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麼做,是在給你的偶像招黑

▲“檸檬心理&騰訊音樂”聯合制作播出


今天早上我在微博看到這麼一件事,某明星的一位粉絲最近一段時間常去一個導演的微博下留言,說感謝導演對這個明星的照顧,連着四天,導演終於忍不住回覆了她,這個劇組沒有這個明星。


而這位粉絲把這件事說出來是因爲她覺得自己這樣做有非常高明的地方,她認爲自己是利用了心理學效應中最強的一招,叫近因效應:


明明這個劇組沒有她的偶像,但她每天都去感謝導演,這會讓導演對這個明星產生一定的印象以及心理暗示。


此外,她還說,她每天都感謝導演,但實際上導演根本沒有做過她說的事,那導演就會對她以及她的偶像產生愧疚心理,然後在以後做出補償。


其實像這樣迷幻的追星行爲,我也是第一次看到。


首先這並不是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指的是人在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


比如我們看歌唱競演比賽,歌手們一般都不願意第一個出場,都希望自己是最後一個,因爲最後一個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這個粉絲在導演的微博下留言,那這一定是導演看得最後的一條留言嗎?


大概率不是。


所以這並不會激發近因效應。



但這裏面確實可能會涉及到一個心理學定律,它叫多看效應:


描述的是一種我們對越熟悉的東西越喜歡的現象。


舉個例子,我們看電視劇,一開始可能覺得男主角不是很好看,但是看着看着就習慣了,有時候甚至還會覺得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


明星和明星的粉絲們常常利用多看效應,明星們會去買微博熱搜,會去刷通稿,就是希望增加在大衆面前的曝光量,而粉絲同樣也是,在各論壇控評,刷自家偶像的美圖,也是希望可以提高大衆對自家偶像的好感度。


但是這位粉絲的行爲是對多看效應的負面利用,在多看效應中有這樣兩條注意點:


第一,這個人給人的第一印象不能很差,如果很差,那麼看的次數越多越惹人討厭。


第二,任何事情都有個度,如果超過了那個度,看得太多也會惹人厭煩。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有個人每天在你微博留言說謝謝你喜歡我們家的誰誰,但你的微博並沒有關於這個人的任何東西,你也不太認識這個人,那你看到這個留言,一開始可能會有點好奇,覺得是對方弄錯了,好心跟對方解釋一下,但對方還是繼續說這些莫名其妙的話,那你就會慢慢覺得不耐煩,甚至覺得這個人不太正常。


而基於“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的關係,你可能對她喜歡的那個人也會產生不太好的印象。


所以在這位粉絲的評論下,幾乎所有人都在說,她這樣做是很不妥當的,甚至可以說是在給她的偶像招黑。


但是這位粉絲並沒有聽進去,還是一意孤行堅持認爲自己是對的。


像這種“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的特性可能是很多粉絲都有的,他們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也堅持去做自己認爲是對的事情,哪怕其他人以及事實已經告訴他們這是錯的,他們還是不聽。


就比如我前面說的控評,其實對於絕大部分網友來說,不管是對哪位明星的控評,我們都不喜歡看,我們只想要看到真實的評論,但是粉絲們就是認爲“我這樣做,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我的偶像,喜歡我的偶像”。


當然有時候他們可能也是迫不得已,畢竟現在每個圈子都在內卷,他們看到別的明星粉絲都在控評,哪怕自己不喜歡也不得不去做。


但我還是想說,喜歡一個明星,不是要你去爲他做什麼,他的人生如何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你能不能因爲他變得更好纔是最重要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本文由【檸檬心理課堂】原創,關注我,帶你一起漲知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