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怎麼樣的?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進法》就要正式實施了。法律規定:“父母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這意味着,中國家庭正式步入依法帶娃的時代。

  國家爲家庭教育立法,分量不用多說。家長必須負起責、負好責,再也不能當“甩手掌櫃”了。但問題是,應該負什麼責呢?

  一般來說,家庭的教育責任體現在兩方面:

第一,幫孩子適應學校。這個功能家長普遍比較重視,但容易窄化爲學業成績,而不是幫助孩子成爲全面而有個性的人爲未來做準備。

第二,幫孩子學會生活,成爲有能力、有想法、能爲自己創造幸福的人。這是家庭獨有的責任,但卻容易被忽視。

識別兩個行爲誤區

明確了責任,在講怎麼做之前,我們先梳理下,看看有哪些行爲誤區與責任相悖。

第一種,習慣性外包。

    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有兩句話:“沒時間”和“工作太忙”。因爲忙,就把學知識的事全交給了老師,把提分數、學技能交給了校外培訓機構,甚至有時候還把孩子的膳食營養交給了外賣。這就叫“習慣性外包”。

  我遇到過一位高三學生的母親,焦慮地問:“孩子英語成績上不去,我又輔導不了,怎麼辦?”

    我建議她只做一件事,每週空出三個晚上,不用教,就靜靜地坐在孩子身邊,一直陪伴到高考。

    後來,她真的聽了建議,推掉了所有應酬,每天花一個小時坐在孩子身邊。現在這個孩子出國讀碩士了。我每次遇見這位母親,她總是很感慨,現在兒子總會懷念那段陪伴他的時光。

第二種,經驗性傷害。

    家庭教育最大的難題是什麼?不少家長都投票給手機。有家長說:“不碰手機,孩子就是天使;拿到手機,就變成小惡魔。”在無數次手機搶奪中,親子關係破壞了,家庭矛盾也隨之升級。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家長想的那麼嚴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上網做的事情排名第一的是學習,包括查資料、發送作業等等;排第二的是聽音樂;之後纔是遊戲、聊天和短視頻。

  一名中學生說:“爸媽拿手機就是在工作查資料,爲什麼我一拿起手機就是玩遊戲呢?他們越這麼說,我就越玩。”

    你看,這就是“經驗性傷害”,父母總帶着自己過去成長中的經驗去要求孩子。殊不知,教育學上有一個“鏡像傳遞”效應,也就是李希貴校長常說的:“孩子永遠不會成爲你期待的樣子,他們只會成爲你的樣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