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霸主齊桓的煩惱,每個人都有逃不開的因果

齊桓公當年爲了爭奪權位,毫不猶豫地殺死了唯一有資格和他爭奪皇位的兄弟公子糾。

當他聽聞公子糾死訊的時候,心裏是大大鬆了一口氣,因爲公子糾的死代表他終於可以安安穩穩當上齊國的王了。

所以面對兄弟的死,齊桓公不僅沒有一點難過之意,反而是欣喜欲狂。

只是任何事情都是此一時彼一時,站在不同的角度,壞事能變好事,好事也能變壞事。

齊桓公自己也有許多兒子,雖然他當初爲了爭權而對自己的兄弟毫不手軟,但是他看到自己那麼多兒子,卻實在不想看到自己身故以後,兒子們也因爲爭權而互相殘殺。

所以在面對應該立誰爲太子時,他就一直特別猶豫。

最好的做法當然是能夠選出一位賢能的兒子當太子,這樣其他兒子也就能心服口服,不會再做無畏的爭鬥。

但就像《大學》所講,“人莫知其苗之碩,莫知其子之惡”。

人這一生最不容易的就是了解自己,其次是很難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

這個問題就在於人是很容易產生執念的動物,一旦有了感情的夾雜,就很難用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這個問題放在夫妻關係上也很適用,好多夫妻爲什麼過了一生,還是依然不瞭解對方,就是因爲裏面夾雜了太多的情感因素。

齊桓公絞盡腦汁希望能選出一位賢能的兒子繼承王位,但是選來選去,還是選了一位他最喜歡的鄭姬的兒子公子昭做了太子。

在歷史中,會發現許多人性的規律,比如說在皇家,君主都有衆多嬪妃,如果母親不得寵,那麼兒子勢必很難得寵,也根本不可能有競爭權力的資本。

愛屋及烏這個規律就是人性的規律,反過來說如果特別討厭一個人,那也自然會厭屋及烏。

今天很多離婚家庭一旦離婚,不是爸爸和孩子失聯,就是媽媽和孩子失聯,有人會奇怪怎麼有些父母可以捨得下自己的親生孩子?

如果你懂得愛屋及烏和厭屋及烏這個規律,自然也就明白這其中的原因。

如果爲了避免讓孩子一生都活在不是少爸,就是少媽的遺憾中,那麼就要清楚在婚姻中最重要的不是夫妻各自能夠掙多少錢,而是夫妻雙方能不能構建一個良好的關係,爲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有愛的環境。


齊桓公在已經六十多歲的時候,才立了自己最心愛的兒子,八歲的公子昭爲太子,然後又很擔憂公子昭還沒長大成人,他就已經死了,到時候免不了他的兒子們又要開始一場腥風血雨的王位之爭。

齊桓公的擔憂是不無道理的,因爲最早衛姬也曾是齊桓公特別寵愛的妃子,在衛姬剛剛有孕的時候,齊桓公就信誓旦旦的許願,以後一定會立衛姬所生的兒子爲太子。

衛姬抱着這個美好的希望,一直認爲齊桓公會立自己所生的公子無虧爲太子,這不僅是因爲齊桓公曾親口許願,更因爲公子無虧本就是長子。

但是隨着齊桓公的好色,後宮的美人越來越多,齊桓公忙於應付那些新來的美人,自然就慢慢對衛姬冷淡了。

衛姬因爲嫉妒和失寵對齊桓公也越來越不滿,所以公子無虧雖然看着也有武勇之氣,但是因爲母親的原因,跟父親也並不是很親近,齊桓公自然不喜歡這個兒子。

只是公子昭遇事不夠決斷,也並不是最出衆的兒子,雖然他最得齊桓公的喜愛,但是依然被衆兄弟所嫉恨。

在齊桓公奄奄一息的時候,諸位有實力的公子就各自糾結了人馬,準備篡權奪位。

齊桓公活着時絞盡腦汁想辦法避免兒子們爲了爭權而產生了鬥爭,但是到最後也沒能隨他所願,兒子們最終爲了至高無上的權力,還是展開了一場血雨腥風的廝殺。

人生是一個圓,起點在哪裏,往往終點也會在哪裏。

皇室的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特別令人嚮往,但是背後所帶來的殘酷鬥爭也讓人不忍直視。

人面對巨大的權力和財富的誘惑,總是很難冷靜地去面對。

但是不能放下貪念的執着,也很難去掙脫因果的束縛。

這就是人生的奇妙之處,放下就可以得到解脫,但是放下的智慧真的很難擁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