中反駁了人們所認爲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點。用幻想的手法指出了現代人錯誤的時間觀念,揭示了人類面對“虛無”的掙扎和自救。

反面人物灰先生的價值是在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就是看人們做出什麼成績,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與得到了什麼。只要在這些方面比人強,其他的像友誼,愛情,榮譽等等都會從天而降。他們的口號是“時間就是金錢”。

灰先生個個巧舌如簧,哄騙他人的技巧其實很簡單。一手拿名,一手獲利,時間在灰先生這兒變成了一種物質主義的計量工具,他們的方法雖然簡單卻屢試不爽。因爲他們切中了人的要害,那就是對物質慾望的追求,對名利二字的頂禮膜拜。

人人都說灰先生壞,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人們內心沒對生活產生動搖與懷疑,灰先生是無法哄騙他們在時間銀行裏存入時間的。而人類內心一旦有所動搖,灰先生就會乘虛而入。

所以,當理髮師弗西想象自己過上海報上那種,顯耀奢侈的生活時,灰先生就出現了,並且用驚人的時間數字征服了他。他開始在時間銀行儲蓄時間,從此只把賺錢看作生活的唯一,把理髮時間從半小時縮減成15分鐘,不再享受與客人聊天交流的樂趣。

爲了節省時間,他拋棄了母親、心愛的女友和朋友,也不再有精神生活。泥瓦匠尼克拉爲了多掙錢,他每天也像魔鬼一樣快速地幹活,哪怕看見蓋房子的灰漿裏,摻了太多的沙子,也違背良心繼續工作。

然而,在追求物質生活的過程中,人類自身卻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人們盲目地忙碌着,卻丟失了真正的快樂。尼諾把酒館改成便利店後,一天24小時都站在收銀臺不停地收銀,錢是越掙越多,但和老顧客在酒館裏聊天的日子再也沒有了。而弗西也變得越來越神經質,越來越不安。他感到很奇怪,除了節省下來的時間,他好像一無所有了。

這些拼命節省時間的人,穿得更體面,錢掙得更多。但他們卻是陰鬱的,疲倦的,痛苦的,眼神也是冷漠的。可怕的是,除了毛毛之外,沒有人意識到追求“時間就是金錢的”自己已經患病。在“效率至上,金錢至上”的口號的煽動下,人們已經喪失了作爲“人”生存在世上的價值。

除了無止境地佔有物質財富外,人們在精神上已經一無所有了。在乏味的生活,單調的工作和人與人冷漠的相處中。親情、友情、愛情、人性、道德、良心全都喪失殆盡。

人們已經陷入了“虛無”的不治之症中,而這種病正是灰先生給人類下的毒,叫“百無聊賴”。“百無聊賴”正是人們盲目追求名利所帶來的困境。只要人一直追求物質財富,就會屈服於時間,淪爲時間的奴隸,成爲社會大機器中的一個零件。在日夜忙碌的旋轉中,逐漸失去生命本來的面目。所以米切爾懷着對人類未來的祝福,給小說安排了一個光明的結局。

毛毛作爲人類救贖使者,以及對生命本真不懈追求的象徵,與灰先生展開了鬥智鬥勇。當灰先生用玩具收買毛毛時,她只用一句話就把灰先生打敗了。她說,難道沒有人愛過你嗎?

這句話點中了灰先生的死穴。因爲他沒有精神世界,不懂什麼是愛,所以他思考這個問題就崩潰了。在毛毛面前暴露了組織的祕密,爲毛毛最終戰勝灰先生做了鋪墊。

因此,米切爾想通過《毛毛》告訴我們,心靈是用來感受時間的。凡是沒有用心感受的時間就已經失去了。機械化的生活,物質化的享受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都退出了生活,那麼人們就會淪陷在“虛無”的泥沼當中,無法自拔。

要知道,人類的存在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存在。它總是牽扯到意義,而意義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正如空間的向度,對於恆星和石頭來說是固有的一樣。

這本書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它不僅全釋了一個不同於《尋找時間的人》中的時間概念,還爲我們展現了模糊和清晰這一對反義詞所帶來的文學思考。

最能體現這對反義詞的正是主人公毛毛。她是一個不確定年齡,又不知道從哪兒來的小姑娘。鄰居對她誰也說不清楚,只知道那個小孩大概叫毛毛,她就像從平地裏冒出來的小姑娘。儘管米切爾對於毛毛的交代含糊不清,卻把她的性格塑造得十分立體。

毛毛是善良的,她接納所有的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富人還是窮人,甚至還和其他人眼中,不太正常的老人貝波成了朋友。毛毛善於傾聽,總是有很多人去找她,毛毛就像上帝,只要坐在那裏專心,充滿同情地傾聽,就能解決別人的問題。毛毛又是勇於奉獻的。當人們陷入瘋狂追求物質財富的膏盲狀態時,是毛毛挺身而出,不顧安危往返於現實世界,和時間老人的世界,最終解救了人類。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主人公的外在形象應該是立體的,至少應該是直觀的。可米切爾卻反其道而行,告訴了我們,哪怕只有一個模糊的外在形象,也可以讓毛毛這個人物永遠地存在於讀者心中,無形中也印證了那句話,崇高的精神會戰勝面貌留在人們心中。

除此之外,在時間這個宏大主題的表現形式上,米切爾用的也是從模糊走向清晰的處理方式,時間本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看不見,摸不着。人們關於時間的認識也是模糊的,就像書裏的描述一樣,有一個巨大但卻十分平常的祕密,人人都分享它,認識它。可是自古以來,卻很少有人想到它,大多數人都隨便接受了它,可絲毫不感到驚奇。

這個祕密就是時間,但米切爾卻把時間給我們分解成了一個個鮮明而又具體的形象。時間盜賊,時間銀行,時間發源地,時間管理員,時間花等等。讓我們直觀感受到了時間的存在方式,尤其是對時間花的描繪,讓人感受到了時間的震撼。

當星擺慢慢地越來越靠近池邊時,一朵碩大的花蕾從黑水中浮現出來,擺針越靠近池邊,花開得越大,直到完全開放,躺在水面上爲止。可當擺針又慢慢地擺回去,離開池邊時,那朵美麗的花竟然開始凋謝了。花瓣一片接一片地脫落並沉入水底,當擺針擺到黑水池中央時,那朵花就消失了。但在一瞬間,另一朵花蕾開始從對面池邊的黑水中升了起來。

這是對時間的詮釋,更是對生命過程的闡釋。一片片花瓣的凋謝和再生,正是對時間以及生命的清晰表達,目睹這動人的一幕,我們怎能不幡然醒悟呢。不僅要珍惜時間,還要讓生命更精彩。

在這本書的最後,米切爾還寫了一篇“作者簡短附記”,把這個故事歸爲一個神祕旅客講述出來的,並且借他之口說了一句話。

這個故事好像已經發生過,也可能會在未來發生。這似乎是在警醒我們,說不定有一天灰先生會捲土重來,也許這是危言聳聽,但我們不難在書中看出,米切爾對生活的思考和對現實的憂慮。

比如對市面上流行的“成功學”的憂慮,如何在贈與一個人虛榮的同時,毀滅他的內心。看灰先生對毛毛的朋友吉吉所做的事情就知道了。吉吉在灰先生的“幫助”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成功。飛行在世界各地做巡迴演出,可這時的他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滿腦袋都是故事,身強力壯的吉吉,而是腦中空空如也,再也編不出故事,甚至失去了健康,只能靠小藥片維持精神的穩定。

我們以爲成功就是過上功成名就的生活,所以一直過着快節奏的生活,以期望早日達成目標。但米切爾卻在書中探討了另一種可能,讓生活慢下來。貝波掃大街的時候,越急着掃完,就越覺得沒有盡頭。放下焦慮只顧眼前的慢慢掃,反而不知不覺就掃完了。

除了欲速則不達,《毛毛》還表達了一種哲學思考。當我們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裏,逐漸迷失,忘卻初心時,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爲灰先生,這也給了家長一個反思,當我們試圖給孩子們解釋什麼時候灰先生,讓孩子們提防灰先生的同時,有沒有反思過自己已不知不覺做了“灰先生”呢。

我們最初都是毛毛,但走着走着就變成了灰先生。我們最後還能變回毛毛嗎?這個問題需要自己找答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