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管理進階——精要主義設計人生,對混亂的工作說不

前段時間一次閉門會是讀書分享,一位老大哥分享了《精要主義》,最近兩次出差,在飛機上把這本書讀完,結合工作經歷有一些體悟,這裏分享出來給大家討論。

第一、《精要主義》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首先,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精要主義》到底是什麼樣的書籍?

《精要主義》是一本“提升認知”類的書籍,它提供一套【思維框架】,旨在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以幫助大家更容易達到目標。

與之類似的書籍有《瞬變》(8.5-非常推薦)、《系統性思考》(7-推薦)、《系統之美》(6-一般)、《自控力》、《批判性思維》......

這裏的兩個關鍵詞是“提升認知”以及“思維框架”。

簡單來說,你的認知就是這個真實的世界在你大腦的投影,因爲防禦機制的存在,這類“思維框架”類書籍極可能變成讓你覺得“很有道理”但到實際遇到事件時並沒有什麼卵用的情況,換句話說就是:

道理我都懂,但並沒有什麼卵用,這是因爲所有的“思維框架”都需要融入你的認知體系,不然並不會產生什麼價值,最後變成讀了一篇爽文。

第二、什麼是思維框架?

這裏繼續深入探討,先以《瞬變》爲例:

瞬變提供了一個比較不錯的思維框架,也可以稱爲方法論,幫我們從三個層面解決不想變化的惰性:

1)所有冥頑不明,不接受改變的人,其實是因爲缺乏清晰的目標,所以第一步是提供清晰的目標;

2)表面上懶散的人,實際上是激情耗盡的表現,不能強迫這種人去完成清晰的目標,而是要把感性的部分引入進來,自驅前進;

3)目標明確+思想深層次想改變的同時需要控制外部環境(控制路徑),當路徑形成後,改變會更容易產生;

提出目標->引發共鳴->打造環境(解決卡點),這就是《瞬變》一書主要闡述的“思維框架”或者說方法論。可以看出,這個跟OKR的思維框架十分接近:

1)提出激動人心的Objective;

2)構建關鍵路徑,形成Key Result;

3)構建環境,執行復盤以及循環,持續跑下去;

第三、精要主義者的思維模式是什麼?

《精要主義》產出的核心觀點是:更少但更好!整本書其實都是在表達一個核心觀點:學會選擇,並且你不選擇環境會幫你選,那樣只會導致更糟糕的結果。

書籍的第一部最爲重要,他描述了這個思維框架:

1)選擇——戰無不勝的力量

非精要主義者往往選擇“我必須做”、“我沒辦法不做”、“我沒有選擇”的思維而最終喪失選擇權;

精要主義者更多的會選擇“我選擇做”、“我拒絕做”、“我有選擇”的思維而最終獲得了選擇的權利;

這本書的描述其實很好,其中也有很多案例,但是這些案例裏面卻有一些驚人的共性

1)案例裏面很多是工作10年以上的人事物;

2)案例更多的以高管甚至總裁爲材料;

這裏想要表達的是:

選擇的確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事物!他是自由意志的展現,他是很多偉大事業的開端。

但真不是所有人擁有選擇的權利,事實上是多數人以爲自己擁有選擇的權利,但他並沒有那個“能力”!

 

我猜測,這也是爲什麼作者會將“選擇”放在第一章並濃墨重彩的介紹,真實的世界單單是“選擇”這個詞,就會實際勸退多數的人,這是爲什麼呢?

2)選擇意味着取捨

選擇是個很美好的詞,但損失卻不是大家想看到的,每個選擇都有大量的機會成本浪費。

選擇趙敏確實是個令人滿意的決定,但周芷若一句“若我問心有愧”呢,卻讓我久久不能入眠。

但倘若我同時選擇了小昭、周姑娘和趙敏似乎是妻妾成羣,皆大歡喜,但我是不是也會少了那種“一心一意”的情感機會呢?

所以,選擇意味着捨棄,我們選擇學習、寫文章、獨立思考的時候,就會失去撩妹、打遊戲的快樂,這真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情。

3)你沒有選擇的能力

更多時候,我們其實並不具備選擇的能力,這裏有很多因素:

  • 我們沒有足夠的閱歷,我們不知道自己該選什麼,這種盲目的選擇其實不是選擇;

  • 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父輩或者環境的能力太過強大,我們只能做到很小的局部選擇,而並不能做真正的選擇,這個時候我們所謂的選擇可能只是選擇抵抗、選擇對抗,這種選擇也不是選擇

舉個例子:

你剛高中畢業,你知道該選什麼專業嗎,你憑什麼知道?

你國內大學無望,父母決定你該出國學習的時候,你可以選擇不出國嗎,你能承受選擇的代價嗎?

4)你不選,其他人會幫你選!

既然如此,我們可以不選嗎?那當然是可以的啊!

但我們放棄自己的選擇能力,別的力量或者別的人就會插手替我們作出選擇,但那可能不會是你想要的生活。

綜上:

選擇是一個珍貴的權利,也是一個稀缺的能力,書中案例多是在生活中摸爬打滾多年的人,他們有那個能力(認知+信息量+勢能+少量生活必須的財富),但你應該擁有什麼“級別”的選擇,應該做什麼樣的選擇,是要好好思考的,因爲選擇是需要買單的!

PS:我身邊有一些美麗的女同事,一生就沒怎麼錯過,唯一的錯誤就是老公選擇錯了,於是生活萬般不如意,所以選擇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責任!

有了以上知識,我們進入正文吧!

工作中精要主義的思考

Case1:固執的小孫

依舊回到一生之敵孫狗的故事:

我:小孫,你這周要回去嗎?

小孫:對啊。

我:週五有比賽(CEO挑戰賽),完了你出差回去吧。

小孫:比賽跟我有什麼關係,我週三就走!

我突然就有點怒火中燒了,耐着性子繼續說道:週五老闆跟我們比賽呢,你不參加嗎?

小孫:我有什麼好參加的!

我:你......算你屌,你真屌!

這個案例對團隊的本質是梯隊建設的問題,但對小孫乃至對我來說是個選擇的問題:

在一定階段後,一個人要成長需要大量的資源去驗證他的想法,只靠紙上談兵是很難自我突破的,我們一方面給這些同學資源去幫我們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希望這些同學利用資源做自我成長。

這裏的點是:Leader希望下屬成長,以便幫忙背更多的鍋。這個變成了主要的矛盾點:我幫小孫做了選擇,小孫沒有明確的說不,並且在享受着“不選擇”帶來的好處,於是這就變成了:

1)Leader認爲我給了你資源,那麼你就必須響應我的期待;

2)下屬認爲,我TM又沒逼你給我資源,我爲什麼一定要響應你的期待;

3)團隊梯隊建設出了問題,Leader沒有更好的選擇;

4)下屬繼續佔用資源但未必給予正面反饋;

5)Leader開始全局梯隊建設;

從精要主義角度來看,我選擇坐視梯隊建設的問題,所以碰到小孫這種下屬時候沒有更多辦法;

小孫沒有選擇自我成長滿足Leader的期待,那麼他會逐漸失去成長所需的資源;

這裏可能還有一層,小孫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可能是跟家人見面),所以他獲得了一部分,同時他也失去了一部分,他覺得這一切是值得的。

Case2:工作中的左右橫跳?

上週,我跟一個產品同學在做團隊22年的規劃,卻看到他愁眉不展,原來他接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活:老闆讓產品團隊去做下銷售團隊的績效管理方案,於是這個事情就落到了他的身上,於是該同學連續兩天在左右橫跳中度過。

這種左右橫跳的味道似乎很熟悉,於是我將思維拉回了兩年前,想起了我有一段時間也在左右橫跳!

當時是因爲資源受限加之目標實現受挫,導致的個人勢能降低,看似是一個比較被動的局面,而當時的表現是:

1)想做的事情做不了;

2)能做的事情沒必要做;

當局者迷,我當時也比較疑惑,總覺得該做點撒,但又一直不知道該做撒......

我的好兄弟也急呀,於是用他的切身經歷爲我講經說道,大概意思是你不如下場去帶項目吧!這個兄弟一定是真的在幫我思考,我也非常感謝,也偶爾確實在想,尼瑪要不不行就去帶帶項目吧?

但後面一直就走不出這一步,後面也與Leader交流了這個問題,大概的結論是:

1)我們兩個的定位不一樣,他可以兜底做項目,我未必能這麼做;

2)我們性格與能力模型差距太大,他的辦法未必適用於我;

這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卻未必清的典型案例啊,現在回想起來這就是《精要主義》裏面的一個點:更少但是更好,在沒有想好要做什麼的時候,那就選擇不做什麼!

於是馬上將思緒拉回,跟那個產品同學說:

1)這個事情應該你做嗎?

2)你有能力做好這個事情嗎?

3)就算你能做好設計,你有這個權限推動嗎,他符合權責利模型嗎?

產品同學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於是他馬上放棄了手裏的事情,並且心安理得......

而《精要主義》裏面也給出了一個標準:只接受評分在90分以上的人事物!

這個標準很嚴苛,舉個例子,你要選擇未來的妻子,我會爲每個交往的女性打分,只有90分以上才考慮,如果你不夠優秀的話大概要孤獨一生了......

他還給出了一個不錯的模型,讓我們可以更好的做判斷:

1)你所面臨的機會是什麼?

2)你考慮這個機會,那麼他要滿足的最低三個標準是什麼;

3)你最終接受這個機會,他需要滿足理想的標準是什麼;

這裏比如你獲得了一個工作機會,那麼他需要滿足最低的標準可能是:

1)有時間陪家人;

2)保證基本生活所需;

3)我能勝任;

他的極端標準可能是:

1)有大量空閒時間;

2)錢很多,比如一年10W!

3)離家近,10分鐘路程;

只要不滿足標準超過2條,就可以不予考慮了。這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模型,他的真實價值是可以引導你思考這個事情的上限和下限是什麼,比如之前那個兄弟建議我去帶帶項目這個事情:他的下限可能是能處理雜事的項目經理,而他的上限可能也只是優秀的項目經理。

很顯然,這不應該是我應該做的事;同樣這也不應該是那個產品同學該做的事。

從精要主義者到精要主義領導者

書的最後有一個章節是想要引導我們將精要主義的思維帶入團隊:

他與我們之前探討的Leader的模型是一脈相承的:技術管理進階——Leader的模型、手段及思維

Leader的能力模型可以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 戰略能力;

2 戰術能力;

3 信息收集能力;

4 表達營銷能力;

5 持之以恆的能力(耐操);

大leader解決問題的思路只能從以下幾個維度去想辦法:

1 選題;

2 梯隊建設;

3 資源協調;

4 核心輔導;

5 機制匹配;

這裏要表達的是:

類似於《精要主義》這類書籍或者說這類思維框架或者說方法論有很多,大家要擇其善者而從之,並且也要有能力去分辨其中一些問題。

舉個例子特例是不具備普遍的意義的,不要因爲一些傳奇的材料,就覺得這個事情你也行,黑人是可以做總統,但並不是連黑人都可以做總統,那麼我不能嗎?

在閱讀和生活中,我們應該更多的思考,去吸收這一切,讓他變成我們特有的思維框架,入乎其內、出乎其外,這樣就真好啊!!!

最後,近期公衆號遷移會有一些體驗問題,可能會重新發一些之前的文章,請各位多多包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