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培風塔

      與培風塔的距離,不過咫尺,數十年來,千百次的路過,都視之不見,實屬遺憾。今日天清氣朗,蕙風和暢,便帶上小侄女,來一窺寶塔的芳容。

      培風塔位於文橋臣山村的龜山之上,故而塔也叫臣山塔、龜山塔。塔始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道光十七年(1838年),臨湘知縣阮文藻主持重修,名曰“培風塔”,大概有培養士氣、教化民風之意吧!

        龜山在高山環伺的臨湘算不得山,只能算作土包包,相對高度大概六、七十米。不過與高達三十三米的培風塔倒是相得益彰。

      到得塔前,坐南朝北的塔門開着,兩米左右高的石拱門上方,有阮文藻題寫的“上達門”三個楷體牌匾;第三層、第五層、第七層分別刻有“聯升門”、“凌雲門”、“培風塔”等大字。塔爲八面七層,通體由大理石砌成;每層的八個角上有鐵質風鈴,清風徐來,鈴聲清脆。

        進入塔門,方知寶塔是空心的。自一層拾級而上,歷八十一級石階可達第五層,五層之上爲實心。這八十一級臺階,大概也寓意經八十一重磨難,再進一步即爲百尺杆頭了——培風塔高九十九尺!

        塔的一層和五層各有神龕一。五樓西面石壁上刻有“培風塔記”,雖經百年風化,字跡仍可辨認;神龕合壁嵌碑一塊,有碑文“培風塔修建於清道光戊戌年,爲賜進士出身臨湘知縣阮文藻主持修建”,字體清晰可見;神龕左壁嵌碑一塊,陰刻“阮明府賜名爲記,因集詩以銘之:‘他山之石,以作爾寶,相其陰陽,其風肆好,如跂斯翼,永觀厥成,萬古千歲,不朽不崩。”一、五層的神龕均刻有對聯,一樓爲“雖楚有材,當年曾韞璞中玉;惟善爲寶,此後應多席上珍”;五層爲“紫氣纏纒,久睇光芒臨楚地;青雲得路,長培忠孝煥湘江”。

      手撫石塔,能感觸到她生命的靈動。不禁驚歎於寶塔建築之精美,結構之精巧,當年李白詩云: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如果在萬籟俱寂的繁星之夜,拾級而至塔頂,也許會有上達天庭凌雲摘星的錯覺的!只可惜,由山腳而上新修的登山通道頗顯不堪,嚴重破壞了一山一塔的美感。將來,怕是還要仰賴臣山的賢達集資廣益加以整葺,這既能是造福桑梓的好事,也未必不可流芳青史教化後來,實可爲之!

      除我們仨外,還有一對父子也來參謁。與儒溪塔前的人流與喧囂相較,培風塔是寂寞的!如此美侖美奐的建築藝術品,不應該這麼寂寞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