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掠影之交通

我們是組團去歐洲旅遊的,因爲大使館隨機約見我們團的一個人,瞭解情況,恰好這個人因爲某些原因未能成行,我們所有人的行程被推後了一年。

在十一天的行程,我們穿越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和法國五個國家,一路走馬觀花,留下一些浮光略影,主要是歐洲交通方面的。

就硬件設施而言,歐洲的公路交通明顯陳舊,窄狹,但是他們的交通卻比起我們要通暢。

我想原因大概是一下幾點:

1.收費站少。十一天行程,跨越五個國家,卻只見到兩個收費站,甚至國境也沒有收費站,而我們恨不能一個村就設一個收費站。就西安唐延路短短的十分鐘車程卻有九個紅綠燈。回國後,我曾試着詢問有車的人,他們說要是沒這些紅綠燈,不知道交通要亂成什麼樣子。

2. 國民遵守交通意識很強,沒有人隨意闖紅燈,或者任意在交通線上散步。行人按壓道旁機關之後,汽車會自覺停泊,耐心等待行人經過。而司機也的確做到了禮讓行人,只要在斑馬線上。

3.大街上車速都很高,據說德國規定車速不得低130,不限制高速。有一位七十多歲老者在高速路上飆車,車速達到三百多,竟然還捎帶看報紙,他爲此上了報紙頭版頭條,也許有人說這是因爲歐洲人少的緣故。

4.在荷蘭我們看到大街小巷穿梭許多騎自行車的人,一律是“二八”式車,車速極高,道邊有立體的自行車存放點,是名副其實自行車大國。

私家用車體型都是兩廂,小巧玲瓏,且極少見到進口車(歐洲人人高馬大),當然國人也有說道:外國人遠行有房車,可以帶上全家的人,在我們旅程中的確看到歐洲設施的完備,旅遊景點往往設置有水電天然氣以及寬帶等條件。

公路馬路不寬,著名的香舍麗榭大道也不過六個車道,一般的街道四個車道。小衚衕兩個車道或是單行線,僅僅夠老式馬車通過。巴黎車很多,馬路一半都當了停車場,很擁擠,有點像北京,阿姆斯特丹,海牙,布魯塞爾也是如此,只是自行車道是塑膠的讓人感受到這個國家的富庶。其實中國的古街道也大多不寬,但是一個國際化,傳統的東西就都拆除了,古蹟讓位於現代化,即使像西安這樣有十一朝建都的古城也很難在找到原汁原味的古街了。德國二戰後幾乎被夷爲平地,但是德國人將原有古蹟建材一一編號,在原址上加以修復,修舊如舊,很好地保留了民族遺產,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愧對先祖。

交通狀況絕不僅僅取決於硬件橋樑道路,也取決於國民的素質和政府的管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