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断食和开悟的关系

今天读《没有什么不可以放下》其中的一段内容时,想到了一位逝去的友人,这才明白了他生前断食的初衷。摘录如下:

弘一法师在出家前,从夏丏尊那里听说,断食能使人除旧换新,摒弃恶德,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自古宗教上的伟人如释迦牟尼、耶稣都曾断食过。

于是弘一法师决定利用学校放寒假的机会亲自尝试一下(当时他还未出家)。

他的学生丰子恺先生回忆道:一天,他决定入大慈山去断食,我有课事,不能陪去,由校工闻玉陪去。数日之后,我看望他,见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对我讲话,同平时差不多。他断食十七日,由闻玉扶起来,摄一个影,影片上端由闻玉题字“李息翁先生断食后之像,侍子闻玉题”。这照片后来制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面用铅字排印着“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欣欣道人记”。李先生这时候已由教师一变而为道人了。

断食回来后,夏丏尊问他:为什么不告诉我?

他笑着说:你不一定能实行。而这种事预先叫别人知道也不好,旁人大惊小怪起来,容易发生波折。

夏丏尊便问他怎样断食,他说:第一星期,每日逐渐减少食量,由两碗而一碗,而半碗,而断粒;质也渐薄,由饭而粥,而汤,而水。第二星期,除饮泉水以外,完全不食。第三星期,一反第一星期之序而行,由水而汤,而粥,而饭,逐渐增至常量。自我感觉良好,不但无痛苦,而且身心反觉轻快,有飘飘欲仙之象(鄙人吃素时亦有此体会)。我平时是每日早晨写字的,在断食期间,仍以写字为常课。三星期里写的字,有魏碑、有篆文、有隶书,笔力并不比平日减弱。

问他第二星期完全断食时,有何异感?

弘一法师说:经过很顺利,不但无痛苦,而且心境非常清静,感觉非常灵,逾于常时,能听人所不能听,悟人所不能悟。这就是所谓“定能生慧”吧!

断食以后,弘一法师自己觉得“身心灵化”了,还写了“灵化”二字,送给“苏典仁弟以为纪念”,并取《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李婴。

从科学角度来说。人的身体并不需要餐餐吃饱,偶尔没有东西下肚,不但于人没有任何伤害,反而更有利于身体的自我调节。如果身体没有做好接受食物的准备,勉强进食,不但不能吸收,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健康。比如:人体的消化系统往往会受身体状况和情绪的影响,在疲倦、生病或心情不佳的时候,分泌会与平时不一样,倘有食物进入消化道,会滞留肠胃,形成有毒物质。所以,我们在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的时候,吃完饭往往会觉得很难受。

从佛学角度来说。断食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修行者主要通过断食来提升心灵的境界。因为断食的时候,人的身体用来消化食物的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大脑会比平时更加清醒。正如弘一法师所说,断食之后,内心非常清静,感觉非常灵敏,平时听不到、想不到的,都能听到、想到。而且,“断食”是一种清净欲望的办法,心清静了,才能够看见本心。佛祖释迦牟尼就曾多次通过断食的方式进行冥想,终在菩提树下开悟。

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能安心吃粗茶淡饭的人,都是一些德行高尚的人,他们像冰和玉一样清洁。而那些喜欢富贵生活的人,多半会为了荣华做出一些丧失尊严的事。这是因为,人的志气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几乎都在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殆尽。

这段内容中,何为断食?如何断食?断食从科学和佛学两个方面来说有什么好处,已经讲得很清楚透彻了。我只想再补充几句:

1、我没有尝试过断食,没有资格说好与不好,但心向往之;

2、断食与否要根据自己身体状况来判断,不能盲目仿效;

3、断食的过程其实就是开悟的过程,但开悟并非一定要断食,只需要时常有意识地脱离“常态的环境”,让“新的环境”和“常态的环境”形成足够的反差,就能够有所悟,然后在正念的指导下不断积累,静待花开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