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讓你變得虛弱,你讀書嗎?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自古以來,讀書就是一件最美好的事。我們從書中汲取知識的養分,從書中領略知識的偉大魅力。讀書,讓我們的生活充實,讓我們的內心世界豐盈,爲什麼說讀書會讓人變得虛弱呢?魏老師在《高手教師》裏說;文字或者理論,與真正的經驗之間,還隔着千山萬水,這並非宣揚讀書無用論,恰恰相反,讀書非常有用,十分經濟。問題在於,書籍是用來燭照實踐的,但有時候又會在文字的光芒中迷失,如同飛蛾撲火。

我們在書中獲得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但要和實踐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要在實踐中把理論知識賦予具體化。學以致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歷史上就有那種紙上談兵的例子。“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往往形容的是隻會嘴上說,但又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常言道,說得好不如做得好。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不張揚,少開口講道理,多動手做事情。趙括書本上的內容倒是背得滾瓜爛熟,可是沒有實際的經驗,所以一遇到需要實際操作的情況,他就立刻沒有了方向,成了一個無知蒼蠅。

古希臘思想家德謨克利特說過,理想的實現只靠幹,不靠空談。確實,不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只是空談理論,空講方法,高談闊論。只有按照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才能高效率地完成好事情,這樣學到的知識才真正發揮了效用。做事如果不從實際出發,不注重實踐經驗,只會空談理論,“紙上談兵”那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一敗塗地。

記得那是我在山區代課的時候,晚上閒來無事,我就喜歡寫日記,有一天下午放學後,我去學校後面散步,看到校長家的菜園裏長滿了各式各樣的菜,尤其是那絲瓜,結得特別多,一條條地就像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小孩子。我腦海裏就冒出要寫一篇《種菜的樂趣》這樣的文章,說幹就幹,我坐在房間裏憑空想像,要怎樣種菜,其實我根本沒種過菜,茄子本來是在夏季種植的,我卻寫成了冬天,辣椒是在3-4月種的,我卻說8-9月,我根本不知道什麼季節要種什麼菜,就張冠李戴地亂寫一通,這樣的文章讓人看了就不真實,如果是真正去體驗過種菜,來寫這篇文章的話,那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談寫作,那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有一種讀書人,熱衷於在詞語的叢林中漂浮,他們讀了幾本書,理論水平很強,空談大道理,說話時喜歡咬文嚼字,故作高深。但是自己教室裏的問題卻始終得不到解決。這類人的教育教學表現得十分糟糕,他們的理論沒有與實踐相通,只是知道了許多概念,在詞語的叢林中迷失了自己。有些所謂的專家,大談教育教學,思想站位很高,真正讓他們來上課,卻是幹啥啥不會,就好似葉公好龍,只是喜歡畫龍,好像自己見過很多龍一樣,在別人眼中儼然是龍的朋友,一旦真正的龍來了,他又十分害怕。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了讀書的重要性。但書要怎樣讀才能發揮它最大的效果?如果只是走馬觀花,一目十行的話,那看再多的書都沒有用。書要啃讀,在讀的過程中,要一邊讀一邊批註,一邊摘抄,認真聆聽書裏的經典,與書籍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要深入地閱讀,用心去揣摩一本書的整體結構和主要概念,並理清它們之間的關係。李鎮西老師說過,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實踐。“讀寫思行”,只有做到這“四不”,纔算真正的讀書,書籍才能真正地豐盈你的思想,引領你不斷向上成長。

我們的教育,就是灌輸了太多缺乏生命力的知識,老師一味地把知識往學生頭腦裏輸送,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並沒有理解知識,時間一久,知識也遺忘了。我們要遵照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讓知識與實踐聯繫起來。蘇霍姆林斯基就提倡要把學生帶到大自然去,去自然界探尋知識的奧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思考、去解決問題,讓知識在課堂上活起來,在生活中活起來,在孩子們的生命中活起來。

沒有在生活中去踐行閱讀的知識,沒有在失敗和挫折中去增長閱讀經驗和勇氣,那你就是一個虛弱的讀書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