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就是帮助一个人回复平常。

“平常”,就是生命本来的样子。中医治病,就是帮助一个人回复平常。

什么病自己会好?什么样的病不会恶化?先把医院里中医、西医吓人的诊断放一放,按这个思路来判断:

1.神是定的,而且是舒缓的;

2.元气不是太虚的,或者说下焦气不是太虚的;

3.中气、消化能力,饮食、排泄是相对正常的;

4.睡眠正常;

5.几个通道:出汗、小便、大便、月经是正常的。

这样的病人,不管西医诊断是什么问题,只要找到对的医生,甚至,如果没有即刻的生命危险,不一定找医生,只要把工作停下来,或者减少,换个合适的地方生活,自己调整饮食、运动,精神稳定,很多疾病有机会不治而愈。

另一种病人,虽然只是一个感冒,病人自己也不当回事,却说:“大夫,我感冒了,有点难受,您给开点药,明天我还得飞澳大利亚。”虽然诊断只是感冒,可是如果他中下焦很虚,虚到不能稳定供应肺气,说话已经气短了,也不能稳定供应心气,嘴唇已经发紫了。其实他三焦的能量不足很久了,渠道也不通畅了。如果病人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真实的情况,医生再没有细心判断气机格局,只按感冒治,就可能出意外,变成医疗事故。

因为不同感冒的施治方向是不同的。正常的感冒属于上焦病,需要开。而这类虚性感冒,虽然有感冒症状,但这个症状只是标。本是虚的,应该阖。如果把需要阖的虚证感冒误开了,大方向错了就容易有危险。

所以要忘掉所有的病名,先如实观察这个活生生的人,看他的气机格局,不能被症状和诊断牵着鼻子走,否则会被误导。包括到药店买药,不要说“我感冒了,我要买点感冒药”,任凭店员推荐,其实感冒药也是要分清虚、实、寒、热的。

不管是什么病,先看下焦和中焦。为什么一直要讲下焦、中焦,很少讲上焦呢?因为上焦气的源头来自中焦和下焦,与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清气交换。清气,是自然的、天地的能量,跟社会经济环境一样,是共享的。没有太多可以调控的余地,除非换个环境,所以这部分我们先不多讲。

为什么中医非常重视脾胃、重视消化?因为这是最重要的能量来源,相当于每天的现金流,也是容易调控的一个环节。下焦呢,不太好调控。对于现代人,损伤下焦最重要的因素是睡觉太晚、神气过用、用意太过、用眼过度,手机、电脑不间断使用……《黄帝内经》说,眼睛是神气出入之所,也是五脏六腑的精气上注之处。

当你深入思考一样东西,想未来的一栋房子,或者用力想你特别喜欢或不喜欢的人,这时你就变成了一个发射塔,精、气、神都发射出去了。

学中医,要在生活中去体会。

比如我们看自己,看别人,看一幅画,听一首歌,能不能感觉到背后细微的东西是坦然平静的,还是冰冷隔绝的?是表面热烈,内在却空虚不安的,还是表里如一的?如果这些都能感受到,开方子时自然就知道,这个人看起来很郁,但不能大开,因为里面很单薄;得开一点点就收回来。在选药上,也要考虑气味、性能都柔和一些的药物。

这有点像在画画或创作音乐。我们要体会的是这个东西。“势”与“机”,是要每个人自己去体会的。

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的就是“中”。

在中医眼中,“势”代表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一个很大的运行力量与方向。“机”是就某个病人而言,在此势中,因时因地因人而有的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帮助病人的气机神机回到“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比如你是敲鼓的,和大家一起合奏,你不能想敲的时候就来一下,你需要跟着曲子本来的节奏,到一定的时候,来它一下。这是机。

“势”就是特定时空格局内人、事、物发展的方向。天地有它的“势”,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它背后的“势”,病也一样。找到合适的“机”,当下切入,心知肚明,不假思索,切入之后你就融在其中了。一切都是自然发生,无须思考的。如果你一直在思考,体会不到势和机,就容易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这鼓用多大的力量敲?敲几下?什么时候该停?就会“失度”。

顺势、得机、合度,这就是传统文化讲的“中”。

病呢,只要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要让它破坏整体的节奏就可以了。只要生命整体的韵律在相对中和的频道上,生命的节律自然会把病带好。这种调整很平缓、很安全,不会拆毁整座大厦。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因为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有病就要根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因此,病人甚至整个家庭会完全忘却正常的生活,没有运动,没有生活,没有娱乐,没有恋爱,什么都没有,只剩下整天紧张、焦虑地跟病魔作斗争。

这是什么?失常。你生命的节奏在被人为干扰,甚至停顿!这种情况,即使你有资源,能找到全世界最好的医生,也是没用的。一个人要康复,必须进入真实有序的正常生活中,与万物共沉浮、互交感的状态里,才能把病慢慢化掉。所以养生和调理,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去找让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状态。健康人也是这样,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与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这个就是养生。

我们要在生活、工作中,觉知到这些对自己身心的影响。选择对的大方向很重要。吃红豆、绿豆有什么好处,这些细节也有用,但这是碎片知识,需要和你自己的身心健康地图一起看才会有用。学习中医,需要学习一个完整的观念和认知,你理解了,是可以马上有感受、体会,马上可以分析、运用的。

一旦对自己身心的运作规律越来越明晰,就知道怎么来调了。生活中时时刻刻留意观察自己,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这是真正的养生。你会觉察到身、心、意如何和这个环境交感、互换,当有形无形的东西进入你的身心,产生何种结果,你对这个过程慢慢熟悉、了然于心。

这个时候你再看古书,就会很清晰,因为古代医书讲的就是这个。但如果你没有这些自我明晰的过程,你就看不懂。好比一个人不会游泳,不爱下水。你给一本高阶的游泳书,看了也不会懂,因为缺乏对于水的觉受和经验。

学中医要这么去学,不用太迷信书,要多感受自己。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地对自己有感受之后,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别人和周遭的变化了。

这个在《黄帝内经》里叫“以我知彼”。

本文节选整理自 李辛《经典中医启蒙》有部分删减调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