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留勝蹟——“兵諫亭”的前身與今天


今天12月12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在西安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兵諫事件,後經中共代表團從中斡旋,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聯合抗日。中國的歷史車輪終於上了聯合抗日的正軌,開啓歷史的新篇章。歷史把這件事叫做“雙12事變”。

我們還是把鏡頭切換回當年的情景,當時更是隆冬季節,在臨潼華清池賓館熟睡的蔣中正突然聽到外面槍聲大作,他明白底下的士兵發生了譁變,於是匆忙之間,一向特別重視儀表的蔣先生衣冠不整的,慌不擇路,沿着一條小路跑向後山,結果被堵在了半山腰一個地方,事後,又被滿山搜索的士兵搜查出來,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事後,蔣先生藏身的這個地方,就成爲一個象徵,成爲一個政治晴雨表,當然,也成爲旅遊的打卡地。從那時到現在,它的名稱發生了多次變化。

據我瞭解,這個景點最初的名稱大概是叫做“正義亭”。1946年3月,胡宗南等人發起,修建起高4米、寬25米的鋼筋水泥亭子,美其名曰“正氣亭”。


很顯然是“正義亭”有強烈的恭維的意味。但是內涵不清,究竟是蔣先生威武不屈,顯示出他的正義凜然,還是說張楊二位將軍秉持正義,活捉拿了這個違背民意的上級領導,總之這兩個字不能深究,民國時期的政治上的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吧!

在我當學生的時期,第一次遊驪山,那時這個景點的名字叫做捉蔣亭。正是極左路線登峯造極之時,那個時期,對於蔣介石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把他說成是“獨夫民賊”,在這個政治氣候之下,那一個紀念亭就被叫做“捉蔣亭”。捉蔣亭倒也名副其實。只是一個捉拿的“捉”字輕蔑意味很濃。就好像是農戶人家養的雞跑了,被捉回來;養的豬跑了,被捉回來一樣,這個字眼是不能用在人身上的,有點褻瀆的意味,也正因此,這個紀念亭又有了第三個名稱。


改革開放之後,兩岸關係開始緩和發展。1986年12月在“西安事變”50週年前夕,大陸政府決定在不改變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將“捉蔣亭”改名爲立場相對中立的“兵諫亭”。而同樣是爲了尊重歷史,那塊所謂的“民族復興紀念石“也部分恢復。

“兵諫亭”是一個相對中性的稱呼,是張楊二位將軍以下犯上,使用兵力脅迫他的上司來答應聯合抗日的條件,這個稱呼首先肯定了蔣介石在那個時期的領導地位,也對於以下犯上的行爲做了暗示,做了一些批評,任何時代,身居高位的統治者都不可能喜歡以下犯上,違背長官意志,強行逼迫他們們改變做法的下屬。多年以後,楊虎城將軍及其家人被暗殺,張學良將軍被軟禁半個多世紀都是這個歷史事件引起的。這個名稱更準確,具有了春秋筆法的效用。

歷史常有驚人相似之處,由兵諫亭西行到興平馬嵬坡,唐代時留下的馬嵬坡兵變遺蹟恰好和兵諫亭相映成趣,歷史似乎再給我們後人昭示着什麼。

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還是讓來自蒙古高原的凜冽的風去訴說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