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自我認知,野心要和能力匹配,真實面對自己,不需要過分焦慮

網上動不動就拿35歲後說事,我認爲這個題目本身就是無解。

我40+了還不是天天混混日子拿拿錢,說自己不焦慮那叫扯淡。

        該焦慮的還是要焦慮,畢竟35-45這個年齡段上有老人,下有子女,如果能做到真正不焦慮,無非就是起點高或者環境好,要麼運氣好掙到大錢了。

無論套用不套用二八理論,這部分人,畢竟是少數。那種掙到“大錢”,或者家庭條件好,或者壓根就是“沒心沒肺”活着的人,往往不焦慮,不在我的討論範圍內,針對我們這批焦慮的人羣,我分析如下

一、焦慮的原因:

        我們焦慮的這波人,都是剛剛國家開始不包分配工作的第一批所謂的“中產”,都出生在1975-1985,都是一直努力的人,享受到了正常的國家紅利的人,沒有能夠“投機”或者運氣好掙到大錢的人。

        而這個年齡段以前的人,要麼都在國家體制內,或者壓根就沒有什麼“焦慮”的基因(麻木的那種),所以10-5年前開始焦慮的,而且一直焦慮的都是這樣的人。之所以焦慮,是因爲壓力開始大了,行業增速沒那麼快了,年齡優勢漸漸失去了,所以開始焦慮了。

二、爲什麼無解:

(1)我們這波焦慮的人,如我上面所說,是頭一波開始焦慮的,別人沒碰到過。

       目前大家有見過超過50歲的站櫃檯的大姐嗎?是不是上海的便利店裏或者超市裏,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收銀或者理貨都是這樣的大姐了?而20年前,這些崗位都是年青的小妹。

      或者見過60歲的掌勺大廚嗎?要麼看不到,要麼炒菜的是他,老闆也是他。

      或者見過60歲剪頭髮的TONY嗎?或者乾脆點,IT行業中你們見過50歲以上的商務找客戶談項目的嗎?那麼他們都去哪了?考慮過這個問題嗎?我認爲他們都改行了。所以結論是:幾乎所有人到了一定年齡段都改行了。而目前因爲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纔不過40多年,除了傳統的農民、工人、教師、醫生等社會傳統職業,很多職業都是新興職業,而我們這頭波人都是因爲行業的興起或者行業的壯大,才需要的我們。我們焦慮,同時我們的行業也在焦慮,不信你問問你們的老闆,他們是不天天考慮要怎麼掙錢怎麼發工資?

(2)每個行業都有焦慮的人,而每個人所處的行業都有各自特點,所以不能經驗複製。脫離行業或者脫離每個人的環境,談應對處理方案,都是扯淡,這也是很多網上文章不值得看的原因;所以如果有人說有通用解,那是騙人。

(3)要麼因爲外部條件不夠或者個人努力不足,錯過了機會,否則早不用焦慮了。現在焦慮無非就是考慮亡羊補牢的方案或者“新出路”。

三、個人認爲的解決方案

       還是那句話,你家有礦,家裏有幾套拆遷房,你爸媽不用你養,娃也給你帶了,你就不用看我這些了,你那是矯情,​另外開藥服用。

(1)做好現在的事

    做好本職工作,做到“極致”,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所以“極致”的程度不一樣,能專精一個事情,做到別人無法替代你,那當然最好,但是一般來說,我沒見過哪個公司缺了哪個人不轉的,所以我說的“極致”,不單單是指專業,也指“人事”,要搞好你的人事關係,搞好對上對下的關係,以及“左右隔壁”的關係,做到自己舒服,別人也覺得舒服,能做到這點的人不多,能做到的人基本上都不焦慮​。

(2)能擴展就擴展

        有人有客戶資源的,能自己創業的,或者機會來了,或者幾個知心朋友開個飯店也掙到錢了,或者業餘拍短視頻火了等等,我認爲多關注關注其他行業,如果有錢能和知心的朋友同學一起合夥做個小生意也不壞,要麼就是投資房子、投資股票掙點錢,反正不能讓自己裝死,裝死只會害自己,如果能進穩定的大國企當然更好,方便自己養老,但是到了一定年齡,在大國企上不去,比你小​10歲的人指揮不動你,也一樣會對你做些小動作。

(3)做好失業準備

        多攢點錢,終歸不壞,就好比像幹IT的人,天天包裏揹着雨傘一樣,未雨綢繆,攢點錢,萬一哪天被開了,也不至於太落魄。另外,還是個人建議,平時多運動,年齡到了,不運動不健身,只會讓你加速衰老,多運動,保持年輕心態,積極面對所有困難很重要。

        說了一大堆,​不知道咋結尾了

        如果你還沒有到30,恭喜你,趕緊的,能上岸進央企進國企,平臺高點​老了會輕鬆點;

        如果你30-35歲,我會說,加油吧,要控制風險了,​做好充分準備吧。

        如果你35-40歲,我會說,哥們準備好了嗎,還焦慮啊,別切,趕緊的啊~

        如果你40+了,我會說,嗨,哥們,晚上一起喝兩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