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裏,看出人外》知覺對溝通的影響

在蒙氏教育中,我們用五感去感知教具給我們帶來的不同感受,五感,也就是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同樣,在溝通技巧上也需要我們用感知覺去體會,瞭解對方的真正意圖!

雖然,有些人可能稍微遲鈍一些,自己也傻傻地分不清對方是在跟自己開玩笑,還是在戲弄自己,有的人也是一笑置之,有的人則是憤起攻擊!

那麼在這本書裏《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裏,看出人外》又是怎麼給我們解釋知覺呢?下面將從四點來介紹這個知覺。

一.選擇

1.比較強的刺激,激烈的刺激

2.反覆地重複,也就是記憶的不斷強化

3.動機,也就是你自己的目的,出發點

在選擇上,作者從這三個方面介紹了選擇的原因,試想,我們如果是一名商人,我們是不是會從投資,機會的角度去考慮;如果我們是一名教師,那我們就會從教學的目的出發去選擇相應的材料,教具;如果我們是一名畫家,那我們就會從藝術,美學的角度去表現自己的創作!

二.組織

在這裏作者給我們提出了兩個基本的定義,一個是“知覺基模”,一個是“刻板印象”。

知覺基模

簡單地說會根據人們的外貌(胖瘦,美醜,男女老少等),社會角色(學生,醫生,律師等),互動風格(尖酸刻薄,風趣幽默,平易近人等),心理特質(好奇的,安靜的,緊張兮兮的,憂鬱的),羣體(政府官員,移民,基督徒等)這些來講人類簡單的分類,也就是基本的視覺建模,有一點向我們數學中的分類,將不同的人羣分成我們大腦印象中的一類。

刻板印象

簡單地說,我們看到拿着lv,coach,prada  ,Gucci 包包的人就會覺得人家比較有錢,拿着一個簡單的帆布包的人會認爲沒有錢,這種就是刻板印象,之前存在於我們大腦中的,也不一定完全對,但是一種衡量別人的工具。

三.詮釋

影響我們詮釋一件事或者幾件事的因素有:交情的深淺,個人經驗,態度,期望,信息,自我概念,關係的滿意度。

因爲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學習背景,接觸的人,事,物都不盡相同,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習俗,所以,同樣一件事,在兩個不同地域的人身上發生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比如:在西方,如果你沉默就代表着你拒絕,有敵意,焦慮,害羞,不和;但是在東方,尤其是亞洲文化,沉默就是受到肯定的,“言多必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如果一個人一直喋喋不休的說個沒完沒了,我們就覺得這個人自吹自擂,不真誠!

四.完整的知覺檢核

1.描述對方的行爲

自己根據對方的表現,自己描述一下對方是做了一個什麼樣的行爲或者語言。

2.列出關於此行爲的至少的兩種可能的詮釋

比如:對方的年齡,性別,文化差異,身體健康程度等,來判斷對方的行爲,有可能並不是對你產生敵意,確實是他們本身存在這樣的一種文化。

3.請求對方對行爲進行詮釋作澄清

如果我們確實不太懂對方的意圖,我們可以直接詢問,讓自己去猜測其實有時候也代表着一種機遇的丟失。

以前記得有一個笑話是這樣講的:i love  you  till  the end ,有個人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於是找了一個跟自己半斤八兩的同學問這是什麼意思,同學就跟他說,我愛你除非我死了!後來他自己過了四級以後才知道,原來是我愛你到永遠,但是,當時的人已經不在了!

所以,如果當時有疑問,請直接找那個跑給你問題的人,也請他把要說的事情解釋清楚,不要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問題是,我們不懂啊,有問題直接說出來,不好嘛!

在這一章裏,我覺得是用辯證的方法來看待溝通問題,沒有完全的對,也沒有完全的錯,我們要用全面的,帶有同理心來看待一件事或者一個議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