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平与传统诗词(吴纪学先生题)

何小平与传统诗词(吴纪学先生题)

一、序跋

        吴纪学(著名作家,野草诗社副社长。曾任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长征出版社总编辑)

        对中国传统诗词,喜爱者很多。究其喜爱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有的痴情相许,甘付一生;有的装点眩耀,趋名逐利;有的附庸风雅、以显斯文,等等。除第一种外,都会随着时势、年龄、环境等的变化长涨长消。因此可以说相从者众,始终如一者甚少。

        何小平出生于一个诗书继世的家庭。他的祖父喜欢诗词,他的父亲酷爱诗词。在这样氛围里成长起来的他,从小就吟声盈耳,诗词触目,饱受薰陶,久而久之也醉心诗词,及至痴迷诗词。他十多岁外出打工时就开绐写诗,至今已是耳顺之年。他上大学学的是金融,毕业后当职员、办报纸、做机关部门主管,都供职于金融战线,工作几经转换,年龄逐日增长,变化可谓多多,但一直没有变的是把诗词作为余暇坚守的唯一爱好。他曾言:“诗对我来说,一如吃饭喝水那样是生命的必然需求。诗是我所思所想所感的真实反映,是我在用心灵之笔饱蘸感情之墨倾诉着一个真实率性的自己。”“浮生大半为诗痴”,就是他发自内心的剖白。

        十多年前,他在长征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收诗三百余首,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题写书名,老诗人王福穰题诗说:“幼承庭训读诗书,蓬矢桑弧志不渝。”著名学者范一飞诗赞:“风雨潇潇未怠遑,诗笺片片浸梅香。”书出版后,收到许许多多同行的信,向他表示祝贺与祝愿。我就是那时认识他的。

        此后不久,他牵头组织编选了一部《中国百年旅游诗词》,收录从1900年至2000年一百年间2000多个作者的近万首诗词,包括了港澳台在内的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区的旅游胜地、人文景观。为编选这部洋洋大卷,他请年过七旬的老父亲帮忙,日夜选编抄写,以至将其累病一场。周笃文教授在序中说:“这是一部与本世纪相始终的时跨百年、诗收万首、作者逾二千的风景名胜诗词大典,是何小平诸先生苦心孤诣、精编细选、累年劳动的可贵成果。它的出版弥补了旅游文化中的一项空白,必将对蓬勃兴起的山水名胜之旅起到促进作用。”在首发座谈会上,中组部原副部长李锐等众多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不论所选作品还是印制装帧,都是一部好书。

        2004年至2005年,何小平与兴趣相投的赵克义、金洪戈、黄宇丹一起,商定以同题、同律、同字韵写动物、人物、景物、植物,每人每种50首,各为一部,总名《燕山平水》。初听这个计划,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心惊舌咋。他们付诸行动后,就奋力不止,坚持前行。因为都有本职工作,白天要上班,所以“每天下班之后的晚上及节假日,都远离形形色色的娱乐场所,不为其他庸事奔走耗时,或者在灯光下觅境寻辞、打磨平仄,苦苦耕耘于认定的诗的原野;或者相聚在不起眼的酒馆茶社,酌酒论诗,品茗斟字,孜孜驰游于无涯的诗的海洋。”两年时间,总共800首(人均200首)的四部诗集就全部出版了,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上乘。总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上将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新闻学院林岫、赵仁珪、孙玉文三位著名学者和教授分别写了序,对他们的精神和诗艺,作了高度的赞扬和精辟的分析。

        痴迷,是艺术品产生的最好催化剂。何小平的诗词,也是他痴迷的结果。今年初,何小平选编出版了他的又一部个人诗集《沔阳诗稿》。这是从他所有的诗作中精选出来的,他自称是一部“日记体”的诗集。确实,这些诗记下了他人生的脚印,心灵的震颤,生命的感悟。其中三分之一的诗,是在“文革”期间写的。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因受祖父“历史问题”的影响,他小小年纪就中断了求学的美梦,先在农村放牛犁地,后到三线修路筑坝,最后到湘西挖煤运煤,心力折磨,苦累相加,不难想象。他用手中仅有的诗笔,把一个早熟少年的酸甜苦辣,情潮思绪,泼凝在纸上。离家时祖母、父母流泪的嘱愿那么无奈,农村的风光、工地的景象那么错综。面对苦涩的现实,他不乏烦恼与愤慨(如《石头怨》、《粮农叹》等),但更多的还是不屈的昂扬,奋进的乐观(如《雨中雄鸡》、《唐山地震》等),还有一些于幽默中挣脱困扼、放飞理想(如《《耕趣》、《牧牛曲》等)。

        我尤喜他的《耕趣》和《牧牛曲》。先看《耕趣》:“朝牧牛山北,暮犁牛水西。悠哉牛队长,牛尾数牛蹄。”这首1972年秋写于故乡何家口的小诗,寥寥二十字,纯属大白话,而且“牛”字占了四分之一!但我品读再三,丝毫不显多余,相反,正是这种重复,恰恰道出了他天天与牛相依相伴的交情、亦步亦趋的无奈和自比“牛队长”(当时生产队最大的官职)的幽默。再看其写于1973年夏的《牧牛曲》:“牛背天成戎马姿,奋蹄时悔见机迟。杀声振碎湖心月,犹是男儿报国诗。“作者一共写了两首,另一首没有这首好,但和他写的序放在一起,正好为这首诗做了较好的注解和铺垫。原文如后:”村童牧牛,三五成群。一会儿稳坐牛背,英姿勃发;一会儿尾随牛腚,亦步亦趋。英雄乎?囚徒乎?诗戏之:一绳长系白萍洲,翻手英雄覆手囚。任汝乌云头上压,痴心只共剑光浮。“纵观全诗,一介身在牛背,心驰疆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男儿情怀跃然纸上!这些诗,虽显稚嫩,但情真意挚,震撼人心。

        《沔阳诗稿》中的其他诗词,均写于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工作太忙的原因,数量较前显然少得多,但胸怀更开阔,笔力更凌健,造诣更精深,知识更宽泛。凡党和国家有大事喜事发生,他都要激情高歌,如中国飞船上天,他写道:“大漠沙洲涌浪波,神舟一啸气吞河。太空探秘惊盘古,龙族腾飞超美俄。喜与嫦娥奔晓月,敢教玉帛化干戈。天公有耳欣回首,万里尧疆尽凯歌。”2008年8月北京举办奥运会,在短短的十多天里,他为我国运动员获得的50枚金牌写出了50首诗,每牌一首,其中的一首是这样的:“搏虎屠龙类楚狂,瓜皮艇子起沧浪。中流划破无刘祖,铁板歌来有孟杨。”所有的诗由胡献军书写,中国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沈鹏、欧阳中石、刘征、王世征等热情题词寄贺。当出现自然灾害时,他以歌当哭,抒以胸怀,奋发人心。寒流袭来,他写:“春回禹甸忽天开,一袭寒流震九垓。雨冻潇湘斑竹泣,冰封巫峡楚云哀。燃眉翘首雪中炭,拜井牵肠单父台。莫道苍天多逆子,神州自有镇天才。”地震发生,他写:“雨冷风腥血尚温,忍看杜宇泪倾盆。剖心顿作千只手,一举招回百万魂。”一首《寄友人》倾出诚挚友情:“九方皋眼燕台策,百万雄师掌上兵。执锐披坚除旧贯,驱风逐雨送新晴。赏猫甭问白和黑,辨玉何谈高与荆!待到春明云霁日,一凭天马太空行。”多处用典,却不生涩,深沉而催人奋起。《白头吟》写活了夫妻真情:“风雨同舟三十春,转头成了白头人。人临头白空长叹,我觉白头犹可珍。百打千锤情更铁,一双两好老尤亲。白头休为白头恼,几个白头同咱身。”虽明白如话,但真挚撩人。

        屈指算来,何小平从十五岁正式写第一首诗,至今已有四十余年诗龄了。他的诗越写越娴熟,越写越精美。对此,何小平仍是不满足,犹如奋勇的登山者,还在时时奋勇攀登。如今的何小平,依然认真地读书,特别是古今的诗词,有关诗词的理论专著。他还在不停地写诗,写置身的时代,写奋进的国家,写从事的工作,写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

        我真心地祝福他!

——2012年11月于北京2012年第4期《野草诗苑》)


张睦伦(中国建银投资公司总裁,时任中国建设银行办公室主任):

        何小平的诗,发于心,止于情,没有粉饰雕琢,却因其纯朴激昂而不乏警醒含蓄的情感,严丝合缝而不乏不拘小节的韵律,家事、私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相融的内容吸引着读者的目光,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人生的坎坷在使他尚嫌稚嫩的肩头过早地承负了生活重担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他诗歌创作的视野与源泉,他的诗作也因此而避免了同龄人常犯的无病呻吟的通病。生活不仅锤炼着他的思想,也丰富着他诗歌创作的内容。他的笔端,不仅流淌出不少满含着对故乡的眷念,对亲人的挚爱,对劳动的赞美,对大自然的深情以及对未来、对生活的憧憬等情深意笃的诗篇,也宣泄了许多对那时污浊无序的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期盼朗朗乾坤的心情,真实地折射出诗人厚重的历史责任感。

——1998年11月,长征出版社


林岫(著名诗人、书法家、野草诗社名誉社长。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咏物诗不但颇重含蓄,而且爱拈罕题,所赋之物多不常见,而且入诗往往多见佳句。何小平的《黄连》“顽疾无情皆有策,哑巴有口但无嫌。从来佳品苦中出,历尽贫寒蔗境甜”,辗转“有无”二字,以苦尽甘来说甘岂易得,似悟道语。

        咏物诗不难于入画,而难于出神。何小平咏梧桐,开端以“夹路风和花木深,绿云堆里识焦琴(典用汉代蔡邕以焦桐制琴事)”述其身份清雅,往下又以“生就耻容凡鸟宿,老来犹作杖藜寻”补足一生高贵,如此入画出神,又声情洽得篇圆,当非梧桐莫属。

        作律诗,一般不难在开端,难在收束。明代谢榛《四溟诗话》说“律诗无好结尾,谓之虎头鼠尾。”收束得好,可使全诗形象完整,或言尽意永,或放开一步,都可望结收余韵深沉之妙。四友诗的尾结多精心炼意,故容易于篇末振采。例如“独喜抱香枝上死,生生不并百花开”(何小平《菊》),能叫醒全篇,言尽味永。

        咏物诗写得好,读者未见诗题就能猜中此咏何物、彼咏何物,妙同设谜成诗,当为上乘。纵有议理、评论、讽喻入诗,只要不是说教,能动人心脾,也是好诗。例如集中“成天喇叭当空喊,一见高枝往上爬”(何小平《牵牛花》),能形神具备,活脱句外,又讽喻得体,不见理痕,实为难得。

        清代李光地《榕村语录》论诗人作诗必须解得一个避字,“人人皆如此用,我便当避,口头边字当避,此题用熟的故事当避。又人所作都现成,我须避到生新一路去。

        人都在那里雕刻,我须避到现成一路去。”此语切中肯綮,很有见地。独家作诗,对同一题目,须避前人字句、用事和立意,已洵非易事。如今四友诗同题同韵同集,当然愈难。例如同题咏桃,何小平以“世上投缘皆圣境,寻幽何必到桃庄”巧借陶公《桃花源记》文典,专说人事(寻幽投缘),黄宇丹则以“疑将旧叶回新树,却是新枝绿旧庄”,辗转“新旧”二字,说世间(岁月)和空间(村庄)的变化。最后,何小平以“休言此物浑无语,总把高情伴寿觞”,依然贯笔而下,写人事(寿桃寿觞)喜悦;黄宇丹则以“竟问落英相识否?残星冷月对空觞”,转而写空间变化(落英缤纷)带来的世间变化(残星冷月),略有一点淡淡的感伤。展卷同观,对比参照,觉得眼目生新,所思愈远矣。

——2006年6月7日,长城出版社


李亚梓(作家出版社编辑):

        《沔阳诗稿》是一部日记体诗集。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一个失学少年在逆境中奋进的曲折经历,反映了那一代人及其赖以生存的家园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对劳动的感悟和苦难的体验,又有对现实的思考和真情的守望;既有对故乡的眷念和山河的赞美,又有对邪恶的鞭挞和正义的呼唤。全书情感真挚,意境开阔,值得一读。

——2012年1月,作家出版社


翟泰丰(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宣部原副部长):

        《野草诗丛》遵从古诗音律,博采世界诗歌之精华,但却不崇洋、不泥古,嫣然以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实乃值得庆贺之幸事矣。……何小平的诗,格律平整,意境开阔。《战寒流》“春回禹甸忽天开,一袭寒流震九垓。雨冻潇湘斑竹泣,冰封巫峡楚云哀。燃眉翘首雪中炭,拜井牵肠单父台。莫道苍天多逆子,神州自有镇天才。”写出了面对严寒冰冻的中国上下一心的顽强意志和昂扬精神。

——2011年12月26日,作家出版社


周克玉(时任野草诗社社长、总后勤部原政委、上将):

        最可贵的是诗把动物拟人化、灵性化,诗人多侧面多角度剖析描绘每个动物的形象、灵性,它们的各自行径、欢乐悲苦和风流韵事,褒奖、鞭挞、嘲讽,相映成趣。所有的诗,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所有进入诗中的事物,都是诗人心志的载体。何小平的《雁》,泼洒对痴爱的眷恋:“风刀霜剑苦飞临,赖有妻雏牵我心。头上苍天怜片影,眼前冷月吊孤衾。一声凄厉肝肠断,满腹相思何处吟?恨不情山填怨海,生生到死不分襟。”——2004年7月,长城出版社


二、题词周克玉(时任野草诗社社长、总后勤部原政委、上将):

        “打起渔舟出沔阳,一蓑烟雨到黄冈。餐涛宿浪浑无怨,只认清流作故乡。”渔家甘苦尽在其中。何小平17岁时的诗作《渔家》已初见功底。——2011年11月4日,作家出版社


韩宏树(时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几番琢磨方成器,十载耕耘自见功。”何小平的作品,我是用身心来读的。他取材广阔,立意深远,文风朴实,形式活泼,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字里行间跳动和奔涌着作者的一颗赤心和满腔热血,是作者献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首赞歌一片心曲!

——1991年7月3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张肖(时任中国工商银行行长):

        露珠润物细无声。

——1991年5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周道炯(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曾任中国证监会主席):

        群星灿烂,露珠闪光。

——1991年5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何光昶(时任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

        露珠映精神,采撷更艰难。金融业迹颂,求索莫等闲。

——1991年7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范一飞(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风雨潇潇未怠遑,诗笺片片浸梅香。西山枫叶飞红浪,犹记荆江云水长。

——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书写,1998年11月,长征出版社


三、点评:

周笃文(著名诗人、时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由何小平先生主编的《中国百年旅游诗词》即将付梓问世,心中备感高兴。这是一部与本世纪相始终的时跨百年、诗收万首、作者逾两千的风景名胜诗词大典,是何小平诸先生苦心孤诣、精编细选、累年劳动的可贵成果。它的出版弥补了旅游文化中的一项空白,必将对蓬勃兴起的山水名胜之旅起到促进作用。

——2000年10月,长征出版社


余绍秋(《杏花楼诗词读本》主编):

        “寒雨萧萧草木稠,西风无力水悠悠。孤船野渡归来晚,只见蓑翁独钓秋。”(何小平《秋日偶成》,1974年秋于何家口)一幅野渡秋钓图。奈何寒雨西风、孤船野渡?乱世人生之寂寞在言外矣!

        “岭上无风春野静,晨星裹露晓寒轻。骑将牛背思今古,偶尔吟哦一两声。”(何小平《早牧》,1973年春于何家口)此含蓄笔法也,悲怨实深。若以“牧童归去横牛背”类视之,则误矣!“

        月淡星疏夜色残,孤棚独饮晓风寒。音书未达人千里,一片归心驾梦还。”(何小平《中秋望乡》,1972年中秋夜于三0三铁路工地)“孤棚独饮晓风寒”,此境界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相较,似同而实异。虽皆属流落异乡,然柳永不过因功名失意乃狂荡自放,而何生这位因受祖父历史问题牵连而被迫辍学的少年已无自由也。“雨暗风残夜似罾,茅庐不灭是书灯。蝉鸣蛙鼓催诗兴,咏罢三江咏十蒸。”(何小平《夜读》,1974年秋于何家口)

        雨暗风残、秋声瑟瑟、蝉鸣蛙鼓、蚊虫叮咬,酷热难耐、村欲睡、灯不灭、学不倦。好一个自强少年!有感于此,特赋诗一首,请小平何君清览。曾有微吟类竹枝,卅年往事已离披。寒星牛背游仙去,淡月孤棚驾梦归。无奈西风凋草木,独怜国粹作诗词。而今高厦明灯下,记否茅庐夜读时?(——摘自《杏花楼诗词读本》和余绍秋主编书信,2003年3月,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李雅杰(野草诗社常务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

        我喜欢《沔阳诗稿》。《拾粪者言》,有白居易、左思之风骨。“今生尝尽牛滋味,再托牛生来不来。”(《问牛》)真个菩萨心肠。“餐涛宿浪浑无怨,只认清流作故乡。”(《渔家》)诗中陶渊明也。“人人都说神仙好,我比神仙更自由。”(《村居》)一派仙风道骨。

——2015年冬于北京


严秋林(野草诗社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第三研修院执行院长):

        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就在于“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富。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话的营养,人生的积淀!

        读罢何小平先生的早期作品,的确感慨万千,受益匪浅!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喜欢,就在于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所写题材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是他猎取的材料,亲情、友情、爱国情……都会在他的笔端喷涌而出!再加上从小受诗词世家的薰陶、自己的执着痴迷、细心的观察、冷静的分析和判断以及厚实的古韵功底,才让先生的诗词之花越开越绚烂!

——2021年12月2日于株洲


刘仁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野草诗社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时任中国建设银行机构业务部总经理):

        大作收悉,连读数遍,百感交集。在传统沦丧、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在文化淡漠、个性张扬的今日,能偶尔见到何兄这样的地道文化地道文人实乃难得。望今后能够经常学到何兄的新作,以便自己能够及时得到来自传统文化的营养滋补和薰陶。

——2004年12月8日于西安


毛礼刚(野草诗社诗友):

        诗作仔细拜读,受益良深。从内容来说,一是立意新颖。以动物为主题的诗作,就我来说是第一次看见。真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二是气势连贯。首、颔、颈、尾联一气呵成,读着很痛快。三是用典渊博。经史子集,古代小说,外国寓言,甚至医书中的素材都被您运用的十分巧妙。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所谓诗言志,作品透露出诗人刚毅的个性、不屈的做人原则,饱含精、气、神,充满阳刚之气和向上的力量。如我十分熟悉的“宜将剩勇讨熊罴”一句。诗人是一位超脱的人,以《燕》为例,“穿云跃水三千里,一剪春风了万缘!”豁达的人生观跃然纸上;诗人又是一位充满感情的人,“许是来生缘已定,甘宁双死不单飞”(《鸳鸯》),内心柔情的一面展现无遗。我很久没有读过这样的句子了。

——2004年10月1日于武汉


梁生智(野草诗社常务副理事长,著名学者、诗人、画家):

        “人皆为诗人,爱是诗,恨是诗,笑是诗,哭也是诗。”这是诗人何小平对人、对人的情感、以及对诗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应该说这正是何小平最终成为一个诗人的根本保证。或者可以这样说,人都具有成为诗人的基本素质,但最终能够真正用诗的形式表述出人的真情实感,表述出人对生命、生活认识的微言大义的人却少而又少。从古至今,诗人总是一个少数的人群。从有人类以来,人的情感就与诗联系在一起,正所谓情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为诗。“诗言志”、“言为心声”讲得也无不是这个道理。但是谁都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被生活打动以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抒写为诗,也不是任何人经历过生命最激烈的变故就能成为咏唱诗篇的诗人。成为诗人的人除了懂得爱、懂得恨、懂得笑、懂得哭之外,必须还要深深理解让人爱、恨、哭、笑的那些生活细节和根本原因,必须理解一个人的生命在流逝的过程中所承受的所有道义、责任、价值,要将一个个体生命与人群、与国度、与人类的整体状态联系在一起。甚至他要懂得真切地去爱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哪怕一粒尘土,一只蚂蚁。在这之后,一个诗人还应该必须懂得什么是诗的形式,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他要能够准确地驾驭诗的语言、诗的格式、诗的精神。否则,即使天天面对诗的存在,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知道许多人在生活中会同时面对同一件事情,但在这许多人中,能对这件事写出诗的人很少,或者没有,其道理盖于此。

        审视何小平的诗作不难发现,何小平不但对诗的形式——尤其近体诗词——的驾驭能力是非常有功力的,而且不乏一颗天性的诗心和一双发现诗的慧眼。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诗人自身在人生历程中奋进的足迹,也可以看到诗人安身立命的祖国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而且还可以看到生活在诗人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等人的人生变故和情感世界,甚至可以从中发现大自然所孕育出的山山水水的瑰奇伟岸。可以毫不讳言地说,何小平的诗集是一部情史、是一部史诗。在诗人大量的诗作中,有两类题材的作品为数甚多。一为悼亡诗,一为送别诗。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何小平是一个珍视人类情感的人,他正是深悟人为何要爱、要恨、要笑、要哭的真君子。生活中,离别是常事,死亡更是无可抗拒的事情,也因此,大多数人的伤痛是短暂的,更不会去咏诗,然而作为诗人的何小平却从这些常见的事件中发现了诗的精神,找到了诗的灵感,口占笔咏不辍。正因此,与其说他是一个创作的有心人,不如说他是一个将自己的情感世界与诗歌创作锁定在一起的创造者。正像诗人吴纪学在编后所言“情到深处皆为诗”。对生活爱的炽烈,对亲人爱的挚深,对朋友爱的真诚,对自己爱的纯洁,对祖国爱的无私,对事业爱的质朴,对自然爱的真切,所有这些爱汇聚成了诗人手中的一枝笔,也构成了这部诗集最显著的艺术特征。

        小平诗云:“胸怀万里,行在今天”。其实,这可以看成是诗人自己做事做人做诗的准则。我手头的这300多首诗稿,横贯了诗人30年的人生岁月,这30年是从每一个“今天”一步步走过来的,而且还要继续走下去。我想诗人在有了今天的成就,有了身后的历史,有了思想上的锤炼后,更当“追日追星不计年”(吴纪学语),同时,我相信诗人的笔下会流淌出更多“酸甜苦辣任人评”的优美华章!

——1999年7月于北京


傅北宸(著名学者、专栏作家):

        诗人能在喧嚣的现代诗歌中埋起头来演绎平平仄仄,无疑是真性情。近体诗词的写作圈子里说来也是熙熙攘攘,肴馔纷陈的。有性情的也算不少,有才气则惜乎不多,何小平的诗才情兼具,虽是一本不太厚重的诗稿,但含英咀华,丰溢充盈,读来别有意致。

        清人赵翼说“赋到沧桑句便工”,何小平经历的沧桑,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沧桑。15岁,还是个孩子,就“被学堂撵出”(《灯颂——写给张海迪》),出现在葛洲坝的工地上。诗人的第一首诗《葛洲坝》就诞生在这里。“脚踩千重浪,肩扛万仞山。平湖高峡出,游子凯歌还。”笔锋不免少年的幼稚和直白,但胸中的豪气是了不起的,难为他15岁就有点石成金的潜质。少年的苦难琢磨是一种担当,苦菜成滋味的心境并不是随便哪个少年都有的,这几乎是先天的东西。在16岁的时候他写的古风《为暴风雨夜挑青草而作》中,明显的透露出这种担当,“青草运转完,正是鸡叫时。我俩学鸡叫,俨然落汤鸡”、“眉毛是草头,眼鼻是横直;再加一张口,有苦就该吃。”此子其志在小?匹夫不可夺志其实就是三军不可夺其帅。

      在历史上,楚文化是作为奇葩出现的,很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色彩。“惟楚有材”的文化传承给了小平极为丰腴的积淀。从他的诗作中,咏物及于《爬墙草》,咏史及于《列宁墓》,通哲如话的《窥》,言事自然的《戏问卖花姑娘》,林林总总又枝枝蔓蔓,信手拈来皆成妙谛。题材的宽泛加之新词妙句迭出,一顿足一俯仰,趣味横生。如《咏石林》,“哥自天神路南歇,抱来怪石万千截。壮似撒尼阿黑哥,美如嫦娥奔晓月。”阿哥抱来怪石,和诗人比起来哪个怪?哪个怪的更可爱?“半生不识石林面,一朝痛咏周身热”,奇句奇情。小平热吗,读者怕也热得更厉害些。“石林归来是西山,始觉西山无颜色。”空间的拈连和感觉的变化从背面淹袭,成就石林在何诗中有了一个鲜活飞动的艺术形象。古风绝律就是握在小平手里的一把面条,抻之则长,抟之则短,灵活非常,在他的诗稿中都有良好体现。钟书先生用文言写《谈艺录》,证明现在的东西是能用文言来确切表达的,小平先生的诗稿则证明了广播电台telephone(《参观贝尔集团留言》)等等现代具体的物象也同样可以近体诗词的形式来表现,也就是说,在拓宽近体诗词写作领域方面,小平走出了卓有成效的一步。

        诗人的偶像是陆游。记得当年诗人在《建设银行报》的四版发了一整版《犹是人间诗酒身》,我当时剪下来痛读不已,此文被收录,乐得读者方便。诗以佐酒,自古而然,陆放翁的奇情,小平不略少之。驻足沈园,一首袒露与陆游相同的感情经历的《贺新郎沈园》)很快在小平笔下呼之欲出。“雾锁苍凉壁,叹残红、秋风卷起,动摇无力。化作鸳鸯沉水去,犹认钗头凤迹。酒正熟、何人尊得?燕子当年迷路处,怅然闻、楚楚山阳笛。墙角雨,断还滴。西风尽与欢情敌。这年头、红颜遍野,月翁难觅。莫怪美人芳意短,只恨宫墙太窄。天借我、江郎神笔。画对雄鹰腾地起,几来回、咬碎千秋索。重比翼,续琴瑟。“听编辑说小平先生曾是《建设银行报》的执行副总编辑,每得好诗,笑如婴孩,我信。“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剑南诗稿在前,小平诗稿玉后,《钗头凤》在前,《贺新郎》玉后,一千年的由头自此得以连绵不绝,大是好事。当年郭沫若说陈毅“一战南天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将军是诗人,小平则是诗人里的军人。期待再读到小平的好诗。

——1999年6月30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

        何小平,湖北沔阳人,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曾供职于某央企,总经理级退休。14岁因受祖父历史问题牵连辍学务农,数十年笔耕不辍。著(合著)有《沔阳诗稿》《人生玉琢》《北京奥运冠军颂》等诗文集20余部。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野草诗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