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如何纔有精氣神

 作品如何纔有精氣神


感受是領受到了,領到了,聆聽到了,因而也承接到了(語言)

我們也知道同一個曲子,不同演奏家彈出來是不一樣的,沒有標準答案

但是不意味着沒有標準。此標準不是固定僵死的標準,而是天籟


日常說話,我們不需要調試,我們在有限的固定答案中挑選

也就是隨俗隨大流,隨着社會規範的程式走。


比如一個人很幽默,說話和別人不一樣,他的語言是不是調試呢?

仍然不是

他關心聽衆的反應,他在使用修辭術

因此他不是聆聽(天籟),而是在聽大衆的回聲


天籟是從寂靜中而來召喚的,

或者說精神家園召喚的。



對生存的關切和思考,應作爲作品的精神底色。

不能成爲架空的情和意。

這是我最近讀大家作品的感想。最近大家的作品形式上好一些了,但有些蒼白。

不能成爲爲藝術而藝術。話說回來,這句話本身沒錯,只不過有歧義。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空中樓閣。

文學創作當然是爲藝術而藝術,越純粹越美。只不過不能成爲僞藝術假藝術。沒有精神底色的作品,表現起來依然浮在表面。

意象是情意象,並非簡單抒情和淺層意味。既然意象是生命體驗的凝聚,它的精神底色一定涉及生存的境遇,精神的處境,從生老病死,到社會矛盾,物質匱乏,精神危機,命運前途等。

生命體驗範圍很廣。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黛玉聽到有人唱“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感到十分感慨纏綿。又聽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時,“不覺點頭自嘆”,略得其中趣味。再聽“則爲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不覺心動神搖。繼聽“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水流花謝兩無情”的古句,詞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又剛讀了《西廂記》“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的句子,“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


林黛玉的體驗很豐富,換而言之,曹雪芹的體驗很豐富。

生命體驗和閱讀體驗,林黛玉是相互促進了,審美就很好。

林黛玉寄託了曹雪芹的美學觀念。曹雪芹藉助林黛玉之口談了不少。熟悉紅樓夢的會知道。


人的精神和世界一樣大,精神凝聚了對世界的情和意,否則世界是沒有情和意的。因此,精神是無限豐富和多元的,應避免抽象,狹隘化。對名作名著的品嚐應放鬆,視野寬闊一些,審美經驗就會完善。放空心境,擺脫那些教科書和文學理論的解讀,信賴自己的直覺領會。這樣提升之道。

讀得有多好,寫得就可能有多好。


有的作家談寫作的文章或者採訪記錄,看了就知道他不可能寫得好,無論多大名氣,只是招牌而已。

閱讀,讀到什麼就是什麼,不往別人的解讀裏鑽。審美經驗不夠,就繼續讀,讀多了就行了。

有的時間少,需要短期補充經驗,可以短篇中篇搭配。

比如唐詩宋詞,不喜歡李白,就讀杜甫,幾千個詩人,選擇餘地很大,不要束縛自己。

我也沒有過度推崇過一些作家,給大家造成某種規定好的標準。標準只有一條,美學標準(只是美學的理解需要逐漸加深)。

某些時代如日中天的作家,到了後來卻被淘汰了,讀書沒有自己的審美洞見,受益就很小。


需要提醒的是,精神底色是底色,不可作爲說教塗抹到作品上。精神底色更多的是作爲氣韻和感受,或者說和氣韻、感受一同,推動作品的展開。

這樣的作品就安居於精神家園,有了精氣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