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讀書札記】19 知行合一事上練

 【26】

王陽明:惟一是惟精的目的,惟精是實現惟一的功夫。拿“精”這個字來比喻,純然潔白的米,就是惟一,舂、簸、篩、揀等加工的過程,就是惟精,它的目的就是得到純然潔白的大米。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都是惟精以求惟一。博文是約禮的功夫,格物致知是誠意的功夫,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功夫,明善是誠身的功夫。

【27】

王陽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這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

【28】【30】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論語·公冶長篇》)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若以德行著稱,孔子讓子若出去做官,子若表示自己的德行還不夠,孔子很高興。

子路使子羔爲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爲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論語·先進篇》)

子羔沒有完成學業,子路就叫子羔去做費地的長官。孔子說:“你這是禍害子羔這孩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論語·先進篇》)

王陽明拿漆雕開仕、子路使子羔仕、曾點言志這三件事放在一起舉例,說孔子的意圖很明白前兩件事放在一起很明白:學而優則仕。把曾點放進來,王陽明要說明什麼呢?王陽明是提倡事上磨練的,難道他也主張學而優則仕嗎?這個問題,到第30條有了答案。

關於《論語·先進篇》四子言志的故事,陸澄專門向王陽明提了一個問題:子路、冉有有志於治國安邦,公西華志在禮樂教化,他們三人都是有所作爲的。而曾點把人生當成“耍的”,孔子卻最爲讚賞,這是幾個意思?

王陽明認爲,子路等三人在談論志向時,主觀色彩濃厚,目標明確具體,這就難免不能周全,類似於孔子對子貢之評:“汝,器也。”曾點沒有具體、刻意的目標,他追求的是一種理想的畫面,這就符合孔子“君子不器”的理念。

王陽明同時引用《中庸》裏的句子,“君子素其位而行”,君子安於本分,做好份內的事情就可以了,引申一點說,生活就是修行,不是一定要幹大事才能致良知。王陽明曾經讚美曾參能夠“反求諸其身”就是這個道理,最終還在自身,不關乎際遇。所以第28條,王陽明要表達的意思也就清楚了,致仕經國不是唯一的目的,不是當官纔算學有所成。

王陽明強調事上練,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是要執着於某種特定的途徑,與漢初黃老之術也有共通之處,無爲又無不爲,有法又無法,講究因時而變,因應萬物,一切順其自然。

當然,我們對曾點的想法也可以有其他的理解,春秋之時,大道不行,孔子爲此一生奔走呼號,弟子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積極推行禮義和仁政,但總歸其效甚微。孔子多麼希望整個天下都呈現出大治的局面,那麼他們師徒也就不會如此顛簸困頓了,曾點描繪的畫面就能成爲現實,這該有多麼美好啊!

孔子雖然抱有如此美好的願望,但他並不否認“器”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因此子貢、子路、冉有、公西華等學生,他都是肯定的。王陽明說,孔子的這些學生,可不像當今那些誇誇其談不知實幹的所謂儒者。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論語·公冶長》)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爲政》)。

《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