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興奮點》:寫好文章的關鍵點在於這個

“在讀書的時候,每個人的興奮點是不同的。”的確如此,就像生活中每個人的笑點不一樣一樣,你在哈哈大笑的時候,沒準我就是沒聽懂呢,或者我就沒有get到笑點在哪?可就是剛好戳中了你的笑點,你就是笑得很開心。

回到我們的問題上來,讀書的時候每個人的興奮點是不一樣的,我的興奮點在哪兒呢?我停頓了下,沒有繼續往下讀,而是在思考。

在我看來我的興奮點有兩種,一種是出於對我寫作有益的結構和思路,換句話說就是對我寫作有幫助的句子(大部分是對寫作上思路的一個影響,哪怕是一個簡單的比喻句),還有一種就是純粹打動我的細節。很巧,這點我和作者不謀而後,那就是細節!

什麼是純粹打動我的細節,就是那種看完以後你久久不能走出來,還停留在文章的情感裏,那怎樣才能做到讓你久久不能走出來這樣的境界呢?就靠寫作者對細節的描寫。

“細節”是雙重的,肩負着兩個很重要的角色,一邊承載着寫作者的囑託,一邊還得帶着讀者趟河,小心這河水很急啊,可技術高超的寫作者,不會讓你溼了衣襟,只會讓你全身心的欣賞這來自大自然的磅礴,而忽略了眼前的危險。

如文中所寫:“一篇文章也好,一本書也好,所有的人物,情節和思想,都是要依賴於真實生動的細節成立,否則思想就只是一張蒼白的紙。情節只是虛設或雷同的人物,只是一個稻草人”

很多時候我們在寫一篇文章前,往往重心都是在想文章如何構思,結構該如何安排,可是很多人卻忽略了在寫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細節的表達。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該文的命運,成功的佳作靠的不是結構,而是細節,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結構,只是強調,有了細節,文章纔能有靈魂,才能勝出,才能顯示出他的價值。否則就像是一個毛坯房,沒有人會喜歡的。

而在《讀書的興奮點》文章裏有好幾個細節讓我很興奮,泰戈爾的《咯布爾人》的例子是其一。

泰戈爾的《咯布爾人》是一篇寫遠離家鄉的賣貨郎表達對女兒思念的文章。如何表達這種思念之情呢?用簡單的日夜思念,做夢都在想念這樣的句子來表達,行嗎?肯定不行的,你都已經直接說出來了,衆人都知道了,所以,這思路之情是寫作者嚼爛以後強行灌入讀者腦海的,所以,不情不願的“思念”終究還是缺少了重量,而讀者只是簡單知道了

“思念”這個事實,別的,沒有了。

表達思念,不要把思念直接說出來,而是要用一種細節去體現。

就像泰戈爾筆下的賣貨郎對女兒的思念,這裏的思念最後依託的是那張擁有小女兒小小手印的紙,這張紙一直藏在貨郎的身上,即使是坐牢也沒有把它弄丟,弄丟。無論文章前面寫的多麼優秀,多麼完美無缺,最後展現給讀者的這張紙,纔是打動人心最關鍵的部分,同時也讓這位父親的思念之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宣泄,而這張印有女兒小手印的紙,就是細節。若沒有這一細節,文章的情感得不到昇華,文章的主題就不會突出,這是文章的成功之處,也是打動讀者的唯一。

還有一個細節讓我很興奮,是意大利作家賈科莫寫的《沒有見到兒子》。

《沒有見到兒子》說的是一位母親因爲丈夫死了,生活困苦,不得已就把兒子送進了孤兒院。這位母親好長時間沒有見到他兒子了,非常想念,於是便去看兒子。雖然很窮,可還是在去的路上買了三個蘋果,可隨知他的兒子已經死在孤兒院了,孤兒院的院長不忍心告訴他這個事實,讓她下星期一再來。這位母親把三個蘋果放下,讓院長交給兒子,小說到這裏就結束了,可以想到他兒子沒有辦法喫到他買來的三個蘋果。兒子不在了,三個蘋果還在那裏,有和無之間的對比讓人心痛,如果沒有這三個蘋果,該如何寫復母親對兒子的思念和失去兒子的悲哀?而這三個蘋果就是細節。

我很贊同作者說的這個觀點,在讀書中重視閱讀並體味那些表現形式不同卻作用相同的細節的目的,是幫助自己在生活中尋找到並能捕捉到這樣的細節,這是反作用於自己,讓自己學會在生活中去觀察和提煉,這就是我前面說的,對我有利的一個興奮點,已經完全跳出了文章情感這個部分,而是要去學會自己捕捉這種情節,塑造這樣的情感。

不可否認,在我們的生活中的確是蘊藏着豐富的寫作素材,一堆接着一堆,而細節則只會是那麼很小的一丟丟而已。這些細節,既是作者寫作的興奮點,也是讀者閱讀的興奮點。我們應該學會對這些細節的把控和處理,有了這些細節,你寫的文章纔會更感人,而這也是文章成功的關鍵。

泰戈爾說過一句話,斧頭雖小,卻能砍斷大樹。

細節相對應文章而言,的確微不足道。可細節雖小卻是文章生命的細胞,缺少了細節的文章的確很難寫得動人,缺少細節,哪怕是內容再多,堆砌的也只是一堆臃腫的素材。如此來看,缺少細節的書,不是什麼值得讀的好書。

文——安然(原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