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學習之迭代器的實現原理

楔子
在Python裏面,只要類型對象實現了__iter__,那麼它的實例對象就被稱爲可迭代對象(Iterable),比如字符串、元組、列表、字典、集合等等。而整數、浮點數,由於其類型對象沒有實現__iter__,所以它們不是可迭代對象。

from typing import Iterable

print(
    isinstance("", Iterable),
    isinstance((), Iterable),
    isinstance([], Iterable),
    isinstance({}, Iterable),
    isinstance(set(), Iterable),
)  #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print(
    isinstance(0, Iterable),
    isinstance(0.0, Iterable),
)  # False False

可迭代對象的一大特點就是它可以使用for循環進行遍歷,但是能被for循環遍歷的則不一定是可迭代對象。我們舉個栗子:

class A:

    def __getitem__(self, item):
        return f"參數item: {item}"


a = A()
#內部定義了 __getitem__
#首先可以讓實例對象像字典一樣訪問屬性
print(a["name"])  # 參數item: name
print(a["satori"])  # 參數item: satori

# 此外還可以像可迭代對象一樣被for循環
# 循環的時候會自動給item傳值,0 1 2 3...
# 如果內部出現了StopIteration,循環結束
# 否則會一直循環下去。這裏我們手動break
for idx, val in enumerate(a):
    print(val)
    if idx == 5:
        break
"""
參數item: 0
參數item: 1
參數item: 2
參數item: 3
參數item: 4
參數item: 5
"""

所以實現了__getitem__的類的實例,也是可以被for循環的,但它並不是可迭代對象。

from typing import Iterable
print(isinstance(a, Iterable))  # False

打印的結果是 False。

總之判斷一個對象是否是可迭代對象,就看它的類型對象有沒有實現__iter__。可迭代對象我們知道了,那什麼是迭代器呢?很簡單,調用可迭代對象的__iter__方法,得到的就是迭代器。

迭代器的創建

不同類型的對象,都有自己的迭代器,舉個栗子。

lst = [1, 2, 3]
#底層調用的其實是list.__iter__(lst)
#或者說PyList_Type.tp_iter(lst)
it = lst.__iter__()
print(it)  # <list_iterator object at 0x000001DC6E898640>
print(
    str.__iter__("")
)  # <str_iterator object at 0x000001DC911B8070>
print(
    tuple.__iter__(())
)  # <tuple_iterator object at 0x000001DC911B8070>

迭代器也是可迭代對象,只不過迭代器內部的__iter__返回的還是它本身。當然啦,在創建迭代器的時候,我們更常用內置函數iter。

lst = [1, 2, 3]
# 等價於 type(lst).__iter__(lst)
it = iter(lst)

但是iter函數還有一個鮮爲人知的用法,我們來看一下:

val = 0

def foo():
    global val
    val += 1
    return val


# iter可以接收一個參數: iter(可迭代對象)
# iter也可以接收兩個參數: iter(可調用對象, value)
for i in iter(foo, 5):
    print(i)
"""
1
2
3
4
"""

進行迭代的時候,會不停地調用接收的可調用對象,直到返回值等於傳遞第二個參數value,在底層被稱爲哨兵,然後終止迭代。我們看一下iter函數的底層實現。

static PyObject *
builtin_iter(PyObject *self, PyObject *const *args, Py_ssize_t nargs)
{
    PyObject *v;
  
    // iter函數要麼接收一個參數, 要麼接收兩個參數
    if (!_PyArg_CheckPositional("iter", nargs, 1, 2))
        return NULL;
    v = args[0];
    //如果接收一個參數
    //那麼直接使用 PyObject_GetIter 獲取對應的迭代器即可
    //可迭代對象的類型不同,那麼得到的迭代器也不同
    if (nargs == 1)
        return PyObject_GetIter(v);
    // 如果接收的不是一個參數, 那麼一定是兩個參數
    // 如果是兩個參數, 那麼第一個參數一定是可調用對象
    if (!PyCallable_Check(v)) {
        PyErr_SetString(PyExc_TypeError,
                        "iter(v, w): v must be callable");
        return NULL;
    }
    // 獲取value(哨兵)
    PyObject *sentinel = args[1];
    //調用PyCallIter_New
    //得到一個可調用的迭代器, calliterobject 對象
    /*
    位於 Objects/iterobject.c 中
    typedef struct {
        PyObject_HEAD
        PyObject *it_callable; 
        PyObject *it_sentinel; 
  } calliterobject;
    */
    return PyCallIter_New(v, sentinel);
}

以上就是iter函數的內部邏輯,既可以接收一個參數,也可以接收兩個參數。這裏我們只看接收一個可迭代對象的情況,所以核心就在於PyObject_GetIter,它是根據可迭代對象生成迭代器的關鍵,我們來看一下它的邏輯是怎麼樣的?該函數定義在Objects/abstract.c中。

PyObject *
PyObject_GetIter(PyObject *o)
{  
    //獲取可迭代對象的類型對象
    PyTypeObject *t = Py_TYPE(o);
    //我們說類型對象定義的操作,決定了實例對象的行爲
    //實例對象調用的那些方法都是定義在類型對象裏面的
    //還是那句話:obj.func()等價於type(obj).func(obj)
    getiterfunc f;
    //所以這裏是獲取類型對象的tp_iter成員
    //也就是Python中的 __iter__
    f = t->tp_iter;
    //如果 f 爲 NULL
    //說明該類型對象內部的tp_iter成員被初始化爲NULL
    //即內部沒有定義 __iter__ 
    //像str、tuple、list等類型對象,它們的tp_iter成員都是不爲NULL的
    if (f == NULL) {
      //如果 tp_iter 爲 NULL,那麼解釋器會退而求其次
      //檢測該類型對象中是否定義了 __getitem__
      //如果定義了,那麼直接調用PySeqIter_New
      //得到一個seqiterobject對象
      //下面的PySequence_Check負責檢測類型對象是否實現了__getitem__
      //__getitem__ 對應 tp_as_sequence->sq_item
        if (PySequence_Check(o))
            return PySeqIter_New(o);
        // 走到這裏說明該類型對象既沒有__iter__、也沒有__getitem__
        // 因此它的實例對象不具備可迭代的性質,於是拋出異常
        return type_error("'%.200s' object is not iterable", o);
    }
    else {
        // 否則說明定義了__iter__,於是直接進行調用
        // Py_TYPE(o)->tp_iter(o) 返回對應的迭代器
        PyObject *res = (*f)(o);
        // 但如果返回值res不爲NULL、並且還不是迭代器
        // 證明 __iter__ 的返回值有問題,於是拋出異常
        if (res != NULL && !PyIter_Check(res)) {
            PyErr_Format(PyExc_TypeError,
                         "iter() returned non-iterator "
                         "of type '%.100s'",
                         Py_TYPE(res)->tp_name);
            Py_DECREF(res);
            res = NULL;
        }
        // 返回 res
        return res;
    }
}

所以我們看到這便是 iter 函數的底層實現,但是裏面提到了__getitem__。我們說如果類型對象內部沒有定義 __iter__,那麼解釋器會退而求其次檢測內部是否定義了 __getitem__。

因此以上就是迭代器的創建過程,每個可迭代對象都有自己的迭代器,而迭代器本質上只是對原始數據的一層封裝罷了。

迭代器的底層結構

由於迭代器的種類非常多,字符串、元組、列表等等,都有自己的迭代器,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所以我們就以列表的迭代器爲例,看看迭代器在底層的結構是怎麼樣的。

typedef struct {
    PyObject_HEAD
    Py_ssize_t it_index;
    //指向創建該迭代器的列表
    PyListObject *it_seq;
} listiterobject;

顯然對於列表而言,迭代器就是在其之上進行了一層簡單的封裝,所謂元素迭代本質上還是基於索引,並且我們每迭代一次,索引就自增 1。一旦出現索引越界,就將it_seq設置爲NULL,表示迭代器迭代完畢。

我們實際演示一下:

from ctypes import *

class PyObject(Structure):
    _fields_ = [
        ("ob_refcnt", c_ssize_t),
        ("ob_size", c_void_p)
    ]

class ListIterObject(PyObject):
    _fields_ = [
        ("it_index", c_ssize_t),
        ("it_seq", POINTER(PyObject))
    ]

it = iter([1, 2, 3])
it_obj = ListIterObject.from_address(id(it))

# 初始的時候,索引爲0
print(it_obj.it_index)  # 0
# 進行迭代
next(it)
# 索引自增1,此時it_index等於1
print(it_obj.it_index)  # 1
# 再次迭代
next(it)
# 此時it_index等於2
print(it_obj.it_index)  # 2
# 再次迭代
next(it)
# 此時it_index等於3
print(it_obj.it_index)  # 3

當it_index爲3的時候,如果再次迭代,那麼底層發現it_index已超過最大索引,就知道迭代器已經迭代完畢了。然後會將it_seq設置爲NULL,並拋出StopIteration。如果是for循環,那麼會自動捕獲此異常,然後停止循環。

所以這就是迭代器,真的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神祕,甚至在知道它的實現原理之後,還覺得有點low。

就是將原始的數據包了一層,加了一個索引而已。所謂的迭代仍然是基於索引來做的,並且每迭代一次,索引自增1。當索引超出範圍時,證明迭代完畢了,於是將it_seq設置爲NULL,拋出StopIteration。

迭代器是怎麼迭代元素的?

我們知道在迭代元素的時候,可以通過next內置函數,當然它本質上也是調用了對象的__next__方法。

static PyObject *
builtin_next(PyObject *self, PyObject *const *args, Py_ssize_t nargs)
{
    PyObject *it, *res;
  
    // 同樣接收一個參數或者兩個參數
    // 因爲調用next函數時,可以傳入一個默認值
    // 表示當迭代器沒有元素可以迭代的時候,會返回指定的默認值
    if (!_PyArg_CheckPositional("next", nargs, 1, 2))
        return NULL;

    it = args[0];
    //第一個參數必須是一個迭代器
    if (!PyIter_Check(it)) {
        //否則的話, 拋出TypeError
        //表示第一個參數傳遞的不是一個迭代器
        PyErr_Format(PyExc_TypeError,
            "'%.200s' object is not an iterator",
            it->ob_type->tp_name);
        return NULL;
    } 
    //it->ob_type表示獲取類型對象,也就是該迭代器的類型
    //可能是列表的迭代器、元組的迭代器、字符串的迭代器等等
    //具體是哪一種不重要,因爲實現了多態
    //然後再獲取tp_iternext成員,相當於__next__
    //拿到函數指針之後,傳入迭代器進行調用
    res = (*it->ob_type->tp_iternext)(it);
    
    // 如果 res 不爲 NULL, 那麼證明迭代到值了, 直接返回
    if (res != NULL) {
        return res;
    } else if (nargs > 1) {
        //否則的話,說明 res == NULL,也就是有可能出錯了
        //那麼看nargs是否大於1, 如果大於1, 說明設置了默認值
        PyObject *def = args[1];
        // 如果出現異常
        if (PyErr_Occurred()) {
        // 那麼就看該異常是不是迭代完畢時所產生的StopIteration異常
            if(!PyErr_ExceptionMatches(PyExc_StopIteration))
            // 如果不是,說明Python程序的邏輯有問題
            // 於是直接return NULL,結束執行
            // 然後在 Python 裏面我們會看到打印到stderr中的異常信息
                return NULL;
            // 如果是 StopIteration,證明迭代完畢了
            // 但我們設置了默認值,那麼就應該返回默認值
            // 而不應該拋出 StopIteration,於是將異常回溯棧給清空
            PyErr_Clear();
        }
        // 然後增加默認值的引用計數, 並返回
        Py_INCREF(def);
        return def;
    } else if (PyErr_Occurred()) {
        //走到這裏說明 res == NULL,並且沒有指定默認值
        //那麼當發生異常時,將異常直接拋出
        return NULL;
    } else {
        // 都不是的話,直接拋出 StopIteration
        PyErr_SetNone(PyExc_StopIteration);
        return NULL;
    }
}

以上就是next函數的背後邏輯,實際上還是調用了迭代器的__next__方法。

lst = [1, 2, 3]
it = iter(lst)
# 然後迭代,等價於next(it)
print(type(it).__next__(it))  # 1
print(type(it).__next__(it))  # 2
print(type(it).__next__(it))  # 3
# 但是next可以指定默認值
# 如果不指定默認值,或者還是type(it).__next__(it)
# 那麼就會報錯,會拋出StopIteration
print(next(it, 666))  # 666

以上就是元素的迭代,但是我們知道內置函數next要更強大一些,因爲它還可以指定一個默認值。當然在不指定默認值的情況下,next(it)和type(it).__next__(it)最終是殊途同歸的。

我們仍以列表的迭代器爲例,看看__next__的具體實現。但是要想找到具體實現,首先要找到它的類型對象。

//迭代器的類型對象
PyTypeObject PyListIter_Type = {
    PyVarObject_HEAD_INIT(&PyType_Type, 0)
    "list_iterator",                            /* tp_name */
    sizeof(listiterobject),                     /* tp_basicsize */
    0,                                          /* tp_itemsize */
    /* methods */
    (destructor)listiter_dealloc,               /* tp_dealloc */
    0,                                          /* tp_vectorcall_offset */
    0,                                          /* tp_getattr */
    0,                                          /* tp_setattr */
    0,                                          /* tp_as_async */
    0,                                          /* tp_repr */
    0,                                          /* tp_as_number */
    0,                                          /* tp_as_sequence */
    0,                                          /* tp_as_mapping */
    0,                                          /* tp_hash */
    0,                                          /* tp_call */
    0,                                          /* tp_str */
    PyObject_GenericGetAttr,                    /* tp_getattro */
    0,                                          /* tp_setattro */
    0,                                          /* tp_as_buffer */
    Py_TPFLAGS_DEFAULT | Py_TPFLAGS_HAVE_GC,/* tp_flags */
    0,                                          /* tp_doc */
    (traverseproc)listiter_traverse,            /* tp_traverse */
    0,                                          /* tp_clear */
    0,                                          /* tp_richcompare */
    0,                                          /* tp_weaklistoffset */
    PyObject_SelfIter,                          /* tp_iter */
    (iternextfunc)listiter_next,                /* tp_iternext */
    listiter_methods,                           /* tp_methods */
    0,                                          /* tp_members */
};

我們看到它的tp_iternext成員指向了listiter_next,證明迭代的時候調用的是這個函數。

static PyObject *
listiter_next(listiterobject *it)
{
    PyListObject *seq;  //列表
    PyObject *item;     //元素
    
    assert(it != NULL);
    //拿到具體對應的列表
    seq = it->it_seq;
    //如果seq爲NULL,證明迭代器已經迭代完畢
    //否則它不會爲NULL
    if (seq == NULL)
        return NULL;
    assert(PyList_Check(seq));
    //如果索引小於列表的長度,證明尚未迭代完畢
    if (it->it_index < PyList_GET_SIZE(seq)) {
      //通過索引獲取指定元素
        item = PyList_GET_ITEM(seq, it->it_index);
      //it_index自增1
        ++it->it_index;
      //增加引用計數後返回
        Py_INCREF(item);
        return item;
    }
    //否則的話,說明此次索引正好已經超出最大範圍
    //意味着迭代完畢了,將it_seq設置爲NULL
    //並減少它的引用計數,然後返回
    it->it_seq = NULL;
    Py_DECREF(seq);
    return NULL;
}

顯然這和我們之前分析的是一樣的,以上我們就以列表爲例,考察了迭代器的實現原理和元素迭代的具體過程。當然其它對象也有自己的迭代器,有興趣可以自己看一看。

小結

到此,我們再次體會到了Python的設計哲學,通過PyObject 和ob_type實現了多態。原因就在於它們接收的不是對象本身,而是對象的PyObject 泛型指針。

不管變量obj指向什麼樣的可迭代對象,都可以交給iter函數,會調用類型對象內部的__iter__,底層是tp_iter,得到對應的迭代器。不管變量it指向什麼樣的迭代器,都可以交給next函數進行迭代,會調用迭代器的類型對象的__next__,底層是tp_iternext,將值迭代出來。

至於__iter__和__next__本身,每個迭代器都會有,我們這裏只以列表的迭代器爲例。

所以這是不是實現了多態呢?

這就是Python的設計哲學,變量只是一個指針,傳遞變量的時候相當於傳遞指針(將指針拷貝一份),但是操作一個變量的時候會自動操作變量(指針)指向的內存。

比如:a = 123; b = a,相當於把 a 拷貝了一份給 b,但 a 是一個指針,所以此時 a 和 b 保存的地址是相同的,也就是指向了同一個對象。但 a+b 的時候則不是兩個指針相加,而是將a、b指向的對象進行相加,也就是操作變量會自動操作變量指向的內存。

因此在Python中,說傳遞方式是值傳遞或者引用傳遞都是不準確的,應該是變量的賦值傳遞,對象的引用傳遞。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所有內容,想要了解更多歡迎前往公衆號:Python編程學習圈,每日干貨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