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心科技,難言閉環

圓心科技,難言閉環

 

作者 | 郭可

來源 | 產業科技

圓心科技,正想靠賣藥撐起上市夢。

近日,北京圓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圓心科技”)更新了招股書,擬在港股上市,高盛、中信證券爲聯席保薦人。圓心科技去年首次遞交的招股書已於今年4月失效。

圓心科技很年輕。2015年成立,與其他醫療大健康平臺業務模型相似,也是從“醫-藥-險”的邏輯鏈條出發,試圖構建全病程的患者服務網絡。圓心科技已取得線上醫療執業牌照,旗下有妙手醫生、圓心藥房、圓心惠保等業務平臺。

業務同質化程度高。投資者們已經看慣醫藥險閉環的商業模式,圓心科技講出的故事不算新鮮。況且,互聯網醫療賽道已成紅海,醫藥電商、在線醫療、保險科技等細分領域均有新老玩家盤踞,圓心科技在數字化轉型和市場擴張上,面臨多方壓力。

儘管商業故事難講,但圓心科技仍選擇流血上市。圓心科技站在互聯網醫療風口上,業績持續虧損,營收主要依賴藥品銷售,盈利模式單一、各項業務佔比失衡等難題待解。

此外,圓心科技科研投入力度較小,投資者們難免會懷疑其科技含量。拆解圓心科技財報不難發現,科技外衣裏面,圓心科技的主營業務是賣藥,並且是線下賣藥。

賣藥爲生,成本高企

財務數據方面,圓心科技營收呈增長趨勢。根據招股書,圓心科技2019至2021年營收分別爲23.52億元、36.29億元和59.38億元,2020年和2021年同比增長率爲54.3%和63.6%。

拆解圓心科技營收構成,產業科技發現有三條核心業務線,分別是院外綜合患者服務業務、供給端賦能服務和創新醫療健康服務。

院外綜合患者服務業務是收入大頭。根據財報,2021年圓心科技院外綜合患者服務業務營收56.15億,佔總收入約94.6%;創新醫療健康服務營收2.76億,佔比約4.6%;供給端賦能服務營收4718萬元,僅佔總收入的0.8%。

摘不掉的“藥販子”標籤。根據財報,院外藥房及藥品批發服務佔其收入的95%以上,藥品銷售是圓心科技主要收入來源。圓心科技重倉醫藥零售,可能與創始人何濤的職業經歷相關。醫藥銷售出身的何濤,曾擔任醫藥電商平臺健一網CEO,在醫藥領域從業多年,經驗豐富。

生於互聯網醫療風口之下,資本紛紛投資押注。何濤創立圓心科技後,融資不斷,目前,圓心科技已經完成11輪融資,總計金額約47億元,投資方中不乏騰訊、紅杉資本、易方達等明星機構。其中,騰訊和紅杉資本更是跟隨了圓心科技多輪融資。

F輪融資後,圓心科技估值高達275億元。資本助推,圓心科技仍陷虧損泥潭。招股書顯示,圓心科技2019年-2021年淨虧損分別爲 2.01億、3.63億和7.57億,虧損缺口逐年擴大。

虧損背後,毛利率逐年下滑。根據財報,圓心科技毛利由2019年的2.5億增加至2020年的3.33億,於2021年進一步增長至5.32億;同期內,毛利率由10.6%下降至9.2%,2021年再次下滑至9%。

虧損缺口擴大的主要原因是銷售成本高企。圓心科技2019-2021年銷售成本分別爲21.02億、32.97億和54.06億,佔總收入比例逐年增加,在2021年達到91%。銷售成本居高不下,意味着企業盈利能力較弱。

高昂的藥品成本,造成圓心科技醫藥銷售成本高。2019-2021年,藥品成本均佔銷售成本的99%以上,導致整體銷售成本過高,從而拉低了公司的整體毛利率。

同時,營銷成本和行政成本加劇虧損局面。2019-2021年,圓心科技市場推廣開銷爲3.25億、4.95億、8.19億,均在總收入中佔比超過13%。同期,行政開支分別爲8614萬、1.31億和3.23億。

值得注意的是,圓心科技所有成本中,研發投入佔比較小。根據招股書,圓心科技2019年至2021年研發開支僅爲2265萬、4629萬和1.13億,資金投入還不到市場推廣開支的五分之一。對互聯網醫療公司而言,研發支出一定程度反映公司的技術壁壘是否牢固,是否重視數字化建設,顯然圓心科技的科技標籤並不明顯。

雖然圓心科技是第一批進入互聯網醫療賽道的玩家,較早完成醫藥險業務佈局,但藥品銷售業務之外,圓心科技始終沒有形成其他“拳頭業務”,閉環效應並不突出,盈利焦慮可能也會增長。

主營業務競爭承壓

後疫情時代,催生出互聯網醫療這一新風口。截至2021年6月,我國互聯網醫院已超1600家。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局,圓心科技業務擴張難度加大。

受益於處方藥外流的政策寬鬆環境,圓心科技線下業務以處方藥銷售爲主,但對比同賽道頭部玩家,圓心科技壁壘不顯著。圓心科技約85%的零售額來自處方藥銷售,這也意味着圓心藥房將與老牌實體藥房競爭市場份額。

從門店數量看,圓心科技規模優勢不明顯。財報提到,2021年圓心科技以“圓心藥房”爲品牌開設了264家藥房,其中位於醫院300米範圍內的藥房數量達到176家,藥房三年內高速擴張。

作爲對比,傳統實體藥房老百姓大藥房連鎖門店數量已達8163家,近年也在發力處方外流市場,DTP藥房(以銷售高值處方藥爲主的藥房)數量達到150家。圓心藥房想與之競爭,在門店數量上並不佔優。想要突圍,圓心科技還需持續發力DTP藥房。

從藥品供應鏈看,圓心科技也難與巨頭抗衡。京東健康依託京東集團,阿里健康背靠阿里集團,二者在供應鏈佔據優勢。2021年,京東健康在持續強化全渠道供應鏈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和效率,全國範圍內的藥品倉庫和非藥品倉庫數量分別增至19個和超過400個。打供應鏈戰,圓心科技難取勝。

線上業務重心是在線醫療。招股書提到,圓心科技的線上醫療服務平臺妙手醫生與線下藥房形成互補。除了妙手醫生外,平安健康、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叮噹健康、微醫、春雨醫生等平臺都提供線上醫療服務,互聯網醫療賽道已十分擁擠。

同質化嚴重的互聯網醫療賽道,圓心科技難破圈。根據招股書,2021年妙手醫生的每月平均用戶訪問量約爲4020萬。數據顯示,京東健康2021年活躍用戶數達到1.23億,妙手醫生活躍用戶數量遠低於京東健康。

此外,藥師、醫生是在線醫療平臺的重要資源。目前,圓心科技擁有448名專業藥師,核心資源落後於巨頭,例如阿里健康截至2021年9月30日,簽約提供在線健康諮詢服務的執業醫師、執業藥師和營養師合計近14萬人。

面臨不確定性

互聯網醫療賽道利弊皆有,對立的矛盾點仍困擾着圓心科技。一方面,處方藥逐漸放開外流,帶來新的增量市場;另一方面,監管對處方藥的審查始終非常嚴格,且相關政策法規仍在持續變動,市場環境存在不確定性。

監管趨嚴。2021年10月,國家衛健委就《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要求互聯網診療記錄全程可追溯,電子病歷與所依託的實體醫療機構共享。細則落地,一定程度上有助醫藥分離,規避互聯網醫療平臺成爲處方藥銷售平臺的風險。

2020年,監管部門發佈《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旨在加強對線上藥品銷售及相關平臺服務的監管。互聯網藥品零售政策不斷完善,對圓心科技未來線上診療業務也提出更多要求。

長遠看,各項法規出臺將逐漸破解困擾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難題,加速行業內機構優勝劣汰。尤其是圓心科技所依賴的處方藥售賣,會面臨越來越嚴格的監管。如何在創收和適應監管之間找到平衡,圓心科技尚需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