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朱炳仁,一个撬动世界的熔铜艺术

导语: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比现实更高,应当使人不脱离现实又高于现实。

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艺术和科学的源泉。

每件艺术品都是工匠人的孩子,比起艺术品的精美,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更加精彩。

今天就给大家讲的是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工匠精神朱炳仁,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个人撬动世界的熔铜艺术。

01.一个朱炳仁

朱炳仁先生是浙江绍兴人,是“朱府铜艺”第4代传人,受“以铜立业,以书立家”的家训影响,朱炳仁从小便跟着父亲学习制铜、诗书等。这些年来,朱炳仁先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用精湛的技术创作多项铜艺作品。比如:杭州的河坊街的江南铜屋、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到无锡灵山、潮州开元的数个名寺大庙中,都能见到朱炳仁的铜艺术品。

一场大火,改变了铜历史

2006年5月25日常州的一工地遭遇一场大火,顶层檐瓦装饰全部被烧毁,但唯独铜塔身完好无损,这座遭遇大火的工地正是朱炳仁主持修建的常州天宁宝塔!当很多人都为此感到惋惜时,朱炳仁大师取回两包熔铜结晶体进行研究,从此熔铜艺术便诞生了。

就如朱炳仁大师所说:“但愿我即是铜,铜即是我”。

朱炳仁大师一边钻研祖传手艺,一边探究工艺创新和现代科技,从百年老字号的传人,到享誉世界的现代艺术家,朱炳仁在传承中不断蜕变、创新,一个个了不起的作品,就是走向世界的敲门砖。

2007年,第1幅熔铜壁画作品《阙立》,仅0.5平方的面积既有浮雕又有圆雕,既写意又写实,同时柔和铜雕,国画,书法及油画多种技法。作品呈现出简洁明快、传统又时尚、对立又统一的风格,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8年,铜雕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作品两岸沟通第一桥《同源桥》;2012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一整片“占地”6平方米、高约1.15米的金灿灿“稻田”密密匝匝,束束稻谷如沐和风,这是朱炳仁创作的大型熔铜装置作品——“稻可道,非常道”。他说,“稻以有形之体,喂养人的无形精神。

2017年10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熔古铸新”朱炳仁艺术展,300多位新加坡各界人士出席开幕式。中国传统的青铜文化与全新的熔铜艺术结合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新加坡乃至东南亚的观众深为震撼。

2019年,《千里江山图》《桂菊山禽图》《五牛图》《富春山居图》被收藏陈列在美国世贸大楼一号楼。

“朱炳仁大师即是铜,铜即是朱炳仁大师”。如今,熔铜艺术已经15周年了,朱炳仁先生的很多熔铜艺术作品,被中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文旅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美国加州大学等国内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

朱炳仁大师从一个普通的铜匠到世界级铜雕大师,他带领着铜工艺走向铜艺术,让铜雕成为一门让世界认可的国际级艺术品类。

一个朱炳仁,这就是一个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背后的故事,他的工匠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件事他做了一生,他和熔铜一样,一起走向的全世界。

02.一个撬动世界的熔铜艺术

2021年是举世瞩目的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周年,年会同期举办了“庆祝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周年中国文化人物20位大家联展。”

在论坛中心大堂内,有两幅精美绝伦巨大的熔铜壁画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是朱炳仁历时半年创作的《万泉归海》和《清香自远》,被博鳌亚洲论坛永久收藏。

《万泉归海》潜心泼墨绘制云水墨,并以水墨原作,结合独创的熔铜艺术,体现海纳百川,涓涓细流归向大海,也是跟博鳌亚洲论坛20周年整个精神结合起来。

《清香自远》则以国色天香的“牡丹”为主题,以“花开中国,香溢博鳌”的设计理念,向国内外嘉宾展示了精湛的熔铜艺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文化圆桌发表演讲,他说:弘扬中国文化,提倡工匠精神,就得从第一扇铜门、第一幅铜壁画、第一幅铜殿、第一幅熔铜艺术品……一步一步走向全世界。

朱炳仁大师是一个徜徉在青铜文化长河中的现代铜匠,带着虔诚的心情追逐五千年的精气。一生只做一件事,提倡工匠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精湛的中国工艺,讲好中国故事。

朱炳仁大师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他仍说,“我永不满足,我还要继续前行”。

这就是工匠精神,永不停息,做到极致,熔铜工艺推向亚洲,走向全世界,一个朱炳仁,一个撬动世界的熔铜艺术。

写在最后:

每件艺术品都是工匠人的孩子,朱炳仁大师的“孩子”在新加坡、泰国、美国、加州等等,未来将会坐落于全世界,未来也会更多中国匠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朱炳仁大师再创熔铜艺术的高峰,熔铜艺术不仅有高度,更有宽度,这些精湛的“熔铜艺术品”就在我们身边,普通人也可以看到,普通人也可以“带铜回家”,艺术和现实相结合,它是所有真正艺术和科学的源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