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對稱風險》第14章 和平,不靠條約 也不靠戰爭

【閱讀與思考】

1、在作者看來,爲什麼不去幹涉他國事物,讓“風險共擔”的雙方去處理實際事物更有利於解決問題?

因爲在作者看來,干涉主義者(或者應該叫他們“狂熱的干涉主義分子”)有一個毛病:

他們爲了“提供幫助”而介入別人的事務,結果卻破壞了那些地區本來固有的維繫和平的機制。

這種機制既體現爲當地人在具體事務上的合作,又體現爲他們在戰略上的長期敵對,和平機制就是這兩者的結合。

參與“風險共擔”的人考慮問題的時候會腳踏實地。

他們並不熱衷於地緣政治或宏大而抽象的原則,他們感興趣的是放在桌子上的麪包,在冰箱裏的啤酒(或者非酒精發酵飲料,比如酸奶),以及天氣好的時候帶家人外出野餐。

他們不希望有人來教育和指導他們應該怎樣和鄰居打交道,這對於他們來說不是一種幫助,而是一種羞辱。

2、爲什麼即使有些記者很認真追查事實,但其發佈的新聞並不值得你我耗費注意力去關注?

(從數據缺失和沉沒事實來考慮)

新聞是追逐“事件”的,或者說新聞不能沒有事件。

記錄中沒有黑天鵝,並不意味着它不存在。

記錄是不充分的,這種不充分所包含的非對稱性應該永久地體現在人們的分析中。

沉默事實(或稱無聲證據)應當是一種推動我們找到全部真相的力量,閱讀歷史卻不重視其中的事件,或者僅從貝爾維醫院的急診室裏觀察紐約的生活,兩者產生的偏見沒什麼兩樣。

3、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哪句話?

“叢林法則”並非意味着弱肉強食,大多數情況下,各種動物都是和平共處和相互協作的,偶爾打破這種局面的外力是動物們嗅出風險以後所表現出來的逃生本能。

在大草原上,掠食者並不能爲所欲爲,它們受到各種制約,不得不服從於它們和獵物之間形成的共生關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