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辛詞的“弱德之美”

《唐宋詞十七講》是葉嘉瑩先生講唐宋詞的錄音整理稿,這本書也成爲我們“益詩益書教師讀書成長營”共讀的第一本書。

近一個月的時間讀完這本書,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讀書、記錄、思考、打卡,我想,這些過程性活動的結果就是——成長。

一、弱德之美

《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先生的成長曆程。說實話,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我是很慚愧的,在這部紀錄片中第一次知道了“弱德之美”。

何爲“弱德之美”?

葉嘉瑩先生從詞的美感特質中,提出了“弱德之美”這個新穎獨到的理論。這種美感所具含的是在強大的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採取約束和收斂的屬於隱曲之姿態的一種美。

葉先生說,她雖提倡‘弱德之美’,但自己並不是弱者,她不想從別人那裏去爭什麼,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盡到自己的責任。

這正是歷經憂患後,先生對詩詞,對人生的獨特感受。

先生很喜歡引用這兩句話,“以無生之覺悟做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境過樂觀之生活”,她也寫過“書生報國恨成何計,難忘詩騷屈杜魂”的詩句。先生說,這不僅是爲了報國,這也是“爲了給自己的生命尋找一個意義”。

葉先生曾給自己下定義,她說自己是“穿裙子的士”,她說自己“不是一個總找人家憐愛的女子”,她內心強大,她有持守,她有韌性,捍衛詩詞尊嚴,她比誰都堅強!

二、辛詞中的“弱德之美”

辛棄疾,一位失意的武將,一千多年前,登上京口北固亭,舉目遠望,他想到了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他想到了山河破碎的國家。這位悲情的將領,懷着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孫權和劉裕都是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辛棄疾讚揚他們,其實是對南宋統治者的指責。統治者不思復國還鄉,沉迷於聲色犬馬,把國恨家仇拋在腦後,他們哪裏能與孫權和劉裕相比!

韓侂冑獨攬朝政,輕敵冒進,辛棄疾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爲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

詞人以廉頗自比,詞中洋溢着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可是啊,空用滿腔愛國豪情,卻得不到施展。

這首詞所呈現出的就是葉嘉瑩先生在書中提到的,辛棄疾在“豪雄”中所蘊含的“沉鬱”“悲涼”的感慨,是在外在環境的強勢壓力下,不得不將其“難言之處”變化出的一種“弱德之美”的表現。

辛棄疾臨危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但是他處境孤危,在北伐前夕就被免去了官職,調離鎮江。面臨着強大的壓力,辛棄疾仍要發聲,他含蓄委婉地展示了一位報國無門者、一個英雄泣血的內心獨白,表達出的愛國主義感情也成爲南宋這一時代的最強音!

這是辛棄疾的持守!

《唐宋詞十七講》也會成爲我的一本工具書,時常翻閱。

跟着葉嘉瑩先生品讀詩詞,讀過去,讀現在,讀將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