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主義

一、爲達目的不擇手段

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sm)是這一行爲的典型代表,該主義認爲要尊重現實,不輕易被意識形態綁架,只要能達成最終結果,手段不光彩也無所謂。


馬基雅維利主義也因之成爲權術和謀略的代名詞,是不少政治家的行事指南。

這也能解釋爲什麼很多政客的行爲,在我們看來極度缺乏人情味,甚至顯得不道德,因爲這些因素根本不在他們考量的範圍之內,他們要的只是結果。

如果你做事也是這一風格,爲達目的不擇手段,那你可能擁有“黑暗人格”。擁有這一特質的人,其實只要選對行業就能將其黑暗潛能釋放在生產上,反而有利於個人發展。

但不適合選擇極需要正義感和原則的行業,如律師、法官等。


二、熱愛操縱和愚弄他人

生活中會遇到一類人,他們可能不爲任何既得利益,但就是喜歡捉弄人,當他們捉弄你時,看到你窘迫慌張的神情會讓他們在心理上獲得極大的滿足感。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操縱慾,看着眼前的一切都按照自己設想的發展,會讓主體產生極強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但若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過分釋放此類內心慾望,會敗壞自己的社會關係,導致個人社會關係緊張,於個人發展不利。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剔除自己人格的陰暗面,但你要學會和你的人格談判,讓它只在合適的時機出現,其餘時間請它在你的內心深處安靜待着。


三、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我們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理解他人的情感、經歷,並給予充分的尊重。

同理心有助於來自內心的親社會(或幫助)行爲,而不是被迫的,因此我們的行爲更具同理心。

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說:“真正的同情不僅意味着感受他人的痛苦,還意味着被感動以幫助對方減輕痛苦。”

然而有些人對他人所發生的一切都持冷漠態度,他人的任何悲慘遭遇都無法激起他們內心的漣漪,他們無法感受到他人的痛苦。


造成個人這一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如果你發現自己對他人的遭遇缺乏同理心,那麼很可能你就擁有這一“黑暗人格”。

四、熱衷於幸災樂禍

幸災樂禍可稱爲缺乏同理心的升級,缺乏同理心只是對別人的不好遭遇無法產生共情,而幸災樂禍則意味着當別人痛苦時個體會感到開心興奮。

事實上,每個人都曾產生過幸災樂禍的情緒。詩人克萊夫·詹姆斯曾說:“聽聞死對頭的書正廉價處理,我內心湧起歡愉。”

幸災樂禍的情緒來源於社會比較,存活於社會中的我們,通過社會比較來確認自己的優勢和社會地位。


雖然這一情緒有違常理,但它的確能夠增加個體的自我價值感,因爲其他人受苦或失敗,意味着自己的安全以及獲取成功的概率增大。

但這一情緒不適合擺在檯面上,如果這一情緒被擴大或延伸到具體行爲上,不僅會抵消這一負面情緒帶來的積極意義,更有可能攪亂事情面貌。

因爲這一有違常理的情緒之所以能給人帶來積極的意義,是因爲雖然它是一件壞人,但個體沒有參與其中,一旦個體有了具體的行爲,事實的本質就會被改變,自然產生的結果也會不一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