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宋清輝12歲兒子墜樓身亡

  悲劇發生在“雙減”之後,令人深思。各類補習班已被叫停,那麼焦慮是否能降低了呢?一個十二歲的孩子,畫畫得那麼好,數學不太行,這不僅體現出藝術天份的一面,某種程度也說明這孩子是比較感性的。

       但從焦慮到自殺,這中間的掙扎和極度沮喪不會沒有任何跡象。壓力來自幾個方面,學校成績的壓力看似比較直接,但成績不好看離產生自殺念頭也太遠了。這中間必須通過孩子自身世界觀的轉換,這就與原生家庭的教育、網絡和其它媒體的影響密不可分。

  這幅素描比例協調,五個調子交代的也相當清楚。神態中似乎藏着少許憂鬱感,繪畫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和情感的表達。筆觸硬度不夠,略顯混濁,多少影響了整體上的立體感。

       孩子的內心似乎有着某種掙扎,本來藝術家似有“愛誰誰”的超脫,這裏看不到。

  尼爾.波茲曼在他的《娛樂至死》指出了兩種讓精神枯萎的方式,一種是奧威爾式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

       前者表現爲文化監獄(參看《1984》),後者讓文化在娛樂中成爲一場滑稽戲(參看《美麗新世界》)。

       這裏就不做太學術的討論了,通俗講,一種是來自至高無上的權威壓力,另一種來自泛娛樂的巨量安眠信息。

       我認爲這孩子有可能兩方面的影響都在,我們學校教育的傳統就是建立權威,知識的、分數的、甚至是價值判斷的…,失去自我越多,離死神越近,一旦覺得無力反抗,留給孩子的選擇就不多了。

       經濟學家,這本身就是原生家庭自帶的名譽壓力。我的猜想可能過於大膽了,成長在這樣的書香門第家庭,孩子讀不好書,孩子會覺得讓父母沒面子。經濟學家對人性的理解本該超越常人,換位思考,也該給些心理方面的排解。數學考不好,不僅僅是不好看,他們去理解孩子的壓力應該不難。

      另一方面,今天的孩子除了成績,他們還被來自網絡的各類“泛娛樂”淹沒着。網絡時代的碎片化讓他們失去印刷時代的嚴肅閱讀,比如傳記,短視頻就是一種“垃圾食品”,很可能侵佔了孩子的睡眠和獲得嚴肅閱讀的機會,這種忙忙碌碌的耗散是無法被“雙減”的。這種赫胥黎式的頹廢不僅在中國,發達國家也一樣。

        建議讓孩子多讀“鉛字”,少看視頻,文字是“語碼化的信息” ,需要調動抽象的概念體系才能理解,營養豐富。而那些圖像、視頻只是低級的感官處理,未成年人常常“消化不良”。對您的孩子,這種“慢”(書籍)就是“快”。獨立思考,不失自我的孩子是不會自殺的。放下您的權威,讓孩子從跌落的坑裏自己爬上來,他就成長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