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學而時習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只要是箇中國人,只要讀過書,應該都是知道的。這段話,我自己也已經默讀了上百次吧,每次讀完,都有不同的理解。這或許也是對“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溫故而知新“的一個註解吧。

這段話字面上的意思人人都知道,爲了簡單,百度一下,抄了過來:

孔子說:“學習並且時常地複習,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知道)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把“時“當”時常“,“習“當複習講。字面意思是學習並時常複習,就大多數人來講,叫沒事找事,是很難愉快的。字面的意思我就不想多講了,跳出具體的含義,換個角度,就”學“而言,我覺得其實這句話裏面包含了這樣三個意思:

學習、學問、學樂。

我們天天都在講學習,人人都愛學習——當然,愛學習是一方面,但真正去學習是另一方面,但學習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其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望文生義,就“學習“二字而言,在古書上最早將兩字連在一起,大概是《禮記·月令》中記載的” “鷹乃學習“,意思是”老鷹學習飛翔“,學是”仿效“,”習“《說文解字》說”數飛也“,多次聯繫飛翔。而後早一點就是《史記》中《史記·秦始皇本紀》:“士則學習法令闢禁”,意思是“讀書人認真學習國家的法令,銘記法令禁止的各種事項”。這裏的學習,就大概同今天我們所講的 “學習是通過閱讀、聽講、觀察、研究、實踐等途徑而獲得知識、技能或認知的過程“含義差不多了。

《禮記》大概成書漢代,在追述更早時期有關“學習“二字,大概就應該是《論語》了。論語着筆開始於春期末期,而編輯成書在戰國初期(楊伯峻《論語譯註》導言”論語的作者及編著年代“)。孔子這裏講”學而時習之“吧。古人多單音字,學和習原本是兩個意思,何況中間還有一個”時“。所以將學習分開來,”學“是仿效,”習“是”踐習“之意。加上中間的”時“是”時機“,就是”仿效別人做(事情),然後有機會去按照這個方法去實踐(踐習),這難道不是讓自己心裏愉快嗎“,”悅“是心裏高興。這種解釋,同過去將培養人民教師的學習稱爲”師範“一脈相承,所謂”師範“,是”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學生仿效老師,老師得身正。然後,學生將學到的東西可以運用出來,解決問題。這纔是”學習“的真正含義。

這裏,學習包含了學生,也包含了老師,還包含了社會舞臺,沒有社會舞臺,“時習“就無從說起,這是學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