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學習變成孩子的內心渴望

要把學習變成孩子的內心渴望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老人與鄰居的孩子們有些麻煩。

  每天,一些頑皮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他家的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頭,老人想了很多辦法來阻止他們,他叫警察,打電話給孩子們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脅他們,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們似乎更加起勁,石頭扔得更歡了。

  經過思考,老人將孩子們召集到一起,對他們說:“我現在慢慢地喜歡你們向我的房子扔石頭了,爲此我願意向你們付錢,每人每天一塊錢,作爲你們向房子扔石頭的回報。”儘管這個承諾孩子們看起來很離奇,但他們仍然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這個協議,於是,孩子們每天都在約定的時間裏來向老人的房子扔石頭,老人呢,也如約付給他們每人每天一塊錢。

  這樣過了幾天,老人又把孩子召集起來,他對孩子們說:“很抱歉,最近我掙錢出現了一些困難,我無法每天付給你們一塊錢了,你們看每人每天付給你們5毛錢怎麼樣?”孩子們當然很不樂意,但他們嘀咕了一陣子後還是接受了老人的條件。

  又過了幾天,老人再次對孩子們說:“最近我的掙錢狀況實在糟極了。我連付給你們5毛錢也無法辦得到,但我還是願意付給你們每人每天一毛錢,你們看怎麼樣?”

  孩子們很快交換了一下眼神,其中的一個打破了沉默:“別想得太美了,誰會願意只爲了一毛錢幹這種苦差事?”就這麼着,孩子們走了,再也不來扔石頭了。

  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們扔石頭是出於內在動力的驅使,扔石頭使他們覺得新奇、好玩、冒險,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們就越逆反。可是,從老人給他們第一筆錢的時候,這些孩子扔石頭的原因或者動機就發生變化了,他們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於興趣,而是從內心的渴望轉變爲外來金錢的刺激,當外來的刺激變得越來越小、甚至沒有的時候,扔石頭的行爲也就失去了激勵因素,其結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可以倒過來再看一個問題,如果這個老人的家門前有一堆小石頭,他想把它搬掉,而在他的家門前總是有很多孩子在玩,於是,他就突發奇想,想讓孩子們幫自己的忙。該怎樣去做呢?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承諾付給孩子合理的報酬,讓孩子因爲外在的激勵因素而去做搬石頭這件事。但如果只是每人每天一塊錢,恐怕孩子們就不會去幹,這時,就需要研究孩子的期望值,從低到高形成一個報酬獎勵機制,比如誰搬得越快誰將得到越多。又比如,堅持幹了三天以上的孩子可以提升爲每人每天兩塊錢,然後逐一提升。甚至還可以採用更好的激勵辦法,這種做法就是我們經常使用的管理與教育的競爭激勵辦法。

  顯然,這種激勵辦法的弊端就是,孩子們幹這種事情是因爲報酬和競爭的因素去做的,一旦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覺得自己的努力與回報不相稱的時候,就會怠工,就會缺乏積極性,甚至喪失創造力,這時,工作就會變爲真正的苦差事。

  老人要讓孩子們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心甘情願去搬小石頭,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孩子們的內心需求設置可能性,並儘量與孩子達成共識,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此基礎上增加外在激勵因素,就會達到最佳效果。

  從根本上說,引導孩子熱愛學習就是要設置這種可能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