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工作中常使用的方法論

​得益於B站Leader的言傳身教,方法論這個詞算是植入基因了,那麼我們一直在說的方法論到底是什麼呢?這裏直接上百科解釋:

方法論,就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爲目標的理論體系或系統......

讀下來很複雜,不好理解,那麼這裏個人的理解是什麼呢?

詳解方法論

我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或達到一個目標的過程中,會使用很多方法、策略,這些方法、策略就是方法論。

綜上,方法論事實上也有一個過程:

找到問題、目標 -> 提出解法 -> 形成成功案例 -> 抽象實踐方法論 -> 傳播方法論 -> 得到更多的案例數據 -> 迭代方法論再傳播 -> 形成理論

評價一個方法論是否好用有三大指標,能做好兩個就很不容易:

1)是否足夠簡單,複雜的事物難以傳播;

2)是否足夠適用,他適用的場景是否足夠廣;

3)有效;

三個屬性很難兼顧,而多數方法論喜歡追求簡單、適用兩個屬性。

足夠簡單,又要足夠適用,所以方法論會被抽象得足夠精煉,隱藏很多特定環境下的細節,那麼在有效性上會打折扣,我們在實際使用一個方法論多半會增加細節,降低適用性,以便他更有效。

方法論的底層邏輯

方法論需要大家按流程做事即可,這種按流程辦事的好處是不需要思考也能保證一定結果,可以保證下限;但壞處也很明顯,如果什麼都不思考的話,你做這個事情的上限可能很低,不瞭解底層邏輯容易不靈活。

一般來說,方法論由兩大核心組成:

1)不可見的底層邏輯,是一個方法論的最初解題思路;

2)可見的實踐流程,是方法論對外展示的主體,也是我們所謂的套路;

以前幾天分享的思維框架類書籍《瞬變》爲例,其實他最終輸出的就是可見的方法論

1)所有冥頑不明,不接受改變的人,其實是因爲缺乏清晰的目標,所以第一步是提供清晰的目標;

2)表面上懶散的人,實際上是激情耗盡的表現,不能強迫這種人去完成清晰的目標,而是要把感性的部分引入進來,自驅前進;

3)目標明確+思想深層次想改變的同時需要控制外部環境(控制路徑),當路徑形成後,改變會更容易產生;

這套方法論的底層邏輯是:人們可以用有效的方法讓我們的理性更容易戰勝感性,以便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這個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這個方法論力量的源泉。

《精要主義》的底層邏輯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更少的選擇更容易產生更好的結果,所以要形成一個方法論很難

1)【難度10分】你的眼前有一個之前從未被很好解決的問題;

2)【難度80分】你千思萬想形成了一套解題思路,但只靠自己顯然無法驗證想法;

3)【難度1000分】你爲了解題所需資源,在抹平障礙的路上吃了很多屎,終於最終驗證了這套解題思路;

4)【難度60分】你開始覆盤,整理出來一套方法論,在第二次遇到這個問題時候便遊刃有餘了;

5)【難度10000分】你開始推廣你的方法論,並且取得了很多回饋,最終迭代方法論形成大家都認可的理論;

如果以價值來說,發現問題價值1w,形成想法價值80w,形成實踐知識突然就價值1000w了,而後的全局推廣形成理論需要一個億!!!

所謂知行合一就是如此,知道已經很難了,要做好需要在糞坑打滾,而你在糞坑打個滾就會有人願意給你1000w去實踐了?

人與人的差距在哪,首先差距在這1000w,其次差距在這一個億。你老闆牛逼的原因,可能是他交了10個億的學費!

廢話少說,接下來進入正文,介紹幾個方法論。

5W2H與系統性思考


5W2H非常適用於將一個問題打開,核心藝術是單點打透、追根溯源,舉個例子:

案例一:

巴特是美國XXX高中(地名太長不想寫)一位歷史老師,他被一羣調皮的學生搞得焦頭爛額,這羣學生經常遲到,他們坐教室最後,談天說地並且哈哈大笑(是不是像極了我們初中時刻),搞得整個班級雞犬不寧,巴特幾次嘗試給他們點顏色看看,但是無論是在課堂上如何嚴酷無情或者請家長見校長,最終都沒有什麼效果,那麼作爲巴特你現在應該如何讓你的“團隊”變得更好呢?目標是什麼:目標是解決調皮學生優先做什麼:保證上課出勤率,上課遲到不允許進入教室其次做什麼:保證上課紀律性,上課搗亂趕出教室

不能做什麼:不能直接開除學生

爲什麼是這個目標:遲到是每天搗亂的第一步,第一步得到解決後就更容易處理第二步

可不可以不做:貌似不能

有沒有替代方案:有,但開除學生成本過高,並且難保以後不會有調皮學生

誰來做、誰合適做:都是我

利益相關者誰:老是、學生、學校管理方、父母

什麼時候開始做:now

項目週期是:半年內

時間表是什麼:......

在哪做:學校

怎麼做:制定明確的獎懲計劃

獎懲是人性,運用得宜即可有效減少遲到人數,第一個問題解決了,第二個問題就會變得簡單,如果不能達到效果,就需要迭代規則。

但依靠上述規則想讓問題兒童變成乖孩子,顯然是不可能的。

這也是5W2H的一個特點:

1)他適合處理簡單問題,適合解決點到點的問題,問題原因越單一越好;

2)他不適合處理複雜問題,比如讓問題兒童變乖孩子,顯然就不是他的使用場景;

案例二:

1990年,傑瑞·斯特恩正在爲國際性的兒童慈善機構“救助兒童”效力,他受命去越南爲組織開拓一個新的分支機構,當他到達越南時候,歡迎他的人寥寥無幾,他馬上意識到並不是政府所有的人都期望他的到來,並且外交部長告訴他,“你只有6個月的時間去改變這種情況”。

在這個案例中,如果我們使用5W2H輔助思考的話,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目標是什麼:目標是解決窮苦兒童的健康問題

優先做什麼:優先跟父母科普基本衛生意識

其次做什麼:其次想辦法獲取資金支持

不能做什麼:不能一來就號召國家出錢做基礎建設,或者自己出錢

可以看到,我們根本難以分解下去,而且明顯感覺就算分解了也難以執行。

雖然戰略是對的,爲了解決兒童健康問題,但顯然這個戰略需要被再次切割,否則根本不可實現,我們無論用5W2H如何分解,他也難以分解這種龐大問題,

那麼此時,系統性思考就派上了用處。

系統性思考

系統性思考與5W2H相反,他是爲了解決複雜性問題,一旦你碰到一個局面有以下感受:一頭霧水;剪不斷、理還亂;複雜度高、旁枝錯節......

那麼這種問題就適合系統性思考這個重武器,之所以是重武器,是因爲他學習成本和使用成本很高,我是讀了三本書才摸到點門檻!

這裏舉個實際工作中的例子進行說明,一年多之前剛接手團隊時他有以下問題:

這裏進行了系統性思考:

於是產出了系統性解法:

最後大家看到的動作不會那麼抽象,而是這樣的:

所以簡單問題,我們可以使用5W2H解決,而複雜場景就必須使用系統性思考了,系統性思考入門難度較高,大家自己去看書吧。

SMART原則與SWOT分析

SMART原則與SWOT分析都與目標有關係,SMART原則用以判斷一個目標是否科學,使用十分簡單,他的五個要素是:

① Specific 具體的,明確的

如“我要完成成都區域更多的訂單”,這個目標範圍明確在“成都”,目標清晰是“完成更多訂單”,但是他這個是不可衡量的,也沒有時間限制

② Measurable 可衡量的

上例子稍作修改“我要完成成都區域1000個訂單”,就是可衡量的了

③ Attainable 可實現的

如果我們發現目標不可實現,變可以改成“我要完成成都區域700個訂單”

④ Relevant 相關的

但是上述的目標是單一的,如果加上與團隊的關聯性的話就更好了,“爲擴大公司100%份額做貢獻,我要完成成都區域1000個訂單”

⑤ Time-bound 有時限性的

最終加上一個時限性就KO了,“2020年,爲擴大公司100%份額做貢獻,我要完成成都區域1000個訂單”

SWOT分析

SOWT分析也是用來幫助提出目標的方法論,本身很簡單:

 

但與系統性思考一樣,使用卻有不小的門檻:

1)SOWT要求對環境敏感對很高,這個對信息量有莫大的要求;

2)SOWT要求對自身有足夠的瞭解,但很多同學在這裏是沒有自知的;

所以SWOT的難,不是難在方法論理解本身,是難在怎麼找到外部環境的機會和威脅,怎麼確定自身的優劣,又怎麼提出合適的戰略,這裏以越南那個案例爲例,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SWOT分析:

戰略目標設定好後,還得選合適的戰略,這些都是門檻,可以說SWOT分析對Leader的戰略、信息能力有莫大的要求。

 結語 — 方法論衍生

方法論使用得宜能明顯對工作、生活產生莫大的助益。

但與閱讀書籍一致,你感覺某個方法論對你幫助很大,往往是因爲他是你本身體系的一部分,或者對你已經發生的行爲提出了理論支撐,這讓你更自信了。

總的來說,多瞭解幾種方法論沒什麼壞處,工作中還有很多方法論:

1)時間管理;

2)二八原則;

3)權責利模型

4)......

事實上OKR是一種方法論,前文一直在說的Leader的五件事也是一種方法論,並且《一分鐘日報》就是一個完整的方法論產出過程。

只不過OKR是已經得到驗證的方法論,《一分鐘日報》對應的“利益分配機制”是我們自己在驗證的一個方法論,但他們都是方法論,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

從頂層設計聊公司治理

【開源】數字化轉型實操——從《一分鐘日報》開始

2次心態變化和27個問題——機制落地的部分全貌與節奏控制

今天介紹了我對一些方法論的理解,只是個人認知,如果有錯漏清各位批評,也希望對各位有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