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教授的科研訣竅:每週工作100小時(轉)

今天看到了,Xinyu Zhang 的一篇文章,深受啓發,轉載一下。

Xingyu Zhang : http://xyzhang.ucsd.edu/index.html

原文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406-425786.html

OSU計算機系一位教授到北大講座,學生提問:您組裏發了那麼多牛paper,有什麼訣竅? 教授回答:我們組裏,從教授到學生,每週的工作時間都在100小時以上。

 

在美國和加拿大,研究生做research assistant,“法定”的工作時長是每週5x8=40小時。教授的工作時間更靈活:除去教課和開會之類的必要活動,別的時間沒必要留在學校工作。但據我的觀察,踩着規定時長工作的,還真是少見。

 

我讀碩士和博士期間,在周圍的同學(特別是中國和韓國) 中,每週的工作時間在100小時以上的不在少數 (小於40小時我認識的只有一個,但由於表現不好再加上抄襲作業被系裏開除了)。對於教授們(特別是助理教授),每週工作100小時幾乎是家常便飯。與這些人的近距離接觸,也給我樹立了一個無形的標杆:你要達到某種水平, 需要某種程度的努力。我有時也會接觸到一些以聰明自詡的小同學,他們尚未發現一個很不幸的情況:那些最聰明的人,往往也是最刻苦的。

 

當然,並不是每個搞科研的都能有每週工作100小時的條件。出於無奈,很多時間會耗費在“非科研”的雜事上。國內的由於種種原因被各類工程項目纏身的教授和博士們,就是實證。

 

但是,真正能夠達到每 周工作100小時標準的,大概都不會差。我認識的一位海歸教授,06年博士畢業“裸歸”;剛回去的幾年是講師身份,碩士博士都不能帶,只能找幾個本科生寫 論文。但是到現在,他已經是所在領域在中國數一數二的人物。這在我看來是很神奇的事,因爲全世界的人都在宣傳中國的學術環境怎麼怎麼差。有幸見到他的時 候,我便詢問其中的奧妙。他說:經費是足夠的,可以不做工程的。後來從他學生那裏得知,他幾乎每天都是早7點上班,晚11點下班。。。

 

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不是每個人每個職業都需要這麼拼。但是,如王選院士所說:獻身科技的人就沒有權利再享受像普通人那樣的活法*。我想,如果中國的科研人員都能"自由" "自願"地投入足夠多的工作時間,那科研水平超越美國就指日可待了。

 

*注:完整的話是:“獻身科技就沒有權利再像普通人那樣活法,必然會失去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樂趣,也會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許多樂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