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靜sy的心理學知識分享

#悅靜的心理學知識分享

青春期早期

身體變化本身,可能就會引發青少年相當多的焦慮。在青春期早期,這些焦慮可能會促使個體喜愛和同性別朋友在一起:


一方面,和同性別朋友在一起,青少年會有更多的生理、心理認同感;另一方面,幼兒期的俄狄浦斯情結(即孩子內心希望與異性父母之間更親近的潛意識幻想),此時不再停留在潛意識,而是可以在生理上實踐,這給青少年帶來極大恐懼和危險,因此反向強化了對同性朋友的偏好。

除此外,俄狄浦斯情結所帶來的恐懼,還會促使青少年想脫離父母:因爲他會害怕,自己持續與父母親保持親密,會讓彼此太近。

同時,從個體發展歷程來看,即使孩子在早年相當穩定,青春期開始時,往往個體還是會發生重大變化:可能是活潑好動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也可能是自覺學習的孩子變得沉迷網絡,又或者願意和父母交流互動的孩子,開始爭取自己的私人空間……

這些會使得孩子和周遭人都感到驚慌失措,不僅考驗着孩子早期內化經驗的質量和涵容自身情緒的能力,更是考驗外在環境能不能爲青少年提供支持和更寬廣的涵容:

比如當孩子沉默寡言的時候,不是強制他交流互動,而是試圖觀察他的狀態,在家庭中保持對他需求的關注;

比如當孩子沉迷網絡,不是馬上阻止和中斷,而是嘗試去了解他在網絡中做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等,從而提供有效引導;

又或者當他需要自己的空間,不是簡單粗暴地說不允許,而是和他溝通、確保他在私人空間的安全性等。

這樣的涵容,才使得青少年有機會面對並思考這些令他困惑和煩惱的驅動力。

但如果外在環境無法給到青少年以涵容,而是強硬地制止、消除痛苦時,青少年可能就會用行動來表達內在的衝突:

比如有痛苦情緒的時候,不是去思考如何去消化和處理這些情緒,而是通過刀片、捶打等傷害的方式來宣泄和轉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