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兴奋点》:写好文章的关键点在于这个

“在读书的时候,每个人的兴奋点是不同的。”的确如此,就像生活中每个人的笑点不一样一样,你在哈哈大笑的时候,没准我就是没听懂呢,或者我就没有get到笑点在哪?可就是刚好戳中了你的笑点,你就是笑得很开心。

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读书的时候每个人的兴奋点是不一样的,我的兴奋点在哪儿呢?我停顿了下,没有继续往下读,而是在思考。

在我看来我的兴奋点有两种,一种是出于对我写作有益的结构和思路,换句话说就是对我写作有帮助的句子(大部分是对写作上思路的一个影响,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句),还有一种就是纯粹打动我的细节。很巧,这点我和作者不谋而后,那就是细节!

什么是纯粹打动我的细节,就是那种看完以后你久久不能走出来,还停留在文章的情感里,那怎样才能做到让你久久不能走出来这样的境界呢?就靠写作者对细节的描写。

“细节”是双重的,肩负着两个很重要的角色,一边承载着写作者的嘱托,一边还得带着读者趟河,小心这河水很急啊,可技术高超的写作者,不会让你湿了衣襟,只会让你全身心的欣赏这来自大自然的磅礴,而忽略了眼前的危险。

如文中所写:“一篇文章也好,一本书也好,所有的人物,情节和思想,都是要依赖于真实生动的细节成立,否则思想就只是一张苍白的纸。情节只是虚设或雷同的人物,只是一个稻草人”

很多时候我们在写一篇文章前,往往重心都是在想文章如何构思,结构该如何安排,可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在写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细节的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文的命运,成功的佳作靠的不是结构,而是细节,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结构,只是强调,有了细节,文章才能有灵魂,才能胜出,才能显示出他的价值。否则就像是一个毛坯房,没有人会喜欢的。

而在《读书的兴奋点》文章里有好几个细节让我很兴奋,泰戈尔的《咯布尔人》的例子是其一。

泰戈尔的《咯布尔人》是一篇写远离家乡的卖货郎表达对女儿思念的文章。如何表达这种思念之情呢?用简单的日夜思念,做梦都在想念这样的句子来表达,行吗?肯定不行的,你都已经直接说出来了,众人都知道了,所以,这思路之情是写作者嚼烂以后强行灌入读者脑海的,所以,不情不愿的“思念”终究还是缺少了重量,而读者只是简单知道了

“思念”这个事实,别的,没有了。

表达思念,不要把思念直接说出来,而是要用一种细节去体现。

就像泰戈尔笔下的卖货郎对女儿的思念,这里的思念最后依托的是那张拥有小女儿小小手印的纸,这张纸一直藏在货郎的身上,即使是坐牢也没有把它弄丢,弄丢。无论文章前面写的多么优秀,多么完美无缺,最后展现给读者的这张纸,才是打动人心最关键的部分,同时也让这位父亲的思念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而这张印有女儿小手印的纸,就是细节。若没有这一细节,文章的情感得不到升华,文章的主题就不会突出,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也是打动读者的唯一。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很兴奋,是意大利作家贾科莫写的《没有见到儿子》。

《没有见到儿子》说的是一位母亲因为丈夫死了,生活困苦,不得已就把儿子送进了孤儿院。这位母亲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他儿子了,非常想念,于是便去看儿子。虽然很穷,可还是在去的路上买了三个苹果,可随知他的儿子已经死在孤儿院了,孤儿院的院长不忍心告诉他这个事实,让她下星期一再来。这位母亲把三个苹果放下,让院长交给儿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可以想到他儿子没有办法吃到他买来的三个苹果。儿子不在了,三个苹果还在那里,有和无之间的对比让人心痛,如果没有这三个苹果,该如何写复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和失去儿子的悲哀?而这三个苹果就是细节。

我很赞同作者说的这个观点,在读书中重视阅读并体味那些表现形式不同却作用相同的细节的目的,是帮助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到并能捕捉到这样的细节,这是反作用于自己,让自己学会在生活中去观察和提炼,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对我有利的一个兴奋点,已经完全跳出了文章情感这个部分,而是要去学会自己捕捉这种情节,塑造这样的情感。

不可否认,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是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一堆接着一堆,而细节则只会是那么很小的一丢丢而已。这些细节,既是作者写作的兴奋点,也是读者阅读的兴奋点。我们应该学会对这些细节的把控和处理,有了这些细节,你写的文章才会更感人,而这也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泰戈尔说过一句话,斧头虽小,却能砍断大树。

细节相对应文章而言,的确微不足道。可细节虽小却是文章生命的细胞,缺少了细节的文章的确很难写得动人,缺少细节,哪怕是内容再多,堆砌的也只是一堆臃肿的素材。如此来看,缺少细节的书,不是什么值得读的好书。

文——安然(原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