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詩知紅樓(一)

(一)七律·浮生着甚苦奔忙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這首詩僅見於甲戌本第一回之前《凡例》的末尾。是紅樓諸多詩詞中我最爲摯愛的一首。這首詩把《紅樓夢》的蒼涼悲喜說得淋漓盡致。

首聯: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一問一答,道盡了人生。對於“浮生”二個字,一直非常喜愛,這兩個字寫出了人生的漂泊無定,如一葉浮萍,在世間飄蕩,整日忙忙碌碌,不得輕閒,到底是爲什麼?一句“浮生着甚苦奔忙”,讀來直透心底。“盛席華筵終散場”,無論多麼恢弘壯闊的一生,最終都是曲終人散,任你多麼盛大的筵席,最終也是“餚核既盡,杯盤狼藉”,人生如一夢,紅樓一夢乎?

頷聯: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如果說首聯是對人生整體的概括,這一聯就是對人生中的“內容”進行了總結。人生的諸般況味,無外乎“悲喜”二字。短短几十年的悲悲喜喜,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但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卻又是那麼相似,都如夢幻一般渺茫而荒唐。

頸聯: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 第三聯是對《紅樓夢》中主要人物的概括。“紅袖”當指《紅樓夢》中的那些“女兒”們,她們爲情而落淚,可謂多矣。但若同那一位“情癡”相比,這“淚痕”卻不如那“癡恨”綿遠悠長。這“情癡”當是指賈寶玉了。這句的大意可表述爲:不要說大觀園中的女兒們爲情而淚溼襟袖,那個“呆子”賈寶玉爲情而發的“癡恨”更是如天地一樣悠長綿遠。

尾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最後一聯可以看作是曹雪芹的“夫子自道”,寫出了自己爲這《紅樓夢》而付出的心血。人生能有幾個十年呢?這十年辛苦都傾注在那一個一個文字之上,十年過後,再回看自己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這些,真是覺得那每一個字都是自己的心血凝成。

每每誦讀這首詩,都覺得這首是是對人生、對紅樓、對曹雪芹一生最簡練而傳神的概括。任何的閱讀,歸根結底都是對人生的閱讀,一部百萬言的《紅樓夢》也是在述說着人生,一首56個字的律詩也同樣在述說着人生。細細讀它,你會從中讀出人生的種種況味。

(二)七絕·石上偈

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偈,佛教語,梵語音譯詞“偈陀(Gatha)”的簡稱。是指佛經中的唱詞。泛指與佛教有關或帶有佛教色彩的詩作。

在《紅樓夢》的第一回,有一個空空道人(請讀者注意這個名字),從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峯下經過,看到一塊大石上字跡分明,記述的就是那塊頑石幻形入世,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在這段故事的最後有一首“偈”,就是上面所說的七絕。

既然說是“偈”,就染上了深厚的佛教色彩。有趣的時,這個“偈”字卻是從空空道人的眼中看到口中說出的。道人者,信“道”之人也。既是信道之人,眼中口中卻滿是“佛”字。這佛道的迷離不分正是《紅樓夢》一書的一個特點。因爲這書中所說本就是“荒唐”之言,所敘本就是“幻渺”之事,若一切都界限清楚,歷歷分明,那就不是“夢”了。

在甲戌本中,脂硯齋在這首偈的第一句和第二句邊上都有“行間批語”。在第一句邊上有這樣四個字的硃筆紅批:書之本旨;第二句邊上有這樣八個字的硃筆紅批:慚愧之言嗚咽如聞。

“無材可去補蒼天”,脂硯齋說這一句是“書之本旨”,意思就是這句詩是《紅樓夢》一書的中心思想。我們生而爲人,從積極的一面說,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有着自己的使命。但可悲的是,很多人一輩子也搞不明白自己的使命所在,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天命”二字或可理解人上天賦予我們的使命。

而《紅樓夢》中的那一塊頑石,被女媧氏棄在青埂峯下,註定是於天無補了,這是這頑石的宿命,也是賈寶玉的宿命。帶着這樣一種宿命而“枉入紅塵若許年”,“枉”字是“白白的”的意思,意爲自己白白地來人世走了一回,卻與世無補,脂硯齋的批語“慚愧之言嗚咽如聞”,寫出了這頑石(賈寶玉)的慚愧。

進一步想,賈寶玉對於這個世界有慚愧嗎?如果有,他有哪些慚愧呢?這其實就是《紅樓夢》所要告訴我們的,我們每一個人在讀《紅樓夢》的時候,都會讀出自己不同於別人的感受,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套用這句話,讀《紅樓夢》,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賈寶玉,就有一千個林黛玉,就有一千個薛寶釵……。

詩的後兩句“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語意淺顯。大概這頑石回顧自己枉入紅塵這些年的經歷,對於其中的是是非非,也是一頭霧水,只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自己是付出了“真情”的,至於後世如何評價,那就由不得自己,只能是“是非由人說”了。

寫到這裏,想起了一首歌,每次聽這首歌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和哀傷。也許和這首詩所表達並不完全一樣,但既想了,就把它放在這,畢竟,這不是什麼正式的文章,只是自己的一點感想罷了。這首歌是是電視劇《大漢天子》的片尾曲,黃格選唱的,歌名是《忘了我》,歌詞如下:

不是我不懂風花雪月
不是我不識傾城傾國
不是我不知花能解語
不是我看不懂天香國色
不是我心中古井無波
不是我眼裏紅塵看破
不是我只會畫烽煙長河,
不是我只愛唱鐵馬金戈。
忘了我 忘了我
一隻閒雲中的野鶴
身在草澤 胸懷家國
人生能有幾回搏
忘了我忘了我
一隻短笛裏的牧歌
生命幾何 江山幾何
原諒我今生的選擇
忘了我,忘了我,
一支短笛裏的牧歌。
生命幾何?江山幾何?
原諒我今生的選擇。

(三)自題·滿紙荒唐言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這首五言絕句讀《紅樓夢》的人最熟悉的一首詩,出自第一回,是以作者自己的身份來寫的唯一的一首詩。詩的來歷如下:

話說那空空道人把那塊大石頭上的故事抄寫一遍,拿到世間,問世傳奇。這道人也“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於是把自己原來“空空道人”的名字改成了“情僧”,把抄寫的這一段故事就命名爲《情僧錄》,這是繼《石頭記》之後,這小說的又一個名字。於是這段故事就以《情僧錄》的名字留傳世間了。

後來流傳到一個叫作吳玉峯的人手裏的時候,被改名爲《紅樓夢》;山東的一個叫作孔梅溪的又把《紅樓夢》改爲《風月寶鑑》;最後這書傳到了一個叫做曹雪芹的人手裏,曹雪芹在他的書房“悼紅軒”中把這段故事讀了十年(披閱十載),來來回回修改了五次(增刪五次),並編輯了目錄,分出了章回,最後給這段故事定名爲《金陵十二釵》,然後在書前自己寫了一首絕句,就是這首五絕。

(由此可見,《紅樓夢》一書共有五個名字,其餘四個分別是: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

這首五言絕句,可以說是曹雪芹對於自己這部小說的一個最簡單概括的讀後感(寫後感)。第一句“滿紙荒唐言”,是對小說內容的一個概括,以“荒唐言”三字來概括這部書裏的事,正代表了曹雪芹經歷人生的諸般磨難後的一個態度,這“荒唐”二字也可以說是曹雪芹是站在世人的立場上說的。雖是荒唐之言,但字字句句中都浸潤着作者的“辛酸之淚”,所謂“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二句是曹雪芹的感嘆,感嘆人世間的“知音難覓”,所謂“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是也。

曹雪芹在寫完這部書之後,心中大概也很明白,真正能讀懂這本書的,在這紅塵的芸芸衆生之中,恐怕不會很多。一般的讀了之後,大概都會嘲笑作者的“癡”,但這“癡”之中的“真情”,能讀出來的就不多了。

“情癡”或“癡情”,總是會惹人笑談的。但讀《紅樓夢》者,若沒有一點“癡”,那是讀不進去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魯迅送給瞿秋白的這句話之所以感動了很多人,就是因爲人生在世,知音難求吧!鍾子期俞伯牙的故事流轉千年,依然動人心魄,也正是這個原因。

那麼,曹雪芹應該知足了。現在,《紅樓夢》擁有那麼多的讀者,這其中,能解“其中味”的也應該不乏其人的。

(四)民謠·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這歌是跛足道人唱的,唱給誰聽的呢?往大里說,是給紅塵中的飲食男女聽的;往小裏說,就是 唱給甄士隱聽的。

自從那一年的元宵節,甄士隱接連遭遇不幸,女兒英蓮丟失、家中房屋財產又被大火燒去大半、投奔的老岳父又是個見利忘義的無情之人……一兩年之間,把個讀書人甄士隱直是逼得無路可走了。

這一日,甄士隱拄了柺杖來到街前散心,就看那跛足道人從不遠處走了,邊走邊哼,也聽不甚清楚,只聽到了好多個“好”和“了”,就問那道人唱得是什麼,滿嘴“好”啊“了”啊的。那道人說:

“你若果聽見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兒,便名《好了歌》。
甄士隱聞聽此言,如醍醐灌頂,立即心下大悟,就隨着道人飄然而去了。

這《好了歌》是一民謠,用最通俗最淺顯的語言唱出,意思一聽即懂。紅塵世界,芸芸衆生,爲什麼奔波忙碌?這首歌用了四個詞概括:功名、金銀、姣妻、兒孫。爲了這四樣東西,世人心甘情願的勞碌奔波。想那兩年前的甄士隱,懷裏抱着“粉妝玉琢,乖覺可喜”女兒,住在華屋之下,姣妻相伴,怎樣一個幸福快樂?可是轉眼之間,一切都煙消雲散化爲烏有了。

這《好了歌》用最通俗的語言,唱出了人生的“空”。這個“空”字,是佛教的一箇中心思想,卻由一個“道人”的口中唱出。正應了“滿紙荒唐言”中的“荒唐”二字。《紅樓夢》中,處處體現着這兩個字,但這些“荒唐”之處,卻又能給人以某種警醒,可見這“荒唐”並不是真的“荒唐”,而只是作者曹雪芹的一個寫作方法,有點像《百年孤獨》的那種魔幻現實主義。

甄士隱的遭遇,即是賈家從中興到沒落的一個縮影。甄士隱在隨跛足道人出家之前,用一段文字對《好了歌》作了解注。這個解注所用的語言和《好了歌》中所用的語言恰好相反,《好了歌》通俗易懂,都是用的最簡單的字,最通俗的詞,而這解注卻用了很多書面的詞句,是正兒八經的“古文”。

用正兒八經的“古文”來解注一道通俗易懂的民謠,這是不是很荒唐?對,確實荒唐,但這正是曹雪芹所要達到的效果。請想想那幾句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說得何其準確啊,你讀這《好了歌》,在一笑之餘,是不是心底裏會湧出一絲辛酸,這辛酸會隨着你的成長而越來越多,越來越重……

(五)《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牀;衰草枯楊,曾爲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槓;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爲他人作嫁衣裳。

這個解注,是一篇精彩的“韻文”。句式長短交替,押ang韻,音調圓潤鏘鏘,極富節奏感,傳達出一種強烈的人生悲苦感和經歷了繁華衰敗之後的徹悟意識。運用對比手法,跨越時空,打通了過去、現在、未來,將富貴(金滿箱,銀滿箱)和貧窮(乞丐)、繁華(笏滿牀、歌舞場)和落敗(陋室空堂、衰草枯楊)、紅顏(脂正濃粉下香)和白髮(兩鬢成霜),享樂(紅燈帳底臥鴛鴦)與淒涼(黃土隴頭送白骨),清晰地展示在世人的眼前,如一幅精彩的諷刺畫,讓人警醒,催人思考。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牀;衰草枯楊,曾爲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這幾句是繁華與敗落的對比。“當年笏滿牀”“曾爲歌舞場”兩句中的“當年”“曾爲”揭示了現在是“陋室空堂”“衰草枯楊”的地方,過去是如何的富貴和繁華,這是過去繁華和現在落敗的對比。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這一句是過去落敗和現在繁華的對比,這種時空的對比、交替,給人一種人生榮枯無定的滄桑幻滅感。

這幾句直接對應《好了歌》中的“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這幾句是感嘆人生短暫,紅顏轉眼變爲白髮。“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這一句觸目驚心,讓人看到了人生的有情和無情,一如電光石火,轉瞬幻滅。杜甫在《佳人》一詩中說“只見新人笑,誰聞舊人哭”,黃安在《新鴛鴦蝴蝶夢》中唱道“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愛情兩個字,好辛苦”。

這幾句直接對應《好了歌》中的“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這幾句感嘆富貴無常,人生無常。《好了歌》中所唱的“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正是這句最好的解注。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這一句說得是天下的“癡心父母”。父母對子女“訓有方(教導有方)”,父母爲子女“擇膏粱(選擇了一門好親事)”,但都不能保證子女的幸福綿長。正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可是天下的“癡心”父母們哪一個不是掏心掏肺地爲子女呢,每個人都曾子女,每個人也都會成爲父母,就這樣一代代的“癡心”下去,不願醒來。正如《好了歌》中所唱:“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槓;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這幾句寫出人性的“貪得無厭”和“變化無常”,這是人生許多悲劇的根源。因爲覺得官不夠大,爲了向上爬而不擇手段,最終把自己送到了鐵窗裏(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槓);沒做官的時候,感嘆自己的低微貧賤,當了大官的時候,又覺得諸事纏身,不得清閒(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如此一來,人生就沒有了適意的時候。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爲他人作嫁衣裳。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句寫出了世間的傾軋和嘈雜,在一片混亂之中,富貴和貧窮、繁華和沒落交替上場,在互相的傾軋之中,我們迷失了自己,忘記了初心,忘記了來處,已記不得自己的故鄉在哪裏了?這裏的“故鄉”可以指人生的根本,生而爲人,我們到底是爲了什麼?這是一個千古難題,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但一定不是“富貴、名利”這些東西。但人生一世中,很多人就活在這“富貴、名利”之中。這就是“反認他鄉是故鄉”一句的含義。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爲他人作嫁衣裳”。《紅樓夢》的一個關鍵詞來了!荒唐,並且是“甚荒唐”,一部《紅樓夢》就是“滿紙荒唐言”。唐代詩人秦韜玉的《貧女》詩有言“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宋代詩人張俞的《蠶婦》中有言“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這荒唐嗎?說來是荒唐,但荒唐也許就是人生的真相。

甄士隱的這一段《好了歌》解注,除了進一步深化主題之外,還隱約地揭示了書中主要人物最終的結局,這是所有讀《紅樓夢》的人和紅學家的共識,但具體哪句指哪個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了。這其中原因主要是因爲曹雪芹沒有完成《紅樓夢》全書,或者說曹雪芹《紅樓夢》後半部的原稿沒有留傳下來,所以最終人物的結局我們無從知曉。而這一段解注是用隱晦的語言暗示了主要人物最終的結局的,“標準答案”只掌握在曹雪芹手裏,但曹雪芹沒有把答案留下,我們所有《紅樓夢》的讀者都可以去猜想,但也只能猜想了。我想,這也就是《紅樓夢》一書的魅力所在了。

(六)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林黛玉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露目。
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
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
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描寫林黛玉的這十句話,既不是詩也不是詞,但句式整齊,對仗工整,像詩;長短句結合,又像詞。甲戌本《紅樓夢》中這幾句中間有一句脂硯齋的行間批語是這樣說的:此十句定評直抵一賦。意思是說,這十句描寫林黛玉的話抵得上一篇賦了。賦是什麼?賦乃是一種文體,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著名的賦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蘇軾的《前赤壁賦》和杜牧的《阿房宮賦》了,另外還有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庾信的《哀江南賦》等。

所以,脂硯齋的批語對這十句話的評價非常高。賦的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意思就是善於用華麗的詞句寫人寫景寫物,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凌波微步”這個成語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中,“凌波微步”是逍遙派的獨門輕功。“凌波微步”這個詞就是出自曹植的《洛神賦》,這四個字後面還有一句,合起來就是“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是形容女子步履輕盈。被金庸先生拿來當做一種輕功的名稱,也是很恰當的。

這十句話分爲五聯,全是賈寶玉在看到林黛玉是的眼中所見,心中所想。前面八句是眼中所見,後面兩句是心中所想。

第一聯繫: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露目。這兩句寫林妹妹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描寫一個人,如果能把這個人的眼睛寫好,就能抓住這個人的神了。罥(讀juan第四聲),是懸掛、纏繞的意思。罥煙眉,形容眉毛如一縷輕煙。這個“罥”字是個書面語,一般人不認識,用這個字形容眉毛,無形中增加了一種韻味。

含露目,很多版本的《紅樓夢》都是“含情目”,只有前蘇聯列寧格勒藏的《紅樓夢》是“含露目”。很多紅學專家認爲“含情目”有脈脈含情意,和後面的“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矛盾,而“含露目”和“罥煙眉”中,“露”和“煙”對仗最爲工整,據此,現在新出的一些版本的《紅樓夢》都改爲“含露目”了。“含露目”,眼眸如晨露一般,何等明亮晶瑩,何等多情傳神?

再來看“含露目”和“罥煙眉”前面的定語,“似蹙非蹙”語意較爲隱晦,讓人聯想到西子捧心,“似喜非喜”句意淺顯,一雅一俗,寫出了林黛玉的眉和眼,加上“似”和“非”,讓人產生無限的想像。好的描寫必須要喚起讀者的想像力,打開讀者的想像力,讀者的想像力被激發之的後,纔會產生無限的審美效果。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靠的就是讀者的想像力。相信每個人在讀了這兩句以後,頭腦中都會有兩彎眉毛和一雙眼睛,這些眉毛和眼睛肯定各有不同,但一定都有一個共同點:美麗、有情韻。這是語言描寫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所達到的最完全的統一,這是描寫的最高境界。

如果一段描寫的文字讀者讀了以後,所喚起的形象都是一樣的,毫無差別,這肯定不是成功的描寫;同樣,如果一段描寫的文字,讀者讀了以後,不知所云,無從去想像,同樣也是失敗的描寫。只有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兩者中找到最佳的結合點,既讓人想像力飛馳,又不至於無所依傍,這樣纔是最好的。我覺得“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露目”就達到了這樣的境界。

把眼睛寫“活”寫“神”了以後,下面的文字都是在這眼神的“籠罩”之下了。

“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一個“愁”字一個“病”字,寫出了林黛玉的最根本的特點。這兩個字似乎只有放在林黛玉身上纔是最合適的,換了別的任何一個人,都會有一種“東施效顰”的感覺。林黛玉的“愁”和“病”不僅僅來自於她的身體,更和她和身世遭遇有關,也更是她的“天性”(各位還記得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畔的那棵絳珠草嗎?),這種多愁善感的柔弱之美,可能今天的大多數讀者不會喜歡,但卻最是入我們寶二爺的“法眼”。

再往下看,“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由第一聯的每句九個字,到第二聯的每句六個字,到這裏再短,變爲四個字了,字數由多到少,語意不斷加強。各位不防語速稍快一點從第一聯讀到第三聯,仔細感受一下,一位嬌弱多病多愁的小姐形象逐漸在你腦海裏鮮明起來,讀到最後,你是不是已經感覺到林黛玉眼中的淚水了?

前面這三聯六句都是直接的描寫,寫林黛玉給人的直觀的感覺。到第四聯,用了兩個比喻進一步刻畫的林黛玉的“病西施”形象。“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姣花照水”寫靜,“弱柳扶風”寫動。什麼是“姣花照水”?什麼是“弱柳扶風”?其實就是“水映姣花”、“風吹弱柳”,但是把語序顛倒了一下(顛倒之後,似乎於理有點不通,但就是這點不通,讓人品味起來,意蘊無窮),再換上兩上動詞,那感覺、那意境就完全不一樣了。一個“扶”字,一個“照”字,讓“柳”和“花”像人一樣生動起來活潑起來。這樣的韻味意境只能用文字來傳達,讓人在想像中豐富加深。如果把它變爲圖像或者是影視,估計最多可以表現出文字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

最後一聯是賈寶玉心中怕想,用典故來寫林黛玉的心性。“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用了“比干”和“西施”的典故,寫林黛玉的智慧和多情。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傳說他有顆七竅玲瓏的心,智慧無比,比干因勸諫紂王被處死,被尊爲聖人。說林黛玉的心和比干相比,還多了一竅,其聰明智慧當是絕頂了。

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我看到這句話第一個反映是,我想問問賈寶玉:你到底有幾個妹妹?你到底有幾個好妹妹?

(七)西江月二首·批賈寶玉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爲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袴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這兩首西江月詞出現在《紅樓夢》第三回,這一回的回目通行本是:賈雨村夤緣復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甲戌本的回目是:金陵城起復賈雨村,榮國府收養林黛玉。對比之下,個人更喜歡甲戌本的回目。

在這一回中,賈寶玉和林黛玉初次相見,各從自己的眼中察看了對方。這二首詞就是在他二個見面之前,作者曹雪芹給出的一個綜合評價,這一個綜合評價是從當時主流的價值觀念出發的,也即是站在了封建衛道者的立場,從性格到才能,都給賈寶玉來了一個完全的差評,畫了一個大大的零蛋。

第一首是從賈寶玉的品性方面着手評價的,幾乎所有的貶義色彩的詞語都用上了。性格是偏僻乖張又任性胡爲,整日不務正業,一味地尋愁覓恨。雖然長得一表人才,但是一肚子爛稻草。不懂人情事故,又不喜讀書(這裏的“文章”指四書五經之類的文章,除了這些文章,賈寶玉還是很喜歡讀書的,比如《西廂記》,比如《牡丹亭》)。總之就是一個“混世魔王”。

第二道是從賈寶玉對社會的價值方面着手評價的,極盡誇張之能事,說賈寶玉是“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請仔細品品這兩句,還有比這兩句更差的評價嗎?說賈寶玉“於國於家無望”,就是一個不忠不孝的“逆子”。最後兩句諄諄告誡天下的那些富家子弟們,千萬不能向這個賈寶玉學習。

這兩首詞從當時主流的價值觀角度,把賈寶玉貶到了最低最差的程度。相應的,如果我們站在另外一個和主流價值觀相對的立場,讀了這兩首詞,就能感受到作者曹雪芹對賈寶玉的褒獎有多高多好。這也就是我們在上中學時,讀到這兩首詞時,老師告訴你的一個表現手法:寓褒於貶。

用這種手法來寫了,你把人寫得有多差,相應的,這個人就有多好。就看你是從哪一方面來看。這就是語言的魅力,語言的力量。

現代著名的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對這兩首詞是這樣評價的:

觀此二詞嘲貶寶玉至矣盡矣,無以復加矣。然讀者可曾念及凡世上作小說者,第一必選一正面人物作全書主角。第二對此主角人物,他必竭力讚賞誇獎之,焉有全相悖反之奇例若此者。故我謂若非作者自嘲自貶,又當何解?

周汝昌先生認爲這兩首詞也是作者曹雪芹的自嘲自貶,這和他的紅學觀是一致的。賈寶玉身上肯定有曹雪芹的影子,這兩首詞中也肯定寄寓了曹雪芹的“情志”,曹雪芹借這兩首詞來澆自己胸中之“塊壘”,正和小說開始時那四句詩中的後兩句相應: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這兩首詞,來概括賈寶玉,那就只能是這個“癡”字了。

(八)面若中秋之月·賈寶玉

賈寶玉和林黛玉的第一次見面,是《紅樓夢》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文字,曹雪芹在這一段文字中傾注了很多的心思。

寶黛初會總的寫法是用寶玉之眼寫黛玉,用黛玉之眼寫寶玉。寶玉看黛玉之時,全部重點都集中在黛玉的容貌之上,沒有一筆寫黛玉的服飾。而黛玉看寶玉之時,服飾和容貌皆有,且描寫服飾的文字多於描寫容貌的文字。這一點區別,顯示了曹雪芹的文心之細之密。

男生看女生,當然重在容貌,且寶玉是一富貴公子,生長有綺羅叢中,對人的服飾更是不以爲意,一雙眼睛全部心思都在黛玉的眉眼之上;林黛玉心細如髮心深如海,剛剛千里迢迢,從揚州來到了京城,揚州雖也繁華,但和京城相比,還是不如。林家和賈家相比,也是要差了一層的。林黛玉是從小地方來到了大地方,來到了更爲富貴的姥姥家。所以,林黛玉看賈寶玉,是“低”看“高”,再加上是一個女孩子,所以從服飾到容貌,看得非常仔細,且更着眼在服飾爲多。

賈府是貴族之家,規矩禮儀甚多。林黛玉進賈府時抱定的宗旨是“步步小心,時時在意”。所以,林黛玉看賈寶玉只能是暗暗地偷偷地在觀察,不像寶玉看黛玉是近在咫尺。林黛玉觀察賈寶玉分兩個時段,第一時段是賈寶玉剛剛從外面回來給賈母請安的時候,第二時段是賈母讓寶玉去給王夫人請安回來之後。這兩個時段,賈寶玉的服飾發生了變化,第一時段的服飾是賈寶玉外出時的穿戴,第二時段的服飾是賈寶玉平時家居時的穿戴。

這一部分文字比較細密繁複,濃墨重彩地描寫了賈寶玉的首次出場。我們先來看“第一時段”的賈寶玉,這時的賈寶玉穿的是“正裝”。

服飾:頭上戴着束髮嵌寶紫金冠,齊眉勒着二龍搶珠金抹額, 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着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鍛排穗褂,登着青緞粉底小朝靴。
容貌: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瞋視而有情。

這一段文字中,描寫服飾的文字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有點困難,相信很多初讀《紅樓夢》的人讀到這裏的時候略過去了。如果對於服飾沒有什麼研究,又沒有什麼興趣,這幾行文字不讀也罷,沒什麼影響。

但我覺得曹雪芹之所以如此用心地描寫賈寶玉的服飾,除了寫作上需要外,還有一層,就是在寫這裏文字的時候,他一定是沉浸在自己年少時的“富貴繁華”的生活中的,這裏所描寫的服飾,曹雪芹在年少時肯定都見過穿過。在寫《紅樓夢》的時候,他已經窮愁潦倒了,寫到賈寶玉的服飾時,他一定想到了年少時的自己,所以,這段文字有着深深的懷念的滋味。

我們重點來看寶玉的“容貌”。這一段描寫寶玉“相貌”的文字,幾乎用的都是比喻句。面若中秋之月,應該寫的是寶玉的臉型-圓臉。而後面的“面如桃瓣”重點應該在“膚色”上,“色如春曉之花”也是寫寶玉的“膚色”,這“春曉之花”和“桃瓣”語意差不多。寶玉作爲一個錦衣玉食的公子哥兒,細皮嫩肉,是最突出的特點,這幾句其實就是寫賈寶玉的“細皮嫩肉”。

“鬢若刀裁,眉如墨畫……目如秋波”幾句寫賈寶玉的眉目。鬢角的頭髮很整齊,如刀裁一樣,眉毛黑黑的,眼睛如秋水一樣明亮。

“雖怒時而若笑,即瞋視而有情”,這兩句寫賈寶玉給林黛玉的感受,這個富貴公子哥兒給黛玉一種脾氣溫和婉轉多情的印象。請注意,這只是林黛玉心中的印象。請想一下賈寶玉的母親王夫人向林黛玉介紹賈寶玉時的文字:

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裏的`混世魔王'……他與別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愛,原系同姊妹們一處嬌養慣了的。若姊妹們有日不理他, 他倒還安靜些,縱然他沒趣,不過出了二門,背地裏拿着他兩個小幺兒出氣,咕唧一會子就完了。若這一日姊妹們和他多說一句話,他心裏一樂,便生出多少事來。所以囑咐你別睬他。他嘴裏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只休信他。
這一段文字是世人眼中的賈寶玉。諸位請再想一想,以後的日子裏,我們這位寶二爺在林妹妹面前“陪盡小心”的樣子,你就會明白黛玉的這種感覺了。這種感覺只出現的林黛玉的眼中心中,賈寶玉也只有在林黛玉面前纔會如此的“溫柔多情”。

我們再來看“第二時段”的文字,這時的賈寶玉已從“正裝”變成“便裝”了:

服飾:頭上週圍一轉的短髮,都結成小辮,紅絲結束,共攢至頂中胎髮,總編一根大辮,黑亮如漆,從頂至梢,一串四顆大珠,用金八寶墜角,身上穿着銀紅撒花半舊大襖,仍舊帶着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綠撒花綾褲腿,錦邊彈墨襪,厚底大紅鞋。
容貌:越顯得面如敷粉,脣若施脂,轉盼多情,語言常笑。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

這一段描寫服飾的文字,仔細看是比較有趣的,重點寫了賈寶玉的“髮型”,更是突出了賈寶玉的“嬌生慣養,受盡寵愛”。

描寫“容貌”的文字和前面一段不同,重點突出賈寶玉的“多情”,且這“多情”不是後天的,而是天生的,突出了一個“真”字,這多情是純真的多情,是先天帶來的,和世上那些富貴公子後天形成“濫情”全然不同。請比較一下賈璉的“多情”,請可以知道賈寶玉的“多情”是多麼可貴了。

這一句文字讀起來韻味十足,讓人回味不盡(請注意“風騷”一詞的含義):

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