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夢》中的角色爲什麼會出現不同的翻譯名字?

1. 翻譯日本人名字時,日本漢字與中文漢字並不完全對應,但有時漢字直接用(也有特例),假名則根據需要或者翻譯的心情采取音譯、意譯或者其他譯法,姓的部分一般都採用了漢字直譯。

日文的書寫系統分爲日本漢字、假名、羅馬字。日本漢字 (Kanji) ,並不嚴格等同於中文的漢字,也包含日製漢字或和制漢字(日本官方定爲國字)。假名包含平假名、片假名等。

拿《哆啦A夢》的男主名字爲例,他的日文名是【野比 のび 太】羅馬音爲 Nobi Nobita,其名字中的 のび 和姓氏野比讀音相同,都念作【Nobi】,但 のび 太基本上無對應漢字可寫。所以也有版本直接翻譯爲【野比野比太】。名字【のび太】的翻譯:最早的版本,1988年哆啦A夢劇場版《平行西遊記》,因爲涉及中國文化,官方首次給出了漢語譯名【乃比太】。現在已經不用了,【乃比太】是把平假名 “のび太” 對應成漢字的結果。

2. 這類作品翻譯人名時,往往會注意受衆的接受能力和翻譯風格。

臺灣有一版翻譯成【葉大雄】,就是翻譯者考慮讀者可能不瞭解日本文化,還因爲在某段時期臺灣引進的所有作品中的人名,全都華人名化了,所以臆造了一個華人姓氏加上去的結果,故而用本地化的中文名。早期臺版“宜靜”的翻譯,也是把原名華人名化的結果。

央視老版的【阿蒙】【康夫】【小靜】【小強】【大熊】就考慮了口語的便捷和低齡觀衆的直觀感受。

人美版的【機器貓】【野比】【靜子】【強夫】【大胖】則是保留了一點和風。

臺版早年翻譯的 “小叮噹”,有傳說由來是鈴鐺的響聲(哆啦A夢脖子上掛着鈴鐺),由於可愛又便於記憶,流傳也非常廣泛。

3. 這些譯名是在不同的時代,由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出版社,僱請不同譯者來譯製而得到的。

不同地區的語言習慣不同,每個譯者對原作的理解也不同,加上一些特殊時代地區的政策影響,導致了漢語圈哆啦A夢中各角色譯名的混亂。這種亂象直到日方出版社根據藤子·F·不二雄先生的遺願——統一世界上各國各地譯製版《哆啦A夢》的譯名——之後,才逐漸得到改善。

如「牙擦仔」這個譯名,這應該是來自於粵語區的翻譯。粵語詞典中「牙擦仔」是一個貶義詞,指自負、輕狂的年輕人。可知這個名字也不是翻譯來的,而是根據角色設定來取的本土化綽號。

4. 翻譯名字時完全音譯或意譯

如早年大陸引進TV版翻譯成 “阿蒙”,是名字後半部分的音譯。

早年大陸漫畫的 “機器貓”,是貓型機器人的意譯,應該是最直觀的譯名了,在大陸地區廣泛流傳。

5. 翻譯受時代背景影響

港臺翻譯機器貓是從 1969 年開始,當時是盜版的(版權正規化是 91 年之後了),所以起名字時完全不用考慮原作方的態度著作權歸作者所有。當時港臺地區翻譯的很本地化,之後在以正版途徑進入電視臺,出版漫畫時仍各自爲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