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

孔子爲什麼會如此博學?一是好學不倦。學到廢寢忘食,老而不知的地步。二是學無常師。學到見什麼事都要問個清楚,他認爲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值得他學習的地方。聖人都如此好學,作爲普通人的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好學呢?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葉公,就是“葉公好龍”中的葉公,他喜歡龍,在宮廷裏到處畫的雕的都是龍,結果感動了真龍來現身,卻把他嚇死了。後人把這個故事,當做浮華不實的比喻。葉公有一天問子路,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子路沒有答覆他。孔子知道後說:你爲什麼不說:“他是一個發憤求學問忘了喫飯人,當學問上有所獲益,就快樂得忘記了憂愁,忽略了衰老已經到來等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比我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師,不如自己的也是我的老師。因爲看到他笨、他壞,自己就會反省:不要這樣笨,不要這樣壞。所以他們都是我的老師,足以借鏡反省。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桓魋是宋國的大夫,曾經想要謀殺孔子。學生們得到消息,告訴孔子怎樣逃避,可是孔子蠻不在乎。他對學生們說,上天生下了我,把歷史、文化的責任放在我身上,桓魋怎敢,又怎能傷害於我?

子曰:二三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說:諸位,你們以爲我講學問,還會保留祕密,不傳給你們?我絕對沒有絲毫隱瞞,所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你們做學問,爲什麼都不懂呢?後面還有弟子問孔子的兒子孔鯉,你父親是否給你開小竈?孔子待弟子和自己的兒子一樣,沒有藏一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教育的宗旨是這四項。第一“文”:包括了知識、文章,廣義的文章。二“行”:指操行。古人早就有“文人多無行”的說法。知識多了,正理、歪理,條條有理,因此凡事蠻不在乎,便成了“名士風流大不拘”。三“忠”:對國家、社會、父母、朋友,無不盡心忠誠。第四“信”:就是有信義。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文行忠信俱佳的君子,孔子不反對求富貴,求俸祿,不過是要走正道。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爲有,虛而爲盈,約而爲泰,難乎有恆矣!

孔子說:古代的聖人過去了,我見不到了,但是學聖人之道的總有吧!如果能看到照聖人所教的道去學,雖然沒有學完全,但已經夠得上稱君子的,我就滿足了。孔子說:真正的善人,過去歷史上有,現在沒有了,至少我還沒有見過。只要看到一個有恆心、有毅力的人,就好了。沒有知識冒充很有學問的樣子, 內心空虛還自得自滿,本應節儉卻充面子講排場,唉!社會上難有恆心向學問道德努力的人了。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孔子釣魚就是釣魚,不用大網去網,打獵的時候,拉弓射箭,不射歸巢夜宿的鳥。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孔子說,有些人自己無知,卻冒充內行去做了,我絕對不做這樣的事。多讀書、多聽、多問,對好的見解,就要採納。僅聽還不夠,要加上多見,才能廣博見識,這樣獲得的知識靠的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後天努力的結果。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互鄉是一個地名,這個地方的人沒有辦法和他們講話,可是這個地方有個年輕的人來看孔子,孔子跟他談話了。孔子的弟子們奇怪了,老師爲什麼會和這個地方的人談話?孔子說:肯求上進的人,我們一定要幫助他,不要使人沒有進步的機會,不能使人退步。你們太過分了,怎麼這樣一種狹隘的胸襟和態度?即使是一個壞人,他能夠自己反省過來,等於洗了一個澡一樣,把自己弄得很乾淨,來求進步。只要能夠這樣,就不要抱住過去的錯誤不放了。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說:仁離我們很遠嗎?我們只要內心引發仁慈心,去愛別人,有愛心存在,就是仁愛的道理,就可達於仁道,不要去向外馳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