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時代,ESG的價值邊際在哪裏?

雙碳時代,ESG的價值邊際在哪裏?

 

出品 l 觀點財經

作者 l 周更

近年來,隨着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環保問題越發嚴峻,一場關於碳減排的計劃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中國也在2020年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峯”與2060年“碳中和”的雙碳目標。

反映到資本市場,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開市,碳排放交易也正式上線。2021年10月24日,一份《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爲雙碳目標的實現進行了系統部署。

與此同時,作爲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措施,一套圍繞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也逐漸被各行業經濟實體及資本市場認可, ESG概念應運而生。

那麼,ESG概念的核心是什麼,爲何能成爲可持續發展代名詞,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又該如何通過踐行ESG,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呢?

ESG,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鑑定書

通俗來看,ESG主要是從環境、社會以及公司治理角度,來衡量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也由此在一級和二級市場衍生出投資該領域企業的ESG投資,從資本角度助推企業更好的踐行ESG理念,最終實現企業與環境、社會等多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其實ESG概念並非新興名詞,中國證監會中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馬險峯曾對ESG做過解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着社會各界對種族問題、工人權益、環保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多,有投資者願意犧牲部分收益或支付一定成本,支持企業採用綠色環保計劃、加強勞工保護、社區建設等方面的支出。與此同時,市場投資實踐發現,董事會結構、薪酬制度等因素儘管可能不會影響企業的短期財務狀況,但會對長期經營穩定性產生重要影響。隨後,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逐漸被放到一起,成爲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最重要維度。

這也就意味着對企業而言,ESG從表面上看更側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而且還需爲此進行持續投入,但從長期來看,ESG則是論證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鑑定書。

在大部分企業的發展壯大過程中,在經過最艱難的初創階段後,企業會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此時也需要找到新的發展方向。而且從某種程度而言,規模擴大意味着社會影響力增加,也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而ESG正是企業在社會責任履行方面的一套標尺。

也正是爲了用好這把標尺,199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 FI)初步提出ESG投資的構想,讓企業在參與ESG,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能夠獲得資本助力,提高ESG參與積極性。

2004年,前聯合國祕書長科菲·安南在寫給55家頭部金融機構CEO的邀請信中,明確提出了開展ESG投資的建議,並邀請這些CEO們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UNGC)擬支持成立的一個倡議組織,該組織就是2006年成立於紐交易所的“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PRI)”,以共同推動將ESG整合至投資實踐。

2007年,高盛公司在其《2007年度環境報告》中,將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因素整合在一起,在投資銀行的投資實踐中提出開展ESG投資的要求。

自此,ESG投資理念逐步確立,並開始在資本市場上用於投資實踐。經歷近20年的發展,ESG投資在全球資本市場投資活動中,逐步從邊緣走向中心、從支流成爲主流。

截至2021年5月末,全球加入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PRI)的機構已達到4030家,相較2020年6月底增加近1000家,呈現持續高速增長狀態。截止2020年底,全球ESG投資規模近45萬億美元。

中國的ESG

不過,由於我國市場經濟建設起步晚,發展速度快,在短時間內實現爆發式增長的同時,也難免在一定程度上忽視ESG等社會責任的履行,因此ESG投資儘管在國際上擁有數十年發展,但國內確是從近幾年才逐漸興起。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第一支以ESG爲主題的基金2013年纔出現,是由財通基金髮行的“中證財通中國可持續發展100指數增強A”,以投資國內具備ESG基礎的公司。

但近年來,隨着雙碳目標的提出,我國ESG投資也迎來新機遇,參與ESG的企業,也在不斷增加。

根據中信證券統計數據,國內ESG公募基金產品數量及規模在2021年迎來爆發式增長,2021年ESG投資主題基金和ESG概念主題基金新發布42只產品,對比2020年全年增漲了75%。

此外,A股市場上披露ESG報告的公司也在快速增長。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A股共有1021家上市公司披露ESG報告,相較2010年(471家)增長迅速,近十年CAGR爲8.04%。

儘管我國ESG尚處於發展初期,但不可否認,隨着投資規模和參與實體的增加,ESG似乎正在作爲一個新的風口,而能否抓住這個風口,也在某種程度上意味着能否抓住未來。

金融科技,ESG的先行者之一

在目前衆多行業企業中,金融科技作爲近年來發展最爲迅猛的行業之一,隨着監管逐步深入,行業在迎來規範化發展的同時,衆多金融科技企業也正從金融普惠、助力小微企業、推動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升級,提升金融機構社會責任履行效率等方面,成爲中國ESG理念的深度踐行者。

具體來看,隨着三季報披露陸續完畢,衆多金融科技企業也在三季報中披露了各自對ESG的投入和履行成果。

其中陸金所9月份發佈的首份ESG報告中:

社會責任方面,其累計幫扶小微企業超124萬家,金融普惠人羣達到276萬,“三農”相關公益貸款達約1.2億元,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旗下平安普惠累計採購扶貧區產品達4272萬元,旗下財富管理平臺爲約290萬人提供線上投資者教育,並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年度公益投資總額高達1440萬元,還與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發起的“大國小鎮”產業扶貧計劃,創新性地走出一條農村產業扶貧與生態環保相結合的特色公益之路。

而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陸金所也在通過合規經營、反貪腐等方式積極強化公司管理。同時,陸金所通過資源使用優化、廢棄物管理等手段推動節能減排,助力環境保護。

無獨有偶,衆安作爲持牌金融機構,則藉助自身技術實力在實現電子化綠色辦公的同時,也在積極踐行ESG理念。

2020年,公司從技術角度出發,通過技術賦能,推動保險業務線上化,整個2020年,衆安保單數達79億單,其中電子保單覆蓋率爲99.8%,較上年節約用紙47噸,相當於少砍伐樹木946棵,固碳量17.3噸。

同時,衆安也在積極與海外保險機構合作,從全球化視角解決氣候環境問題,比如在馬來西亞與Grab合作上線了基於里程的UBI車險產品,能夠激勵用戶減少燃油車出行,該產品上線一週後就有超過4萬人加入。

馬上消費則在首份ESG報告中表示,正在從普惠、科技、社會和消保等方面履行社會責任。

截至目前,馬上消費已爲1.4億用戶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爲超過650萬用戶建立信用記錄;在科技賦能方面,其900餘套核心技術系統,也讓其成爲助力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而在雙碳目標的踐行上,截至2021年6月末,馬上消費累計減少碳排放量53.30萬噸,促進綠色消費突破12億元。

捷信作爲國內首批持牌消費金融機構之一,也在其首份“ESG報告”披露了集團在金融教育、共同富裕及碳中和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根據ESG報告顯示,捷信目前累計已爲15萬零售合作伙伴提供O2O業務服務,並通過綠色能源轉換項目減少碳排放10205噸,還先後參與了雲南和陝西的淨水工程,以及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的民生改善工程。

不難發現,隨着ESG概念在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展現出來的先進性,金融科技等各行業也在以ESG標準作爲企業行爲準繩,在不斷實現規範化經營的同時,也在通過社會責任的履行提升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史爲鑑可以看出,當企業在從初創階段以追求利潤爲主,發展到成爲行業頭部企業之際,企業勢必存在轉型升級需求,然而如何轉型卻暗含諸多未知,ESG則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視角,給予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參照,提升企業社會價值和社會認同。

這一點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有體現,並且大量金融機構已經將其列爲企業經營重點,而且不少金融機構還爲促進企業在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投入,專門設立了專項投資基金,爲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以意大利忠利保險公司Generali爲例,爲充分支持集團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該公司在負債端提高綠色產品比重,在資產端設立專項投資基金,在運營端注重綠色建築、能源效率等方面發展,在2018年-2020年間,其用於綠色和可持續投資的專項基金就達到45億歐元。

而在國內很多房企在開展綠色建築等業務時,部分資金就來自各金融機構的綠色資金。

ESG發展尚處初期,然未來可期

不過,儘管ESG從概念層面存在一定先進性,但目前我國ESG尚處於發展初期:

一方面市場對ESG的整體認知還處於初級階段,如何正確理解ESG並用好ESG,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此對於企業而言,存在客觀的摸索成本;

另一方面,企業對ESG概念的履行,除了依靠自身社會責任感的約束力,還在於ESG投資能否解決企業經營的實際問題,然目前國內ESG投資尚未成熟, ESG參與實體也難以放開手腳。

當然,從ESG本質來看,其主要側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但從根本來看,企業經營核心目標仍在於經濟效益,因此企業也需要經濟效益作支撐,以更好的履行社會責任。

從這方面來看,金融科技行業得益於近年來逐步規範化,行業在迎來良好發展的同時,金融科技企業也在行業出清中逐步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並找到利潤點,而且金融科技作爲對傳統金融的賦能行業,整體輕資產、低負債、高流動性的運作模式,也意味着金融科技行業更容易在踐行ESG的過程中獲得商業價值的增長。於是,金融科技在目前ESG領域不論是參與情況,還是執行情況,均表現出較大熱情。

未來,隨着雙碳目標的設立,基於該目標下的ESG理念也勢必會得到更多的社會認可,並從商業價值、社會價值等方面成爲企業可持續經營能力的標尺。

未來,隨着碳交易市場的逐步完善,包括陸金所、衆安、馬上消費、捷信等金融科技企業,以及其他行業企業在ESG領域的不斷深入,ESG投資通路將進一步暢通,整個市場也將在企業的助力下,向新的發展階段邁進。

聲明:本文僅作爲知識分享,只爲傳遞更多信息!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任何人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