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不完的家鄉故事

日日待在一個地方,一花一木,房前屋後,街道弄堂,山丘溪水,街坊鄰居,家裏親眷,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一切都習以爲常,不曾追尋過這所有的一切對我而言意味着什麼。直到離開熟悉的一切,前往外地求學,距離遠了,視角變了,原來這一切熟悉的物景人,對它們的情感色彩也就變了。

離開家鄉,纔有了“家鄉”的意味。家鄉那條悠長彎曲的小溪水,那座經常攀登的山丘,那歷史悠久的城河城牆,常常出現在老師佈置的命題作文和小日記本上。

鋒巒三面環抱小鎮,小溪環繞南城。溪邊山上茂林修竹,綠樹成蔭,是一個自然的森林公園。山野綠蔭叢中點綴着錯落有致的勝景:東面有高高聳立的“連魁古塔”,具有剛健之氣。此塔建於明萬曆46年,佇立塔下,城鎮風光盡收眼底。

小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然而年少的我們並不知。山之北麓有我國著名地理學家、中科院士周廷儒先輩墓。小時候爬山不走常規路,常常東竄西竄,有時走着走着就來到了先輩墓前,當時不懂歷史,煞是奇怪爲何這些墓修建相當完善,與普通老百姓的墓不一般,懵懂中感到這是個好地方,爲何他們的墓能夠建在這裏,如此顯眼。從碑文上的文字看出,墓主學問很大,想必是個了不起的人。

先輩墓旁有一片背陽低窪處,那裏有許多棵高大挺拔的水杉。深秋紅紅的水杉葉飄落滿地,踩在上面厚厚的一層,擡頭仰望樹幹筆直筆直衝天,與周圍景緻很不一樣。春天這裏的景色也很不一樣,地面上長出一種叫不上名的紫色小花,一大片一大片,煞是好看。小花單獨看不起眼,就它那純粹的紫色比較少見,花型沒有特別之處,可是站在遠處看過去,那一片低矮的紫色點綴在綠色叢林中,非常夢幻。

沿着小路往上走,又一塊凹地,這裏面積較大,綠林中建有古典特色的建築館房,內有羅隱的石刻雕像,和著名書法家沈鵬題寫的碑刻詩文近20餘塊。碑林東側有六角“昭諫亭”,著名書法家王京甫篆書題寫亭名;書法家劉江書寫柱聯;碑林附近有古剎遺址、石碑、石窟等。此處盛夏清泉不竭,並設有茶室、鞦韆、蕩木、攀架、蹦胎等休閒和運動器械,是孩子們玩耍的好地方。

這座山與另一座百丈山單筆峯緊倚,百丈山巔的電視轉播塔高聳雲天,與聯魁塔相峙,巍巍壯觀。這座據說最高的山,小時候的我們經常挑戰登山,還常常尋找新的路線上山,試圖從不同的方位上山。竄來竄去的我們,很快發現百丈山南面還保留着一個佛堂,佛堂內石崖上雕刻着大小石佛百餘尊。我們幾個小夥伴像模像樣地雙手合十一一拜過去,罷了,又互相打趣逗玩,感嘆這裏的歷史悠久,一定發生過許多故事。

現在兩座上上修有一條1——3米寬,約2公里長的林蔭道,可直至百丈山單筆鋒與白丈佛堂攬勝。工作後,偶爾和朋友登山,有了孩子後,每年正月和家人一起登山望遠。如今孩子大了,我們一年哪怕登山一次都不太有。

小鎮還有一處我們經常溜進去玩,那就是當地一所百年中學。中學裏有許多寶貝,石馬、石龜、看不懂的碑文,幽深的一處庭院,還有一座小黃山,那小黃山也不算很高,好玩就在它的一側是滑坡,愛挑戰的我們去那裏,就是想從滑坡上攀登上去。

有時我們趁着初中放學,黃昏時分,過小馬路,來到對面中學一小側門,壯着膽悄悄溜進去。週末日子裏,我們從大門走進去,那時候門衛管理沒那麼緊,只要膽子大臉皮厚,誰也不瞧,徑直進去,門衛也不會特意攔人。我們就順利來到校園內。

經常逗留的地方就是小黃山和四周還有圍牆的神祕庭院,據說是學校的圖書館。那圖書館前有着高大樹,樹下有石馬、石龜、石碑,我們一個個要摸摸石龜,跨上石馬過把癮,好似騎上真馬馳騁在校園內一般開心。圖書館四周有圍牆,館門前還有一片茂盛的樹木草地,沿着兩邊的走廊經過綠植纔來到古色古香的房屋大門。我們只是在庭院圍牆大門邊逗留,沒敢靠近圖書館門,那裏有老師,怕被發現攆出校門。

如今,這所中學一再改造,那個神祕的圖書館已拆建,曾經神祕面紗不見,石碑石馬石龜全都搬至小黃山上,與一棵棵粗壯年份悠久的古樹放置一起。那條孩子戲耍的山坡滑道也修築過,成了一排排水泥觀衆席。好玩的地方都沒有,記憶的落腳處也沒了,只能憑着腦海裏零碎的畫面拼出一個曾經大概的樣子。

恐怕再過些年歲,有些零碎的家鄉曾經的畫面也將模糊不復從前,那些寶貴的經歷永遠地離我們而去。

我們古鎮出了許多名人,國家級別的哦。有一位戲曲藝術家就是誕生在我們小鎮,曾經我和她的家人,她的故居極其親近,只是當時不自知。藝術家的故居旁就是我小學同學的家,她們是一個家族的。

讀小學時,經常和這位徐同學玩。她的家就在學校附近,幾個同學常常放學後跑到她的家內寫作業。母親那時候交代過,放學一起寫作業玩耍可以的,但晚餐時間不能叨擾他家。寫完作業玩一會兒,天再黑,同學父母再邀請,我們都各自回家。

當時只知道他們家有一位唱戲曲的長輩,很有名,很早就定居在上海大城市裏。偶爾會回來探望老家親戚,這是他們家的大事,同學父親偶爾提及過,只記得這位叔叔滿臉都是自豪。

小鎮民間戲曲文化很濃厚,喜愛唱戲,喜愛看戲,這份喜愛蔓延在許多小鎮居民心中,尤其是上點年紀的。至今,走在小鎮溪邊公園,還常常看到拉琴、敲板兒、唱戲的愛好者們,還不止一處。溪邊公園西頭有一個露天戲曲臺,專爲愛好者提供免費演出看,唱戲班子來了,這一處可是超級熱鬧呢。

小鎮的戲曲文化培養了一大批愛好者,於是,小鎮中心小學開發了一門戲曲藝術課程,更是培養了優秀的戲曲表演苗子,在區裏、市裏,甚至省裏斬獲大獎。雖然我是一名音樂教師,但很遺憾,處在這樣的小鎮裏,卻沒有培養出對唱戲聽戲的興趣。

家族裏有三位愛唱戲的,一個是老宅隔壁的小奶奶和她的大女兒,也就是我的小阿姨,還有一位是大表姐。她們三個都長得很漂亮,有着共同的習慣,就是邊幹活兒邊唱戲。小奶奶經常在隔壁家裏幹着家務唱着戲,我不懂唱啥,偶爾站在門口看向小奶奶,她發現我站着看她,會特意笑盈盈地對我繪聲繪色地來一句,我笑笑趕緊又躲開。

聽說小阿姨因爲相貌好,唱得好,曾經想走唱戲這條路,後來嫁了人進了公家單位,不再以此爲夢想。表姐向來是個愛笑的姑娘,會唱會跳,活潑潑的一個。和她一起,比她小好幾歲的我顯得木訥羞澀,表姐想唱就唱,天天很開心的樣子。可就算這樣,我還是對戲曲不太有感覺,一聽戲曲就容易打瞌睡,只有流行歌曲能夠燃起少女的心。

小鎮過去每逢元宵燈節,會設元宵燈會,讀小學的時候,父親幫我做的猴年元宵燈還被選中掛在燈節展覽處呢。每逢燈會,人頭攢動,空着掛着五彩的燈,燈下熙熙攘攘的人羣,好不熱鬧。各盞燈下掛着謎面,人們一個挨一個,煞有其事地猜想着。我們小屁孩就是顧着擠熱鬧,找找稀奇有趣的燈,父親和姐姐認真地讀着謎面,我早已不耐煩想着追上偶遇的小夥伴。

大街隨處還可見龍燈、獅子和竹馬等古老民間舞藝,配上管絃鑼鼓,以表達人們的喜慶心情美好祝願。元宵節期間,龍燈、獅子、竹馬、擡架、高蹺、大頭和尚等民間娛樂項目,紛紛被請進各大村子,各顯技藝,競放異彩。聽到鑼鼓喧天,我們就馬上衝出屋子去瞧個究竟。

如今,這些民俗活動很少見了。正月裏,大家都時興新的娛樂消遣方式,看電影、唱歌、棋牌室,聚衆喜慶活動越來越少,年味兒似乎越來越淡了。或許只是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如此,新生代們自有他們喜愛認可的過年方式。時代變遷,文化傳承的變化,是喜還是憂呢?

(齊帆齊2021年9月年度寫作品牌IP特訓營,第74篇,打卡:家鄉。2894字數,共累計132210字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