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現實問題要遵循流程,解決心理問題同樣要遵循這個流程!

科學解決現實問題有個三部曲流程,比如家裏停水了,會先確認問題是停水,原因排除小區故障問題而是自家停水,需要繳納水費了,之後抓緊繳費即可。

這就是三個元問題:是什麼、爲什麼、怎麼辦,這也是科學解決問題的三個基本流程。

遇到類似上面那樣的現實問題,我們都可以按照流程來處理,這也是麥肯錫公司提出的“空雨傘”解決問題法,先確定問題是什麼(天空),再關注原因爲什麼(下雨),最後提出對策(雨傘)。

在處理心理困惑問題時候,同樣要遵循這個科學流程,而且更加要強調和重視,原因在於:

一是急不擇路找對策。心理問題會直接引起強烈負性情緒反應,這是非常痛苦的,爲此會聚焦於緩解問題,也就是急切尋求怎麼辦,而忘記或者忽視最基本的是什麼,而對於原因尋找也會陷入機械思維誤區,把相關性當做因果性。

二是忽視有效抱佛腳。心理問題形成一定是長期導致,有着消極的自動思維、中間信念、核心信念圖式,這個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已經習慣化,給個對策方式不難,難得是有效,這就要關注有效性。

因此,處理心理問題不能着急,需要“慢半拍”,問題是多年形成的,處理起來自然也不能一蹴而就,類似老百姓說的“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基本原則就是這句話,“先判斷再應對”!

類似說法很多,如先定性再定量,先戰略再戰術,先診斷再治療,先理性再處理,先搞明白是什麼再去考慮怎麼辦。

舉例說明,我們手上紮了根刺,自己處理直接拔出來,或者針挑出來就行,可要是去了醫院,人家醫生會先檢查,再給你消毒,然後再拔刺。

治療感冒更是如此。媽媽看到孩子感冒了,告訴孩子多喝水多睡覺喫點感冒藥就行,可是醫生治療,一定會先給做檢查,進行症狀病因判斷,最後給出的建議可能一個樣,還是“多喝水多睡覺喫點感冒藥就行”,但是人家流程更加科學規範。

心裏諮詢一定意義上也是心理醫生的範疇,也要遵循這個基本流程,即先診斷再治療,不能像一般人直接給出建議,原因除了不科學,還有就是一定無效。

道理很簡單,如果一般的建議有效果,就不需要專業人士了,反過來說,那就要按照流程來做。

舉個心理問題例子。

有個高中生前來諮詢,問題表現是內向,家長給出的方法是強制住校,認爲這樣就可以得到鍛鍊了。

家長給出的問題對策對不對,不能說不對,可是對於這個孩子來說是無效的,因爲導致更加嚴重問題前來求助,即同學關係不良,這就好比學游泳,直接扔進水裏,有人馬上學會,有人恐懼症了。

如果採取認知行爲療法處理,那就要遵循現狀、原因、對策三部曲,按照認知模式“事情——想法——反應”這個思路,逐步解決不良想法和信念,循序漸進急不得。

比如處理功能不良的核心信念,遵循步驟包括對圖式(核心信念)的這六步,“假設、識別、確認、教育、更新、矯正”,這個流程要堅持,纔會富有效率,否則就是欲速而不達。

因此,遇到那些急切詢問怎麼辦的來訪者,我們可以問一句,“您需要回答問題,還是解決問題?”前者只能給個無效答案,後者則需要遵循解決流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