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喬布斯、禪與投資(上)

小序

 

禪是研究心的一門學問,我們每天都在用心,但我們對心的認知非常有限。

 

心是天底下最幽深、最微妙和最不可捉摸的東西,我把心深入因緣、生起萬法的能力分爲願力、專注力、創新力和洞察力,並詳細探討每一種力的內涵以及它們是如何運作的,相信會讓我們對心有新的更深刻的認識。一名有成就的禪的修行者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普通人非常不一樣,世界即心,心即世界,看似有別,其實不二。

 

本文新增了很長的一章《心與世界的關係》,深入探討了禪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論,“心生萬法”的四重內涵,以及我們的心如何深入因緣、自創其道以提升人生境界,我覺得可能是本文最有價值的一個總結。

 

禪既出世也入世,六祖強調“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如何在世間的工作學習中通過修煉以證悟空性,傳統的佛學普遍避重就輕,泛泛而談,本文提出了在實踐中證悟空性的三種方式,在實踐中洞察本質、顛覆創新都是修煉自心以證悟空性的法門,另外,在世間修行以證悟空性,不是一個類似終點衝刺式的結果,而是一個螺旋階梯式的、永無止境的、自我突破的過程,我把它分爲“放棄頑固的自我”與“重建強大的自我”這兩個階段,這是我新版本里的一點新的思考。

 

“不二”是禪的至高法門,源於空性、超越分別而直抵本質,證悟不二,會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不但要在更高維度上證得不二,還要在現實維度上明辯分別,二者兼有,纔是最高的智慧,才能很好地指導我們的實踐。新版本重新梳理了不二的分析架構,會更加系統和深入。

 

在附錄《輪迴真的存在嗎》我詳細分析了大家非常關心也非常困惑的輪迴的來龍去脈,我認爲輪迴在邏輯上是很難成立的,傳統佛教理論用真諦說和俗諦說試圖自圓其說,在邏輯上也是很難成立的,輪迴不過是我們內心的一個幻象。通篇介紹輪迴,但本義在禪,對輪迴理解越深,我們就會對禪超越宗教的理解越透徹,這是我把這篇文章作爲本文附錄的主要原因,可能從來沒有人這樣探討過輪迴和禪。

 

六祖的禪是原始佛教的一次革命性的進化,它“不論”原始佛教的禪定解脫,從而一舉擺脫了原始佛教很多沉重的歷史負擔以及夾雜其中的很多糟粕弊病。馬丁路德的改革讓古老的天主教脫胎換骨,六祖對佛教的貢獻與他相比並不遜色,但是六祖之後,無人可以接過他的衣鉢,以我的理解,禪在中土不但沒有繼續向前發展反而大幅倒退了,令人扼腕長嘆。

 

感謝喬布斯——偉大的企業家兼虔誠的禪宗信徒,正是他傳奇一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讓年輕人重新關注禪,這是我以喬布斯作爲全文開篇的原因。禪如此精深的大智慧需要傳承,今天是時候重續六祖法脈並與時俱進,我相信只有與世間更緊密地結合,禪纔會有歷久長新的強大的生命力。以我的理解,禪既古老悠久而又年輕新銳,禪不消極厭世而是積極進取,禪不愚昧迷信而是睿智自信,禪是無限可能,禪是“follow your  heart”,禪是一種很酷的生活方式,禪讓我們認識自己的心從而心生萬法,進而開創美好未來。

 

這篇文章從醞釀到今日完稿歷時一年半,漫長和艱辛的思考和寫作過程本身就是對自我心力的巨大挑戰。才識淺陋,只求拋磚引玉,懇請大家批評指正。佛法之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是由於衆生有不同的根性因此需要因人而異,這篇文章的一些見地,有人會心領神會有人會將信將疑,這要看是否投緣,能把這麼費神的長文全部讀完而且心生歡喜的,就是同道中的有緣人。 

 

前言

 

喬布斯是當世最偉大的企業家之一,同時也是一名虔誠的禪宗教徒。他少有慧根,17歲那年,他遠赴印度尋找聖人尋求精神啓蒙,18歲那年,他開始追隨日本禪師乙川弘文學習曹洞宗的禪法,從此禪深刻影響了他的一生。喬布斯後來回憶說:

 

“與乙川弘文的碰面對我來說是一段意義非凡的經歷,我後來儘可能多地與他待在一起。”

 

據喬布斯的前女友布倫南(喬布斯的孩子麗莎的媽媽,和喬布斯一起跟隨乙川弘文學禪多年)的傳記《蘋果的缺口》有大量喬布斯跟隨乙川弘文學禪的細節,她回憶說,乙川弘文對喬布斯非常滿意,曾經對她說:“我的弟子中從來沒有人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掌握佛學——三個月,沒有人能比這個時間更短。”乙川弘文對喬布斯幫助很大,經常給他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建議,布倫南迴憶說:

 

“一位禪師成了他的後盾。”

 

“和弘文的合作,史蒂夫的事業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弘文的修爲發展可謂令人難以置信的高深。”

 

一位真正的精神大師,他幫助一個年輕的創業者成功地開發出了改變世界的科技,這樣的事情在世界歷史中都很罕見。”

 

乙川弘文也主持了喬布斯的佛教婚禮。喬布斯終生堅持打坐禪修,直到年老工作太忙的時候纔有所暫停,他說禪的直覺思維對他的工作影響很大,很多事情他都是用直覺進行判斷。他所設計的產品如iPhone、iPod、MacBook簡潔優雅,深得禪意之美。《喬布斯傳》作者沃爾特在書裏寫道:

 

“喬布斯對東方精神,尤其是佛教禪宗的信奉,並不是心血來潮或年輕人的一時衝動。他投入了他特有的那種激情,這些東西也在他的性格中根深蒂固。”

 

喬布斯的葬禮採用的也是佛教儀式。

 

 

什麼是禪,禪是梵語“禪那”的簡寫,意思是靜慮,最早源於印度,喬布斯所修的禪法屬於曹洞宗,源於六祖惠能,六祖認爲人人心中都有佛性,通過禪修,一旦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喬布斯一生精進修行,禪對他的影響表現在什麼方面?他的境界如何?喬布斯生前並沒有做總結,出於對喬布斯和禪的熱愛,我一直都在努力思索這個問題,希望可以汲取喬布斯的智慧用於指導我們的實踐。

 

半年前的一天讀到《喬布斯傳》第十一章裏的幾段話,我突然豁然開朗,深受啓發。書裏寫道:

 

“史蒂夫擁有現實扭曲力場。”“有他在的時候,現實都是可塑的,他能讓任何人相信幾乎任何事情,等他不在的時候,這種力場就會逐漸消失。”“陷入史蒂夫的扭曲力場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但是正是這種力場讓他可以真正地改變現實。”

 

喬布斯擁有一種神祕的無比強大的力場,強大到足以改變現實,不就是禪所說的“心生萬法”嗎?這種力量,來自內心。當代高僧一行禪師有一本書叫《心力》,裏面寫道,每個人的內心都擁有強大到不可思議的力量,能否把這種力量充分開發出來要靠個人的修煉,而喬布斯則把心力修煉到了登峯造極的程度。我隱約感到,研究喬布斯如何把心力修煉到如此強大,可能是探索喬布斯禪學境界的一把很好的鑰匙。

 

隨着深入研究喬布斯的各種資料,包括各種傳記、講稿、視頻,我逐步意識到,喬布斯強大的心力,是多層次的,不僅僅包括他勇於顛覆世界、無所畏懼的“願力”,還包括他一往無前、如激光般聚焦的“專注力”,源源不斷、無中生有的“創新力”,以及超越表象、洞察本質的“洞察力”,這四種力量聚合在一起形成強大無比的合力,強大到一次又一次顛覆這個世界,強大到不僅蘋果員工還有全世界的果粉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

 

心力中的願力、專注力、創新力和洞察力各是什麼?和禪有什麼關係?在研究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我發現每一種力的內涵和外延都非常豐富,除了喬布斯和蘋果,我也選擇了很多其他公司和人的案例來佐證一些觀點,其中引用比較多的是稻盛和夫的案例[稻盛和夫是日本備受推崇的經營之神,一生中創立了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京瓷和KDDI電訊),並在金融危機時拯救了另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日航航空),他也是一名著名的禪宗信徒],研究的初衷也從單純探討喬布斯禪的領悟,進化到探討心力與禪的關係以及更進一步,古老的禪如何融入現代社會並指導我們的實踐,尤其是投資實踐。

 

在正式展開論述之前,我想對禪再作進一步的介紹。我用對比的方法,六祖的禪比原始佛教有了重大的突破,原始佛教最關心的是解脫,修行的方法是禪定,主要是坐禪,六祖在《壇經》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他說此法門“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也就是說原始佛教最關心的那些東西,他好像都不太關心,其實他也關心,不過從修行路徑來說他最關心的是我們要修煉內心,如果我們真明白了我們的心性,我們就能證悟佛法,就能解脫。之前佛遠在西天,六祖之後,佛就在我們心中,這個法門,非常強調我們對心的修煉。我們的內心裏蘊藏着巨大的智慧和能量,但這需要我們開發,怎麼開發呢?這個演講就是想提供一些思路。

 

所謂禪,六祖的禪,可以理解爲探索心的一種法門,如果我們瞭解我們的心,我們對這個世界會有全新的認識,而且我們就知道如何開創自己的未來,所謂禪可能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在本文附錄《輪迴真的存在嗎?》裏面,通過對輪迴法理的分析,以及對六祖“不論禪定解脫”內涵的剖析,我們會明白禪證悟的是真理本身,源自於宗教,而又超越了宗教。

 

下面我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論述我對這四種心之力的理解,第二部分是結合心力這個概念,比較系統地闡述心力禪的幾個重要見地。

 

第一部分 心之四力

 

一、願力

 

願力,原來是佛教用語,誓願的力量,借用到今日語境,是指人長遠的強烈的追求。地藏王菩薩願力很大:“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們普通人的願力和我們的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稻盛和夫有精彩的論述,他說:

 

“我堅定一個信念,那就是‘內心不渴望的東西,它就不可能靠近自己。’亦即,你能實現的,只能是你自己內心渴望的東西,如果內心沒有渴望,即使能實現的夢想也實現不了。”

 

“我希望人們能銘記這個宇宙法則,那就是:人生與心念一致,強烈的意願將以一定的現象表現出來。也許有人斷定此言極其神祕不予接受,但是,這是我在此前的人生中多次體驗後確信不疑的不二法門。”

 

“如果用20年、30年或更長的時間來看的話,大多數人的一生就是他們自己曾經在意念中描繪過的。”

 

我把稻盛和夫的話總結一下,就是五個字“願力即人生!”

 

不是“願力決定人生”,而是更直截了當的“願力即人生!”

 

喬布斯的人生追求是“改變世界”,當年他勸說百事可樂總裁來擔任蘋果CEO的時候所說的話:“你是願意一輩子賣糖水,還是跟我一起改變這個世界?”激勵了無數心懷夢想的朋友,通過那則著名的廣告《think different》他告訴世人:“因爲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爲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變世界。”喬布斯確實改變了世界,而且不是一次,是五次,他強大的瘋狂的願力成就了他傳奇的一生。

 

我有一位做投資的朋友,學習佛法後,有一天和我說:“我學佛越學越困惑,佛法說人生不過是場幻象,還說執著是人生痛苦煩惱的根源,我這麼努力投資賺錢,還想成爲巴菲特,這應該是一種執著吧?我是不是在自尋煩惱?”這位朋友的困惑非常有代表性,和我們探討的人生追求即願力有直接的關係。爲了開導他,我和他討論了兩個問題。

 

首先人生是不是一場幻象?

 

佛陀證悟後發現,人自身,和世間的一切現象都一樣,只是一些因緣(條件)的聚合,很不穩定,人一生的際遇,不是自己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我們當下所擁有的健康、美貌、財富、地位等隨着條件改變,也會跟着改變,甚至嚴重受損,人生沉沉浮浮,動盪不安,因此,人的一生,就像一個幻象。

 

這確實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不過也僅僅是一個比喻而已,後世佛教的一些人,把這個比喻當“真”了,而且還進一步極端化了,認爲“自我”的一生根本就不是真實的,他們有一種解釋是說這個“自我”和內部的各個部分、以及外部都有聯繫,不是獨立存在的,因此“自我”就是不真實的,這種解釋很牽強,和普通人按常識或者共識所理解的“真實”是兩回事(一般理解的“真實”是“在某一個時點確定客觀地存在,而不是虛構或者憑空想象”),這種極端化的解釋流傳很廣,但並非佛陀的原意,佛陀從來沒有說生命是不真實的,當下這一刻,“自我”是真實存在的,不過這個“自我”,在下一個當下,可能就會發生變化,但是不能因爲“自我”未來可能會發生變化,就否定“自我”當下的真實存在。

 

無數個曾經的“當下”連在一起,構成了我們至今爲止的一生,而下一個“當下”,則充滿了無限可能。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去,總的存在時間雖然只有幾十年,如露如電,但是在這段短暫的時間裏,“自我”的存在是真實的,不是想象或者虛構出來的,否則我們討論人生追求,或者叫抱負、雄心、使命就毫無意義了。

 

佛陀說生命如幻象是提醒我們要用動態的、變化的眼光去看待生命的存在。“真實”或者“幻象”這種概念確實很容易產生文字上的歧義,我認爲可以這樣清晰地總結,當下是真實的,過程有如幻象。

 

第二個問題是佛法說的執著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普通人努力工作有所追求,肯定會涉及到金錢名譽地位等所謂世俗意義的成功,是不是就是一種執著,從而產生無盡煩惱?

 

實際上,人生有所追求,願意付出努力去實現,是非常美妙的感覺,甚至可以說是幸福的源泉,也是我們能夠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主要方式。巴菲特太熱愛投資太熱愛賺錢了,他非常快樂以至他說他每天都是踩着踢踏舞步去上班的,沒聽他說由於賺錢而苦惱萬分,相反一個人無所事事,往往非常痛苦。

 

佛法說不要執著,不是說努力工作有所追求,包括世俗意義的成功本身有什麼不對,而是說我們所追求的這些東西,如果情況發生變化,尤其是不好的變化的時候,我們不要執著於之前的狀態,而是要接受現實並欣然面對,如果執著於之前的狀態,無法接受變化,這纔是執著,這纔是煩惱的根源,佛陀說人要有“出離心”,不是指出離這種追求,而是出離這樣的一種執著。再重複一次,努力工作追求成功和佛法說的執著沒什麼關係,不能接受改變那才叫執著,纔是煩惱的根源。

 

我的朋友有這種困惑,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他們沒有弄明白入世修行的方法和出世修行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出家人爲了避免“執著”而產生煩惱,他們選擇了一種普通人覺得極端的一種方法,就是捨棄大部分的塵世中的慾望,沒有追求也就沒有失去,沒有失去也就不存在因失去而執著,但是這種方法也會帶來新的煩惱。

 

普通人在紅塵慾望中修行同樣可以有非凡成就,佛經裏境界極高的維摩詰居士就是在家修行,六祖惠能就非常鼓勵大家在世間修行,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由於修行環境的極大差異,普通人的修行法門當然和出家人截然不同,但無分高下,工作生活就是他們最好的修煉道場。

 

禪的理論學習並不困難,但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在日常實踐中證悟,如何證悟,後面幾章我會介紹在實踐中證悟的三種方法。現在出了很多佛學書,內容也在積極入世,但有真知灼見,能真正啓迪智慧並用於指導實踐的非常少,絕大多數是用出家人超脫凡塵的心態指導壓力巨大的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打個比方,就像一個生活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用他的生活經驗,來指導一個生活在赤道的非洲人如何幹得更好,怎麼能令人信服呢?

 

在世間修行,願力同樣可以很高遠,同樣可以慈悲爲懷,造福社會,普度衆生,也就是行“菩薩道”。稻盛和夫用他一生的所作所爲給我們作出了表率,他創辦的京瓷的經營理念是:“在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都獲得幸福的同時,爲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貢獻。”他非常強調“把利他作爲經營的出發點。”在做許多經營決策時,他會反覆自問自己的動機,是否混雜了私心。

 

1982日本政府爲打破國營電訊公司的壟斷,允許私人資本參與電訊行業,他就打算創辦DDI電訊(日本第二大電訊公司KDDI的前身),但他並不着急馬上報名,他說:

 

“每晚就寢前,我必定審視自己的參加意圖,你加入電氣通信事業真是爲了國民嗎?是否混雜了爲公司或個人謀利益的私心?或者是爲了受到社會的關注而自我表現呢?動機是否純粹,沒有一絲污點?”“半年後,我終於確信自己毫無私心,於是,下決心成立了DDI公司。”

 

稻盛和夫這麼說,我相信是真的,DDI公司創立的時候,他是創始人,是可以持有很多股份的,但是他最終的選擇是連一股都不曾持有,因爲他不想摻雜任何私心。個人如何在工作中精進修行,而不是深山古廟裏修行,稻盛和夫給我們作了最好的示範。稻盛和夫和喬布斯一生對社會貢獻巨大,所造功德,何異於高僧,所以我們說,入世與出世,皆可修行,殊道而同歸,看似有別,其實不二。

 

有一個古老的問題一直非常困擾人,那就是我們在世間有所追求,是不是有個度的問題。在這個度以內就是合理的,超過了就是貪得無厭從而滋生無窮煩惱,其實我們應該超越“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如果一個人秉承“行菩薩道”的精神、合理合法去追求成功,那麼他越有成就,就越能幫助世人,對這個社會貢獻也越大,這是功德無量、天人共慶、皆大歡喜的事情。

 

自我設限是沒有意義的,有些人覺得小成即安,知足即安,這種選擇也沒什麼不對,但有人選擇畢生不懈努力,永無止境地探索,如喬布斯、稻盛和夫,他們的境界早已超越了對財富名利的追求,那更值得全社會的尊重。煩惱事關執著,而執著與所謂“度”並不直接相關。有煩惱了,我們需要反省的不是所謂“度”這個問題,而是我們對待變化的態度。

 

願力大的人,意志力自然強大,遇到困難不逃避,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喬布斯是個好例子,1985年他被自己親手找的職業經理人趕出了自己親手創辦的公司,這打擊太大了,他一度非常沮喪和失落,他後來回憶說:

 

“雖然我被驅逐了,但是我仍然鍾愛我所做的事情。所以我決定從頭再來。”

 

他很快就又創立了一個名叫NeXT的電腦公司,NeXT公司後來被蘋果公司收購,讓他有機會得以重返蘋果,從而再創巔峯。另外,願力大的人,心如強磁,會對他的追隨者有致命的吸引力。

 

喬布斯著名的“現實扭曲力場”的那個力,我覺得主要包括兩種力,其中一種是心力中的願力,他的願力太強大了,所呈現出來的火山爆發一般的激情、無堅不摧的信心、勢不可擋的勇氣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人,讓全世界最有能力、最有激情的一羣天才們對喬幫主趨之若鶩,齊心協力,幫助喬布斯一次又一次顛覆這個世界。我們看現實中,一個公司的創始人只有願力大,人才纔會紛紛投奔,如果願力太小,根本就留不住人。

 

你的追求是什麼?你的願力有多大?再換一個角度思考,就是你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困擾着很多人,他們會熱衷聽取父母朋友的意見,或者瞭解現在的高薪職業是什麼等等來尋求答案,喬布斯的忠告是:

 

“不要被其他人喧囂的觀點掩蓋你真正的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跟隨你直覺和心靈,因爲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知道你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你今天的生活,就是你此生想過的嗎?

 

喬布斯說:

 

“每個早晨,我都會對着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如果連續幾天的答案都是“不”的時候,我知道我要做些改變了。”

 

是誰告訴你“不”這個答案的呢?也是你的心。和你的心好好談一談,當你的心告訴你你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你的願力就會慢慢生起。願力就像一顆種子,會發芽,會長大。臺灣阿里山曾經有一棵樹,4000歲了,很高很大,被稱爲阿里山神木,是臺灣著名的景點,郭臺銘說過:

 

“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裏時就已決定了,絕不是4000年後才知道的。”

 

二、專注力

 

強大的心力的基礎是高度的專注力。佛學說心念如暴流,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在我們腦海中像放電影一樣閃過,我們工作中非常容易走神,開小差,有時候我們自己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有時候雖然意識到了,卻無力自拔。喬布斯是一位極度專注的人,決定做一件事情之後,總是全情投入,全力以赴,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他的一個副總裁喬納桑·艾維回憶說,喬布斯是他一生中所遇到的最爲專注的人。“這種專注並非來自你的內心的渴望,比如‘週一我需要更加專注’,而是在每一分鐘都保持專注。”

 

喬布斯高度的專注力,我相信和他終身堅持禪修是有直接關係的。禪修是非常好的鍛鍊專注力的方法,這一點我有切身的體會,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去年去緬甸參加了一次“內觀禪”的禪修,收穫比以往都要大。內觀禪是一種南傳的在東南亞和西方社會都有廣泛影響力的禪法,有坐禪和行禪兩種方式。我簡單介紹一下,行禪看起來很簡單,就是在我們禪修的屋子走一個來回,大概20米,一個正常人慢慢走大概需要三十秒至一分鐘,經過幾天訓練後,我把時間延長到了46分鐘,每秒鐘我都在走,沒有一秒鐘是懈怠的,怎麼做到的?方法是把走一步分爲十四個步驟例如“擡腳後跟”、“腳掌前移”、“腳掌觸地”等,先在心裏作一個標記然後一絲不苟地執行每個細小的步驟,整個過程精神高度集中,一點點開小差,就會走得不對或者走得太快。

 

坐禪法門是用心關注腹部微小的移動在,過程中,身體可能會有癢痛的情況,我們不必去撓它,而是把心念轉到不適之處,靜靜地觀察它,可能在幾秒種內,這種癢痛的感覺就消失了,然後我們再將心念移回腹部。有些時候,你開小差了,例如忽然想看股票了,你的心馬上就能覺察到,你在心裏馬上給這個細小的念頭打上一個標記:妄想,不必試圖馬上把心念收回來,而是靜靜地觀察這個妄想,可能在零點幾秒的時間裏,這個妄想就像一個肥皂泡一樣啪地消失了,然後你再將心念移回到腹部。剛開始妄想很多,但隨着我們不斷練習就大幅減少了。通過練習,當我們的心可以保持高度的專注,也就是禪修裏常說的“定”或“止”之後,我們就慢慢開始進入“觀”的階段,觀什麼呢?觀察身體運動的現象,體察身體細微的感受以及各種念頭的生滅,洞察一切現象無常無我的本質,從而開啓我們的智慧。

 

經過這種訓練後,我覺得自己的專注力和覺察力都得到了比較大的提升,並已開始運用到工作中,一般我會調一個鬧鐘,例如四十分鐘,規定這段時間內自己絕對不能開小差,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妄念從心裏飄過,例如想看下微信、翻翻報紙、琢磨一下哪裏喫飯等等,現在會很快察覺並重新專注,時間到了後休息一下然後繼續。喬布斯所修的禪法是曹洞宗的禪法,我看了他前女友的傳記了解了一下他禪修的法門,會有很多不一樣,但是都以提升專注力和覺察力爲主要目標,進而提升自己的智慧。

 

喬布斯幾十年的禪修,我相信會對他的專注力和覺察力提升有很大的幫助。他短暫的一生中顛覆這個世界的次數是五次,可見他思考的效率是何等的驚人,我相信只有極高的專注力,纔可能提升他思考的效率。打個比方,普通人的心的專注力就像打開手電筒的一束光,光很弱,也很散亂,照到幾米外已經很模糊了,而喬布斯的心就像一束筆直的激光,亮度非常強,能照射到很遠而不散亂,這麼強勁的一束光,能量當然無以倫比。

 

 

現在有一種觀點,把坐禪和禪學脫鉤,不關心禪的見地,也不知道什麼是空性,把坐禪純粹當作一種提升專注力的方法,這非常可惜,類似買櫝還珠。還有一種觀點,很傳統的,認爲只要專心打坐就能證悟到各種境界,這也不對,禪修也叫止觀,止而後能觀,打坐是一種好的讓心安頓下來並保持高度專注(也就是止)的方法,止是用來觀的,光有止沒有觀,就像一個長跑運動員,做了很多很漂亮的準備動作,又踢腿又一字馬,然後回家了,不跑步了,然後宣佈自己跑步水平很高,這可能嗎?一些人打坐打得很好,據說已經證悟到什麼境界了,但在現實生活中,碰到一點小事,就六神無主,心煩氣燥,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你能相信他的境界嗎?

 

六祖對禪定的理解,相比原始佛教有很大的突破,他激烈地反對以單純打坐來修證佛法,他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他認爲長時間打坐,住心觀靜,是一種病,(“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綜觀全書,他並不反對傳統的坐禪,但是他並不認爲這是主要的證悟方法,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界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他認爲應該在世間,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工作學習中修煉,六祖繼續闡述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大意是在一切善惡境界中,保持心境不亂,見到自心清靜本性,就是“真定”,我們要在這種真定中修行。

 

我的理解是,我們在工作生活中,一心一意,高度專注,是六祖說的這個“真定”的基礎,但是,這種專注,還沒達到六祖說的“真定”的境界,我們還要對“空性”(後面會有詳細介紹)有非常深入的認識,纔可能不思善不思惡(“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

 

我把禪修分爲兩個層次,初級的層次就是做每一件事情,保持高度專注,例如喫飯的時候專心喫飯,閱讀的時候,專心閱讀,拍拖的時候,專心拍拖,一心一意,就是禪修,更高級的層次就是,在保持高度專注的基礎上證悟空性,我在後面兩章會總結證悟空性的三種方式,我先舉例其中一種方式,在高度專注的基礎上思考事物的因緣,洞察本質,更進一步總結規律指導實踐,是更高層次的一種禪修。

 

 喬布斯所說的專注其實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聚焦“focus”,之前所說的是集中精神“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喬布斯在一次採訪說過“專注和簡單(focus andsimplicity)一直是我的祕訣之一。簡單可能比複雜更難做到:你必須努力釐清思路,從而使其變得簡單。但最終這是值得的,因爲一旦你做到了,便可以創造奇蹟。”

 

喬布斯所說的這種專注和簡單是直接相關的,如果太複雜,心即散亂,就很難保持專注,只有簡單,才能做到專注,只有專注,才能極致。所謂做減法,就是這個道理。喬布斯還把他領悟的“簡單”用心注入到他所設計的產品當中。喬布斯當年重返蘋果後,大刀闊斧地減少電腦的品種,只提供四種,橫向是專業用和家用,縱向是筆記本和臺式機,iPod只提供兩種型號,而iPhone更是極致到只有一種型號,而且iPhone的界面非常簡單,只有一個按鍵,但功能卻非常豐富,當年一推出來,就轟動世界。喬布斯說過:“專注的核心在於你要敢於否定,對那些好創意說不!”,一個產品里加入很多好創意,聽起來很好,但是可能會太複雜而影響簡單,影響了簡單的設計就不是最好的設計。

 

有一個很值得深思的故事,微信張小龍說的,他說:

 

“‘搖一搖’這個功能上線後,Pony發了一封郵件給我,說我們是不是應該仔細考慮一下,如果競爭對手來模仿,會不會在上面疊加一點東西,就說他創新了。我回復說,我們現在的這個功能已經做到極簡化了,競爭對手不可能超過我們了,因爲我們是做到了什麼都沒有,你要超過我們總要加東西吧,你一加,就超不過我們了。”

 

三、創新力

 

1. 空性的世界

 

所謂創新就是無中生有,包括思想、產品、藝術等,重大的創新我們稱爲顛覆。喬布斯至少五次顛覆了這個世界:一是通過蘋果電腦Apple-I,開啓了個人電腦時代;二是通過皮克斯動畫,顛覆了動畫產業;三是通過iPod,顛覆了音樂唱片產業;四是通過iPhone,顛覆了手機通訊產業;五是通過iPad,顛覆了平板PC產業。我們有理由相信,喬布斯找到了顛覆這個世界的密鑰,只要他想,他就能不經意地顛覆一下,我個人認爲,禪學中的“空性”,正是這把密鑰。

 

什麼叫空性?也就是緣起性空。很多年前我就很喜歡看佛學的書,學習了很多佛學概念,千頭萬緒,頭腦還是一塌糊塗,直至有一天,是08年的一個秋夜,有一天我看南懷謹的《如何修證佛法》,書裏寫道:

 

“今年正月間,一位老朋友蕭先生來看我,臨走時問了一句話:‘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最後擡頭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如果是別人問,倒沒有什麼重要;但蕭先生研究佛學多年,他提出了這個問題,卻是不比尋常。”南懷謹想了又想,“我當時回答我的老朋友蕭先生說:‘他悟的就是那個緣起性空。’蕭先生說:‘嗯,對了!’”推開門就走了。”

 

我看這段文字的時候,恍然大悟,那個晚上彎月如鉤,秋涼似水,我是一夜無眠,種種佛學知識和一些人生經歷如電光火石,在頭腦中像放電影一般掠過,“緣起性空”這幾個字,提綱挈領,把林林總總都串了起來,經過那個晚上,我感覺有所長進了。

 

什麼叫緣起性空呢?緣起是指世間一切事物是由一些條件(因緣)聚合在一起而生起的,這種生起,性質是“空”的,“空”是指這些條件都不是穩定的,一旦一些重要的條件發生改變,事物的性質就會跟着發生變化,因此,一切事物都不是可以獨立存在的,都不是常住不變而是在變化中不斷髮展的,所謂證悟空性,是指通過修行,不但在理論上明白這一點,更要在實踐中證明這一點。緣起性空聽起來有點抽象,搭積木是很好的比方,一個房子由若干形狀大小不一的立方塊堆砌而成,不同的方塊組合造就不同的房子,每一座房子的組成方塊可以挪來挪去,小的挪動沒問題,挪動大了,房子就面目全非,甚至有可能就倒了,世間萬事萬物莫不如是。《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謂相是一個事物的表相,所謂“非相”是指我們不要滿足於只瞭解它的表相,而是要穿透它的表相,弄清楚是由什麼條件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聚合在一起生成這個事物的,如果做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就明白事物的本質了,智慧覺性也就生起了(“即見如來”)。

 

更進一步,如果我們可以把一些條件聚合在一起,這種組合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看看是否可以成立,這是一個不斷試錯的成功機率很低的過程,如果真的可以成立,那麼所謂創新就橫空出世了。這個過程和搭積木房子基本是一樣的,你不停嘗試,用各種形狀的方塊試來試去,加加減減,直到有一款,很漂亮,自己滿意大家喜歡,創新就大功告成了。

 

 

以喬布斯發明iPod爲例說明,iPod之前早就有MP3播放器了,但一直流行不起來,喬布斯很早就打算開發一款這樣的產品,但一直覺得時機不成熟。直到2000年,他知道日本東芝發明了一種微型硬盤,體積只有一美元硬幣那麼大,但容量高達5G,喬布斯敏銳感覺機會終於來了,接着蘋果很快找到了一種電池,可以支持連續十小時播放音樂,另外蘋果的設計師發明了一非常有創意的拇指轉盤,單手就可以操作,即使多達1000首歌,但要找到任何一首歌輕而易舉,最後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歌曲在哪裏呢?喬布斯和五大唱片公司談,可以在iTunes商店上售賣單曲,價格最多隻能是0.99美元,唱片公司幾經猶豫最後還是同意了。總結一下,硬盤、電池、拇指轉盤和單曲銷售這幾大關鍵條件全部具備後,iPod銷售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顛覆了整個音樂唱片行業。

 

iPod成功後覆盤,邏輯很清晰,大家可能認爲本來就該如此,事實上,在當時研發的時候,有無數個選擇項,喬布斯的智慧就在於他能從無數個選項中用非常苛刻的標準選擇出最合適的,把它們組合在一起。有一次喬布斯在一個採訪中說,“設計一款產品,你得把五千個問題裝在腦子裏,必須仔細梳理,嘗試各種組合,才能獲得想要的結果。”

 

把支持事物成立的條件加加減減,顛來倒去,進行各種異思天開的組合,像搭積木一樣,是進行創新很好的一種思路,有一本頗有影響的探討創新的書叫《水平思考》,主要就是根據類似理念而設計了多種創新的思路,我結合現實案例介紹其中幾種。

 

先看一個把因果顛倒進行創新的思路,iPhone一代推出的時候,和電訊公司的合作採用區域指定甚至獨家合作的方式,同時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要求分享蘋果客戶的電訊資費,電訊公司大喫一驚,因爲傳統認爲是電訊公司幫助手機公司賣手機,蘋果有什麼資格要求分享客戶的電訊資費呢?但喬布斯卻認爲,是iPhone給這些電訊公司帶來了大量的新客戶,因果互換了,這麼離經叛道的合作方式,最後居然談成了。相似的案例是非常轟動的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這種選秀節目傳統是老師選擇學生,但是,好聲音的做法卻是學生選擇老師,也算是某種形式的因果互換,指導老師爲了吸引學生加入他的戰隊而想方設法,搶學生的場面火爆,形式非常新穎,結果一炮走紅,成了一款現象級的綜藝節目。

 

再看另一種思路,就是在設計的時候隨機增加一個條件,看看能不能成立,相當於搭積木的時候隨機增加一個立方塊。舉個真實的例子,有一次我做這種創新練習,設計一款新的杯子,我問一個朋友說,你現在看到了什麼,她到處看了下說她看到了溫度計,溫度計和杯子有什麼關係呢?我突然想到了,媽媽給小嬰兒喂水的時候總要反覆用熱水混一些冷水來調試,一會熱水加多了,一會冷水加少了,非常麻煩,爲什麼不可以生產一種帶有溫度刻度的杯子,直接標示水溫,以減輕媽媽的負擔?

 

再介紹一種思路,就是思考某件事情有哪些特性是最重要的,大家認爲是最理所當然的,然後考慮能否打破這種特性,相當於搭積木的時候把核心的一些立方塊抽掉看看會發生什麼情況。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杯子有什麼主要特性?能列出好幾條,其中一個是它有一個平的底座,這樣才能放在桌面上,這個特性是否可以打破?能不能生產一個沒有平的底座的杯子呢?真的就有人生產了這樣一種杯子,底是尖的,你不能直接放在桌子上,但可以放在一個有洞的托架上,爲什麼要生產這麼奇怪的杯子呢?有一些酒吧老闆喜歡,他們希望顧客多喝酒,不要老把杯子放在桌子上半天不喝一口。顧客拿着尖底的杯子,放下來不方便,不經意中就會一喝再喝,從而刺激了酒的銷售。

 

再舉一個案例,一個商場招商,商場提供服務,進場的商家交納佣金或者租金,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吧。eBay來中國發展的時候,採取的就是佣金模式,和美國一樣,商家根據成交額的一定比例,一般是5%左右,向eBay交納費用,馬雲也打算開這樣一家店,不過,他的想法令所有商家都大喫一驚,他說我一分錢都不收,服務做得比eBay還好,這不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嗎?各路商家蜂湧從eBay遷移到淘寶,生意非常火爆,很快就超越了eBay中國。不收佣金,淘寶怎麼賺錢呢?把海量的客戶和商家吸引來之後,淘寶賣“搜索排名”,例如你在淘寶搜索“杯子”,如果你想排名靠前,是要交納不菲的費用的,這個完全創新的商業模式被證明是利潤極爲豐厚的,2016年去年阿里巴巴收入1011億元,其中搜索廣告佔542億元,佔比54%。馬雲這個創意價值多少錢呢?最新是超過了4500億美元。

 

2. 將心注入

 

下面我換一個角度繼續探討創新的問題。大家看一下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是我在2016年2月在加拿大班夫一片低矮的樹叢裏拍到的,當時已近傍晚,大雪紛飛。照片背景很黑色很魔幻,這隻灰林鴞那一刻剛好把翅膀收起來在空中滑翔,雙目有神,姿態奇特,灰林鴞在《哈里波特》裏是魔法世界傳遞消息的信使,我當時按下快門後回看照片就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它就是那個信使,魔法世界有大事發生,它有一封非常重要的信要儘快送給哈里波特,雖然昏天暗地,漫天大雪,它非常努力,歷盡艱辛,日夜兼程,最終不辱使命。這個故事如何?我自己都被打動了,可能評委也被這個故事打動了,最終這張照片獲得了《美國國家地理》2016年全球攝影比賽中國區自然類的二等獎。

 

大家再看一眼這隻灰林鴞,然後閉上眼睛,然後用你的“心”去看一下這隻鳥是什麼,我覺得是魔法世界的信使,還有好多人說像是一條在漫天星光中飛翔的神魚,不同的人在心裏看到了不同的東西。這隻真實的灰林鴞其實不過是匆匆掠過樹梢,快門一按,它飛進了我的心,當它飛進了我的心後,就發生了一些變化,它已經從客觀時空分離出來,失去了時間的廣延性和空間的延展性,繼而成了我內心所編織的一個動人的故事的主角——“魔法信使”,它從一個客觀事物變成了我的純粹的精神現象,從那刻起,它就不再是一隻普通的鳥了,它承載了我對它的一些感情或者幻想,可以說,這隻鳥由於我“將心注入”,它重獲新生,有了全新的意義。

 

我希望大家意識到,“將心注入”是一件多麼神奇的事情。“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DeBeers這句廣告詞大家都聽過吧?鑽石不過是塊閃爍的石頭,但被注入“愛”後,它就成了愛情浪漫堅貞的象徵,身份百倍。咖啡豆不過是用火烤後有點香味的豆子,但是自從星巴克把“優雅浪漫人生”注入給它,它就伴隨着星巴克的擴張風靡了全世界。

 

喬布斯設計的MacBook筆記本有一個睡眠指示燈,它閃爍的頻率是多少,大家有留意嗎?是每分鐘12次,與一個成年人正常呼吸頻率是一致的,自從這個筆記本被喬布斯“將心注入”,可以和人一起呼吸,它就獲得了靈魂,而不再是一臺冷冰冰的機器了。iPhone 問世的時候,它的質地、線條、色澤,還有你撫摸着它的那種手感,有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神祕的魔力,全世界無數的人喜歡它以致爲它發狂,喜歡到什麼程度呢,據說有人願意賣腎換機,生命簡約優雅,自成其美,喬布斯將心注入,將他領悟的這種生命之美,通過一款iPhone傳達給世人,在那一瞬間,你感受到了,你被深深打動了,你是被什麼打動的,是喬布斯的一顆心!

 

看了喬布斯1987年接受採訪的一段視頻,深受感動,他說:

 

“嬉皮士運動啓發了我,有些東西是超越日常忙碌的生活的,生活不僅僅是工作、家庭、財產、職業,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某種衝動,許多人想找回生命的意義,有人去流浪,有人在印度神祕儀式裏尋找答案,嬉皮士運動大概就是這樣,他們想尋找生活的真相,生活不應該是父母過的那樣,正是因爲這種精神,有人寧願當詩人也不願意做銀行家,我想把這種精神注入產品裏(“I think  that same spirit canbe put into product.”),只要用戶使用產品,就能感受這種精神。麥金塔用戶真心喜歡我們的產品,在這之前你很少聽人說真正喜歡某種商業產品,但你可以從麥金塔感受某種奇妙的東西。”

 

禪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在修行人的眼裏,黃花並非無情物,他們在一朵美麗的黃花裏發現了神祕的般若法身,一臺手機亦然。世尊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於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我覺得喬布斯正是那個見拈花而破顏微笑的人,而且他通過一個手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把他的領悟傳達給全世界。

 

豈止喬布斯,那些大師們的作品之所以卓越不凡震撼人心,是由於你能從他們的作品中強烈地感受到他們對美、對人性、對生活強烈而獨特的感悟。普通工匠的作品其實也反應了他們的感悟,之所以平庸,是緣於他們還缺乏更深層次的思考。2010年喬布斯接受日本電視臺的採訪,談到創業,他說爲了賺錢而創業有很大的可能不會成功,很多成功的創業者創業的初衷並不是爲了賺錢,而是他們對這個世界有些不同的想法,但沒人聽,他們不得已,只好開家公司,通過他們的產品向世界表達。這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啓示,創新又何曾不是如此?你現在在做創新,是爲了什麼?是爲了賺更多的錢?那按喬布斯的邏輯,那很有可能是不會成功的,如果你對這個世界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強烈地想表達出來,那麼,你將這種新想法通過你的心注入到你的產品裏,這樣的一種創新,或許有成功的可能。

 

對喬布斯影響很大的一本書——鈴木俊隆的《禪者的初心》寫道:“做任何事,其實都是在展示我們內心的天性。這是我們存在的惟一目的。”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創新,或許更接近創新的本質了,喬布斯以顛覆世界爲已任的一生,其實都是在實踐鈴木俊隆禪師的這句話。關於禪的“將心注入”,我還會在最後一章的“心與世界的關係”裏作更深入的探討,並提升到“道由心創”的高度。

 

3. 心無所住

 

換一個角度繼續探討創新,還是回到這隻灰林鴞,它進入我的內心成爲我的一個精神現象後,就脫離了它原來的時空,而進入了一個新的精神時空,在這個新的時空裏,只要我敢想,它就敢變,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它可以頭長兩隻犀牛角,它可以穿越時空回到盛唐,它也可以變身爲一個年輕人回到古希臘與蘇格拉底相處一個下午探討哲學的問題。在心的時空裏,沒有限制,更沒有邏輯。禪宗有些話例如“石上裁花空中掛劍”、“無柴猛燒火”、“三冬花木秀,九夏雪霜飛”,叫人摸不着頭腦,還有一則故事,說一位喇嘛避雨,躲進小小的蝸牛殼裏,人沒有因此縮小,蝸牛也沒有因此變大,這可能嗎?有人解釋是特異功能,其實這不是好的解釋,禪宗不過是用這些故事,打破我們對常識還有科學的種種認知,打破宇宙時空的各種限制。一百多年前,有作家幻想着終有一天人可以長着一雙翅膀在天空翱翔、乘着飛船去月球旅行等等,當時聽起來是如此的荒誕不經,但今天都成爲了現實。

 

《金剛經》有一句著名的經文“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聽了這句經文而開悟,什麼叫“生其心”,就是我們的心生起一個念頭,例如思考一件事情,什麼叫“無所住”,就是我們不要被現實的各種條件所束縛。因爲所有這些條件、限制都是暫時的、脆弱的、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甚至消亡的,心所想久“住”也“住”不下來。我們說禪是超越邏輯的,爲什麼呢?因爲所謂邏輯,換一個角度看就是現成的思維路徑,這條路從哪裏來,往何處去,是有一定規則的,沿着這條路走一定能走到某一個地方,禪強調無所住,就是要大家走一些從來沒有人走過的路,既不知道從何而來,也不知道該往何去。無所住而生其心,意味着拋開一切成見,打破一切框框,所謂創新,正需如此。

 

1997年,蘋果公司製作了非常經典的一則廣告“Think different”。我覺得“無所住而生其心”,譯成英文“Think different”也還不錯。,廣告中的那些特立獨行、打破常規的偉人和喬布斯本人,正是踐行“無所住而生其心”從而改變世界的光輝典範。

 

我們再來看以下兩個案例。的士這種交通工具,是需要擁有專門的牌照纔可以上路的,普通人買的私家車是不可以載人營運的,全世界基本都這樣,直到2010年,一個美國小夥子推出了一款叫Uber的App,把衆多利用效率極低的私家車組織起來,供大家像叫的士一樣叫車,價格便宜很多,大家都很喜歡,但這種做法和絕大部分國家的的士管理法規是相牴觸的,一開始Uber到處被人投訴、示威甚至打官司,但是他們非常勇敢地抗爭,爭辯說原來的的士制度是不合理的,現在移動互聯網已經可以完美地解決車輛計費和監管的問題。在全世界民衆的支持下,最終的結果是,世界各地的政府先後爲Uber修改法例,從而合法化了。這個大膽的和全世界交通管理法規作對的創新,現在的估值超過600億美元。

 

再舉一個例子,上面說到灰林鴞自從進入我的內心後可以形象百變,,我想到了近年來有一位很紅的歌手叫初音未來,大家知道嗎?全球有幾千萬的粉絲,很漂亮,其實她只是一位數字化的虛擬美女,這本來沒什麼,但這位虛擬美女走了一條從來沒人走過的路,就是搞起了線下的演唱會,怎麼做到的?原來有技術公司用3D全息技術,在舞臺上再現了這位虛擬美女歌手,載歌載舞,美豔動人,非常轟動。最近雷軍簽約了初音未來作爲紅米手機的形象代言人。這位美女永遠年輕,永遠時尚,身材永遠勁爆,永遠沒有醜聞,永遠不知疲倦,想一想,還有比她更完美的女性嗎?這是多麼巨大的商機啊。未來隨着AR、VR、3D打印技術的不斷髮展,虛擬和現實就分不清了,會有更多更有價值的創新源源不斷地生起。

 

 

按馮友蘭的說法,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強烈的哲學情結但是缺乏宗教情結的民族,儒學是主流,民衆行爲主要受道德約束而不是宗教約束,天性崇尚自由,不喜歡儀式,不喜歡過多的約束,1949年後,君權、族權、神權、夫權全部被推倒重來,所受的約束就更少了,所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特別百無禁忌,特別敢想敢幹敢創新,創造了太多的經濟奇蹟。在移動互聯網年代,以阿里、騰訊爲代表的互聯網崛起,創造了非常多的全新的商業模式。事實證明,中華民族確實天生就非常適合創新,這是由它的文化基因決定的。創新力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的成敗,就這個意義上說,我對中國未來非常樂觀。

 

4. 小結

 

以上我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探討了空性與創新的關係。空性到底是什麼?爲了世人容易理解,六祖就像一位極高明的畫師,給空性畫了一幅畫,他說:

 

“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是不是很有畫面感?大意是說,我們心之自性,壯闊無邊,整個宇宙,現存的包括自然、人文、思想都顯現其中,未來的各種變化也孕育其中。空性在哪裏呢?它不是遠在天邊,而是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通過了解我們的心去認識它,所謂“明心見性”,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通過參禪證悟空性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我模仿一下,表述一下我的見地:

 

參禪之初,看一棟屋子,就是一棟屋子:禪有悟時,看一棟屋子,不是一棟屋子,而是想象中的一棟屋子(這棟房子被拆得只剩下骨架,只存在於想象之中);禪中徹悟,看一棟屋子,還是一棟屋子,想象中的那棟屋子隱身於現實中的那棟屋子之中。

 

 

參禪之初,你看到的是房子的表象,這種表象也是當下的真實,這種真實,是你用眼睛看到的;禪有悟時,你看到的是房子的本質——支持房子存在的條件(因緣),此處用房子的骨架來代表這些支持條件,這樣的一間被拆得剩下骨架的房子只存在於你的想象之中。骨架不是恆定不變的,若有變動,房子就會變型甚至倒塌,因此這棟房子的存在是不確定的脆弱的,是隨時可能變化的,用幻象來形容也很貼切,這個幻象,是你用內心“看”到的;徹悟時分,你從幻象迴歸真實,但這個真實和參禪之初你所感受到的真實有了質的飛躍,這種真實是如夢如幻、脆弱不堪的,你眼睛看到的真實和你內心“看”到的幻象,已經虛實合一,水乳交融了,也就是說,你既看到了屋子的表象,又看到了它的本質,既看到了真實,也感知了幻象,禪修者同時生活在真實和幻象之中,既能真切感知當下的存在,也能預知未來可能的變化。這個境界,就是《心經》裏的“空色不二”的境界。

 

修到“徹悟”,不僅僅可以預知未來的變化,更進一步,他還可能創造未來,還是以這棟房子爲例,世人看起來神聖不可侵犯的一些結構,堅不可摧的一些樑柱,在他看來,都是脆弱不堪的,他內心強大到可以輕鬆地扭曲、移動、添加、重置這些梁樑柱柱,以無所住心重新設計,從而建造一棟新的房子,所謂創新,即是如此,這個例子也很好地說明了佛法說的“心生萬法”的內涵,“心生萬法”很容易被人誤解,它不是指心有什麼神通,能夠隨心所欲地變出什麼東西,而是指心能夠洞察世間萬事萬物之所以存在的那些因緣(條件),只要我們能夠努力達至因緣俱足,那麼我們就可以生起這些事物,後面我還會繼續深入探討“心生萬法”的內涵。

 

上一章說了喬布斯著名的“現實扭曲力場”主要包括兩種力,一種是願力,還有一種我認爲就是創新力,他的創新力似乎達到了接近隨心所欲的程度,能夠不斷地創造顛覆性的新產品,一次又一次地“扭曲”現實。他的心力如此強大,以至他周圍的人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堅信只要和他在一起,一切皆有可能,世界定能改變。我們的內心確實是可以非常強大的,以至可以“心生萬法”,從這個角度一想,那麼所謂“命運”就不值得完全相信,因爲只要我們努力把各種條件精心準備好,人生就具備了無限可能,如果真的有命運這回事,先天好的命運可以更好,先天壞的命運就有可能扭轉。

 

空性智慧指導我們創新,如果反過來思考,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新的非常重要的結論:進行創新就是在證悟空性!如六祖所示,我們要在“世間”的實踐中證悟空性,否則,“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但是在實踐中怎麼證悟空性呢?我嘗試總結一下,在空性智慧的指引下提升創新力,進行各種創新的嘗試,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證悟空性”的方式,一個人對空性證悟越深,他創新就越有可能成功,創新的顛覆程度和空性證悟的境界密切相關。我認爲,在實踐中證悟空性主要有三種方式,這是第二種。

 

第一種是什麼?在專注力這一章裏,我提到緬甸的“內觀禪”,通過禪坐,“當我們的心可以保持高度的專注,也就是禪修裏常說的“定”或“止”之後,我們就慢慢開始進入“觀”的階段,觀什麼呢?“觀察身體運動的現象,體察身體細微的感受以及各種念頭的生滅,洞察一切現象無常無我的本質,從而開啓我們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空性的智慧,這種方法,是一種非常傳統的證悟空性的方法,不過當時我還沒有介紹空性,因此我等到現在纔回過頭來總結,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通過觀察自然現象的變化,如花開花落、月圓月缺、湖中月影、空山足音等等而證悟,也就是說傳統的修行人,很多是通過觀察身體、自然現象的緣起緣滅而證悟空性,我把這種方式列爲三種在實踐中證悟空性方式的第一種。

 

本章末尾,我還想補充一個觀點。研究創新,包括研究空性還有一個全新的角度,就是“失控”這個角度。《失控》研究的主要不是個人而是組織的進化和創新,我去年寫了一篇文章《失控與投資》有詳細的介紹。KK認爲,我們這個世界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佈式的體系,每個事物都不是孤獨地存在,相互間存在各種複雜的連接,事物存在的本質在於它連接了什麼,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表達的就是這樣一個意思。事物A和事物B有連接,意味着事物A有可能對事物B產生一些或直接或間接,或強烈或微弱的影響,這種連接關係是不穩定、脆弱和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的,由此可見連接和禪說的“因”有契合之處,禪的“緣起性空”用“連接”來解釋也很不錯。

 

如何構造一個讓創新源源不斷地湧現的組織,KK認爲要打造一個生態型組織,馬化騰深受他的影響,撰文寫道:

 

“那些真正有活力的生態系統,外界看起來似乎是混亂和失控,其實是組織在自然生長進化,在尋找創新。”

 

“如果一個企業已經成爲生態型企業,創新就會從灰度空間源源不斷湧出。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創新不是源頭,而是產物。企業要做的,是創造生物型組織,拓展自己的灰度空間,讓現實和未來的土壤、生態充滿可能性、多樣性。”

 

也就是說,這樣的一個生態型的組織,各種連接非常複雜,各種“因”(條件)非常豐富,這些“因”互相補充互相滲透,果由因生,你都想象不出它能結出一些什麼奇奇怪怪的果來,所謂“失控”,就是指即使你是組織者,你也無法預測結果,這個果能長成什麼樣子你也不知道。

 

一個組織成長的可能性越多越大,我稱之爲組織的“空性”越大,這樣的組織之所以存在,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我們的內心對大自然失控性成長的規律有深刻的洞察而人爲創造的,同樣是心生萬法的結果。

 

四、洞察力

 

洞察力是指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可能是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喬布斯被公認爲極有洞察力的一個人。一個人的成就,與他的洞察力高度相關。有很多觀察的角度,我選兩個角度談談我的認識。

 

1. 直覺力

 

我把洞察力分爲直覺力和邏輯能力,直覺力是指追隨你的內心的指引,不經過邏輯推理而把握本質的能力。我這裏把直覺力的範圍作一些限制,指研究本質或者規律這個層面,普通的一些事情,例如決定日常生活的一些瑣事就不在我們的研究範圍裏了。邏輯能力我們都很熟悉,我們從小就接受嚴格的培養,而直覺力很神祕,來去無蹤,很難把握。喬布斯的直覺力是非常強大的,他自己說過,很多重大的決策,他都是憑直覺作出來的。喬布斯17歲的時候曾經去印度尋找聖人尋求精神解脫,若干年後他回顧了那趟旅程對他的影響,其中特別談到了直覺:

 

“我回到美國之後感受到的文化衝擊,比我去印度時感受到的還要強烈。印度鄉間的人與我們不同,我們運用思維,而他們運用直覺,他們的直覺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要發達得多。直覺是非常強大的,在我看來比思維更加強大。直覺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影響。”

 

1983年喬布斯在一個採訪中說:“我跟着我的直覺和好奇心走,遇到的很多東西,此後被證明是無價之寶。”《喬布斯傳》作者在書中寫道:“禪修磨練了他對直覺的欣賞能力,教他如何過濾掉任何分散精力或不必要的事情。”喬布斯從小接受良好的西方教育,鍛鍊了他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十七歲起接受東方禪學的訓練,鍛鍊了他非凡的直覺力,兩種能力珠聯璧合,成就了喬布斯傳奇般的洞察力。禪和洞察力尤其是直覺力的關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

 

禪認爲思考問題的時候,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要深入探討它的因緣,瞭解支持事物成立的條件以及爲什麼會以這樣的一種狀態生起,而且是以動態的、變化的角度去思考。這種思維的方式,對於洞察事物的本質是至關重要的。我研究過某些宗教,它們往往強調信衆要非常”Trust(信賴)” 神,根據神訂下的一些原則和契約執行就夠了,不能說誰比誰高明,但禪是特別強調人的獨立的深層次的思考。

 

中國禪宗與別的宗派的區別就是特別重視直覺力,六祖說:“一剎那間妄念俱滅”,他說他自己的經歷“我於忍和尚處(指在五祖那裏),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說的就是憑着直覺,一剎那頓悟佛法,禪宗的禪法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強調的就要擺脫文字、語言等的限制,以心傳心,憑直覺直接證悟,可以說,在禪看來,直覺的智慧不開啓,是不可能證悟成佛的。每一位禪宗信徒的修行,從某一個角度看,是在鍛鍊他們的直覺力,直覺力強大了,纔有可能頓悟,對禪的領悟越深,直覺力也就越高,高到一定程度,他就能突破各種束縛,見性成佛。

 

思考一件事情的本質,首先要具備相關的知識,我們通過持續學習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知識架構,我們的直覺力和邏輯力與我們的知識架構密切相關。我們先來考察一下知識架構,知識架構和下面這張中國鐵路幹線分佈圖很像,都是網狀結構,其中圖中紅色的五條縱向幹線和黑色的三條橫向幹線是主幹線(稱爲“五縱三橫”),我用來代表我們最擅長的幾個領域的知識,另外,圖中還有密密麻麻的大量中小支幹線,緊密連接着主幹線,我用來代表其他的各種知識,知識與知識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形成我們完整的知識架構。查理芒格主張,我們要學習很多不同學科的知識,掌握精髓,融會貫通,他說:

 

“你必須知道主要學科中的主要理論並有規律地用到這些理論——是所有理論而不是其中一些理論。多數人只在一個模型中接受教育,比如經濟學——並試圖使用一種方法來解決問題。”  

 

芒格把這個理論稱爲知識“格柵理論”,其內涵和這張鐵路幹線圖基本是一樣的。

 

 

從這張幹線圖上的一個站點到另一個站點,即使隔得很遠,只要多轉車幾次,總能達到,這種運輸能力和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很相似,因爲都有成熟的清晰的路徑可供利用,鐵路網越龐大越複雜,一般代表運輸能力越強,同樣地,我們的知識架構越龐大越複雜,一般也代表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越強大。在這張圖上,如果要增加一個新站點,該怎麼做呢?

 

我們先找到離這個新站點很近的一個老站點,然後鋪設一段較短的鐵軌就可以把新老站點連上了,鐵路網越龐大越複雜,意味這個老站點越好找,成功的機率就越高。這個過程我覺得和直覺思維很相似,對一個新事物進行直覺判斷,需要有一個思考的原點,這個原點在你的知識架構之內,和新事物相關度比較高或者說“離得比較近”,然後在兩點間尋找一個“一步跨越”的機會,所謂直覺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原來的知識架構越複雜越龐大,這個思考的原點就越容易找到,“一步跨越”的成功機率就越大。

 

舉兩個例子,喬布斯當年親自設計了擁有革命性的圖形界面的麥金塔電腦的漂亮字體,其靈感源於十年前他退學後在裏德學院旁聽時學習的書法字體。巴菲特所在城市有一家當地最大、口碑最好的傢俱店,由B夫人以500元白手起家發展壯大,當她決定向巴菲特出售股份的時候,巴菲特沒有查公司賬本,沒有做盡職調查,一口就答應了,這是一個很好的用直覺做決定的例子,爲什麼做這個決策?巴菲特在年報解釋說:

 

“我對這個家族與其事業已欣賞了數十年。”

 

“當我們在評斷一家公司的企業價值時,我常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 “假設我有足夠的資金與人才時,我願不願意和這家公司競爭”,我寧願和大灰熊摔角也不願和B太太家族競爭,他們採購非常有一套,經營費用低到其競爭對手想都想不到的程度,然後再將所省下的每一分錢回饋給客人,這是一家理想中的企業,建立在爲客戶創造價值並轉化爲對所有者的經濟利益的基礎上。”

 

這樣的企業以及經營者是巴菲特研究公司幾十年來最喜歡的類型,因此當出現交易機會時,巴菲特即刻就能憑直覺決定了。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所謂直覺思維其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和長期知識的精心積累,從而擁有良好的知識架構有非常重大的關係。洞察本質需要直覺力和邏輯能力一起配合來完成,邏輯能力通過分析事情的各項屬性,不斷接近本質,有點類似禪說的“漸修”,按禪的理論,漸修是無法直接證得的,最後“一步跨越”的那一步,看似一小步,但卻是巨大飛躍的一步,只有通過激發直覺力,打破邏輯所營造的各種條條框框,瞬間的全部的獲得,我們才能把握本質,這個意義上,直覺力類似禪的頓悟。

 

再換一個角度看直覺,直覺力強大的人,有一個共同特質就是敏感度很高,所關心的領域的一點細微的變動,他都不會放過,如果出現了重大的變動,尤其是在轉折關頭,他往往能比別人更早地洞察先機,這是非常重大的能力。禪常把我們的心比做一面光明澄徹的鏡子,非常靈敏,可以反映世間萬物的本來面目,但是由於世人無明,這面鏡子蒙上了厚厚的塵垢以至黯淡無光,反應就會變得遲鈍,禪修是很好的法門,能幫助我們去除污垢讓鏡子重煥光明。喬布斯說他的坐禪體驗:

 

“如果你坐下來靜靜觀察,你會發現自己的心靈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靜下來,那情況只會更糟,但是時間久了之後總會平靜下來,心裏就會有空間讓你聆聽更加微妙的東西——這時你的直覺就開始發展,你看事情會更加透徹,也更能感受現實的環境。你的心靈逐漸平靜下來,你的視界會極大地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東西。這是一種修行,你必須不斷練習。”

 

喬布斯的禪修心得非常珍貴,我們一天繁亂工作然後下班回到家,內心塞滿了各種觀念、執念、成見,還有各種各樣的喧囂的情緒,如憤怒、妒忌、失望等等,這些東西就像鏡子裏的那些厚厚的污垢,坐禪的時候,你內心專注而寧靜,那些污垢就像冬日裏被陽光照射的雪人,一點點就融化了,我們的心會逐漸回覆明亮和清澈,打個比方,坐禪相當於電腦“Reset”了一次,恍若重生,回到這樣狀態的一顆心,會發生一些非常細微的變化,你的內心會變得更加敏銳,正如喬布斯所說的:“你看事情會更加透徹,也更能感受現實的環境。”你的直覺也會靜靜生起,正如喬布斯所說的:“你的視界會極大地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東西。”坐禪確實是一種神祕的妙不可言的體驗,不親自嘗試,你永遠不可能明白。

 

2. 不二

 

“不二”的意思是指平等而無差別,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被推崇爲至高法門,它超越一切差別而直指本質,是洞察力的最高境界,因此我放在本章來討論,傳統解說高深莫測,我嘗試用簡明易懂的方式向大家介紹。

 

(1)超越對立

 

“不二”通俗來說,是指一些比較重大的看起來非常對立的觀念,在更高的維度看其實是一致的。例如生死,非常對立,但是在更高的維度看,由於有死,我們纔會珍惜生命,纔會思考生的意義,沒有死,生就味同嚼蠟,同時,舊事物的死去,給新事物的誕生創造機會,死是生的契機,生是死的延續。喬布斯早已參透了“生死不二”,他說:

 

“人必有一死,你我都無法逃脫。這也本該如此,因爲‘死亡’很可能就是‘生命’中最傑出的發明。它是生命的輪迴,它爲新生事物清理道路。”

 

我們認識生死不二,並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感悟,而是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的,喬布斯正是運用這個“生死不二法門”來指導他洞察生命的意義,他說:

 

“每個早晨,我都會對着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如果連續幾天的答案都是‘不’的時候,我知道我要做些改變了。”

 

“謹記我隨時死去,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有幫助的工具,它幫我作出了生命中重要的抉擇。因爲幾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榮譽、所有的驕傲、來自難堪和失敗所有的恐懼,這些在死亡面前統統消亡,剩下的愛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喬布斯告訴大家,你的夢想是什麼,你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只有在直面生死的時候,你纔可能知道。

 

這個世界從表象或者概念看存在太多的分別,例如美醜、愚智、空色、強弱等等,其實質都是聚合在一起的一些因緣(條件)在不同環境下所呈現出來的不同的形態,這些差別有很多種不同的情況,可以分爲純概念(《壇經》稱爲法相語言)和現實性兩種,純概念主要是指與空性的理解直接相關的一些概念,如空色、有無、真實與幻象等,很抽象但很重要,我在前面幾章對空色的不二、真實與幻象的不二作了分析,都是從空性的概念着手層層遞進,用這種思路去分析其他的這些分別也很適合,本章主要探討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就是現實性的一些分別,主要可以分爲三類,第一類屬於個人主觀感受,例如美醜、喜嗔、愚智等,舉個例子,一般中國人可能認爲范冰冰比鳳姐漂亮,但是看過一個採訪,有些美國黑人就認爲鳳姐比范冰冰漂亮多了,可見美醜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第二類屬於相對而非絕對的範疇,例如長短、大小、明暗等,以長短爲例,長與短是相對的,並沒有絕對的標準,沒有最短,只有更短,沒有最長,只有更長。

 

第一類和第二類理解起來都不太複雜,我就不展開論述了。第三種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的,例如強弱、生死、常與無常、煩惱與菩提等,我們日常工作中經常遇上,既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煩惱,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機會,我重點分析一下。

 

先分析強弱,強與弱天然對立,但在更高的維度上看,強弱實質上只是對立雙方力量不斷消長的某個時點的現狀,暫時佔優的一方叫強,暫時處於劣勢的一方叫弱,強弱也分全部和局部,弱的一方不是全部各個部分都弱,某些局部它可能比對手強。強弱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中國人說盛極必衰、否極泰來,說的是強弱到了某一個極限,量變引發質變,弱者變強,強者變弱,這就是強弱不二的主要內涵。

 

知道這個道理有什麼用呢?它是可以指導我們的工作的,例如,它可以指導我們根據實力消長情況,靈活制定對策,舉個例子,在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在他的經典著作《論持久戰》寫道,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目前日本是強的一方,但它是一個小國,失道寡助,經不起長期的戰爭,中國是弱的一方,得道多助,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文章把這場持久戰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在不同戰爭階段我們將採取不同的對策,例如他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敵方力量雖然受到重挫,採取守勢,但仍然很強,我方的力量在快速增長中,轉入進攻,但仍然很弱,“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而到了第三階段,敵方力量大幅下滑,我方力量大幅增長,但總體上敵方力量仍然比我們強,我們仍然不可以頭腦發熱與敵方發起決戰,“這個階段我所採取的主要的戰爭形式仍將是運動戰,但是陣地戰將提到重要地位。”抗戰結束後回顧這些光輝論斷,不得不爲主席的遠見卓識由衷佩服。

 

再舉個例子,強弱不二還可以指導我們如何以弱勝強,還是以毛主席指揮戰爭爲例,當年主席在江西井岡山建立根據地,應對國民黨軍隊的掃蕩,成功進行了四次反圍剿。主席非常清楚敵人力量百倍強於我們,正面對抗必敗無疑,主席的策略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讓敵人疲於奔命,而且會主動引誘敵人的一些小分隊進入大山裏的一些適合伏擊的地方,集中十倍於敵人的兵力,也就是說在某個局部處於絕對強勢的地位,對陷入重圍的敵人予以致命打擊,取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小型勝利,並積小勝爲大勝。強弱不二強調我們制定策略時要持續評估雙方力量對比及消長情況,不但在戰爭中,而且在一切競爭中都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我們再討論常與無常,佛學認爲,世間萬事萬物不是恆常不變的,是無常的,那麼無常中,是否會有“常”的存在呢?答案是一定的,這個“常”,我們一般稱爲規律,不過,所有規律都是有嚴格的條件限制的,條件發生改變,這個規律也要調整,甚至不再適用,這個“常”從發現,到發展到消亡,最好地印證了世界的本質是“無常”的,這就是“常與無常不二”,舉個例子,牛頓發現了力學的三大定律,極大推動了人類科技的發展,但是後來發現一些天體運動的現象無法用三大定律來解釋,愛因斯坦研究後指出,三大定律是受五大條件假設限制的:①空間是絕對的;②時間是連續的、均勻流逝的、無窮無盡的;③時間和空間無關;④時間和運動狀態無關;⑤物體的質量和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突破了第一和第二條假設,提出的狹義相對論突破了第三、四、五條假設。

 

學禪明白世事無常還遠遠不夠,焦慮仍然如影隨形,我們還要努力在無常的世界裏找到規律,才能對未來真正生起信心,才能真正免於焦慮。過分強調世事的無常,而不重視如何建立方法論在無常中發現階段性的規律指導我們的工作生活,就會導致“不可知論”、“努力無用論”,很多人把無常當作自己悲觀厭世、懶惰無能和不思進取的藉口。有人炒股票虧了錢很痛苦,去寺院求見大師指點,大師很慈祥地對他說,要放下!當時聽了好像醍醐灌頂,但回家後發現大師說了和沒說一樣,他炒股票還是繼續虧錢,他還是很痛苦,所以光要他放下沒有什麼用,他也不可能真正地放下,幫助他增長智慧讓他未來投資賺錢才更重要,如果我是這位大師,我還會送他一本巴菲特的傳記《滾雪球》,股市是非常動盪的,暴漲暴跌乃爲常態,是世事無常最極端的領域之一,但巴菲特在這種無常中發現了規律,簡單來說就是“護城河”加上“安全邊際”,他以這個看似簡單的法門笑傲江湖幾十年,如果這位朋友真讀懂了這本來書,那麼他就掌握了價值投資的規律,以後炒股票賺錢就容易多了,這才真正幫助了他。

 

如何在無常中發現常呢?我們必須“心有所住”,支持事物成立的因緣(條件)有很多,我們從中選擇一些最重要的因緣(條件)進行研究,即把心“住”在這些條件裏,然後構建體系並用實踐來驗證。

 

如何才能找到這些最重要的條件呢?我覺得可以分爲兩步:第一步,就是《金剛經》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般人的頭腦受很多成見、規則、習俗、別人看法、權威意見等等的約束,只會把心“住”於有限的一些條件中,極大約束了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當我們打破頭腦裏的各種框框,敢於選擇各種條件,哪怕聽起來非常匪夷所思的條件,來展開我們的思考,也就是說想怎麼“住”就怎麼“住”,我們的創造力纔會無比強大。第二步,在無限多的各種條件中根據某些方法論選擇我們認爲最重要的條件。

 

以上兩個步驟我還是用搭積木房子來舉例說明,眼前有無數個積木方塊,之前我們受到很多條條框框的影響,只會選用其中的特定的幾個方塊來搭房子,“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讓我們明白其實我們可以選擇各種各樣的方塊,有無數種可能的組合,光知道這個大道理還不夠,實踐中我們還是需要具體選擇某些方塊,怎麼選?方法論是什麼?對這個問題佛陀並沒有說,爲什麼沒有說呢?因爲佛陀教導我們要打破各種框框,打破框框後我們就獲得了無限的可能性,如果佛陀說某一種方法最好,那麼無限的可能性又變成了一種,那麼我們又將再一次陷入了某一種框框裏,佛陀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其實方法論有很多很多以至無數種,適合不同的人,其中我覺得“辯證法”是非常強大的一種,而且能和空性很好地對接,它的基本思路是:它和佛法一樣也研究事物存在的條件(因緣),但是它把條件分爲兩類,一類是促進它發展的,一類是阻礙它發展的,我們要判斷哪些條件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我們的心要“住”於何處呢?我們心除了要“住”於主要條件,因爲它決定了事物的性質,同時還要“住”於主次雙方力量的消長從而靈活制定對策。上面介紹了毛主席的《論持久戰》,通過分析抗日戰爭的時局,展現了辯證法見地最精華的部分,不僅政治和戰爭,辯證法也能指導經濟建設,大家可以看下改革開放以來*的系列文章,充滿了辯證法的光輝,近40年來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就充分證明了辯證法強大的適應性和非凡的智慧。空性的智慧揭示世事無常,一切皆有可能,要“無所住而生其心”,辯證法的智慧指導我們具體如何選擇條件把心“住”下,以尋找“常”即規律,兩種智慧結合在一起,我相信會生起更大的智慧。

 

研究不二,我們還可以換一種思考的方式:非常對立的兩種觀念當然會激烈衝突,如果能夠在某種條件下和諧共融,就會有非凡效應。舉幾個例子,一般人對投資的認識是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有沒有可能做到低風險同時高收益呢?而且是長期,聽起來不可能,但巴菲特認爲低風險和高收益其實是不二的,唯有不二,財富的積累纔可持續,如果財富的持續獲得要靠高風險,那麼就有可能隨時失去,他的方法是:研究具有強大護城河優勢公司,耐心等待時機,在遠被市場低估的情況下(例如市場長期低迷或者投資者由於一些短期的公司利空而極度恐慌賣出等等)買入,就能實現低風險和高收益同時兼得;一個手機能否操作極爲簡單,但功能極爲強大呢?聽起來也不可能,喬布斯做到了,iPhone簡單到只有一個操作按鈕,但功能包羅萬有,怎麼做到的?原來他在手機裏地建立了一個App store,鼓勵所有人爲蘋果手機開發各種應用提供各種功能。

 

對於“不二”這樣的一種認識給我們投資選股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多年前如果我對“不二”有這種認知,蘋果剛出iPhone的時候,我就可能買入它的股票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用微信,微信界面非常簡潔,它在幾個月前推出了小程序,無須下載,非常方便,小程序是微信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進化,如果可以成功的話,那麼微信的功能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前途無量,那麼儘管歷史上騰訊已經漲了很多,但是仍然可能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

 

按這個思路我們暢想一下,如果能讓一個人不需要那麼努力學習,就能聰明絕頂無所不知,或者能讓一個胖子,不需要那麼辛苦鍛鍊或者節食,就能輕鬆恢復苗條,那麼這種機會就是下一個創造超級財富的機會,這可能嗎?有人可能想到了人工智能芯片植入人體,或者從基因層面研發減肥技術。

 

(2)因應分別

 

這個世界處處充滿了各種不平等,貧富懸殊,智力差距、身份尊卑有別等等,我們冷眼旁觀這個世界,在更高的維度觀察各種不平等其實並無分別,也就是“不二”,回到現實這個維度,種種不平等是消失了呢,還是仍然存在?當然是仍然存在的。我們在更高維度證得不二,與我們在現實這個維度觀察“二”(此處指分別)是一種什麼關係?我們在更高維度證得“不二”,就能對現實這個維度中存在的種種“二”看得更加的清晰,理解得更加深刻,爲什麼呢?因爲所謂證得不二,是指你知道世間當下的種種分別,是在什麼具體條件下(因緣)形成的,每一種分別又會在什麼具體條件(因緣)發生改變後,隨着發生改變甚至出現逆轉,也就是說這種分別其實是無常的。

 

我們只有把“二”看得了了分明,我們才能根據這種“二”非常理性地制定因應之策,例如,佛陀早就證得了世人佛性不二,但是不同的人的根性分別非常大,非常“二”,“二”到什麼程度呢?可以分爲八萬四千種,因此他準備了八萬四千種法門,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種法門,對症入藥,度化不同根性的衆生。再舉個案例,在更高維度證得“強弱不二”,會讓我們對當下這個維度強弱情況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只有非常冷靜地評估雙方力量的對比情況,才能根據這種不二的智慧提出相應的策略去解決問題。

 

佛法說“無分別心”,可能是最被誤解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執著於分別,而不是否定這種分別。有些人錯誤地理解了這句話,認爲這個世界是一個沒有分別的世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與人爲善包括豺狼,對敵人和親人一視同仁,後果可想而知,但有人爭辯說,假如我們看到王子和乞丐,難道我們就應該厚此薄彼嗎?這種觀點似是而非,雖然王子和乞丐身份不同,但我們給他們同樣禮遇,源於我們對人性的尊重,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不是說知道他們身份不同就一定要分別對待。有人說,只要心中存在分別,就會比較,就會選擇,就會產生煩惱,其實你之所以會產生煩惱,不是由於有這種分別,而是你對這種分別非常執著,如果你不執著,你就不會因此煩惱。

 

舉個例子,黃曉明比我帥,我認識到了,但是我都不在乎,我煩惱什麼?某個人投資做得比你好比你有錢,例如巴菲特,你不在意這種差距,你有什麼煩惱?但是如果你在意,那麼就有煩惱,怎麼辦呢?通過種種法門,例如打坐冥想否定這種分別有用嗎?沒有用,有些宗派並不是主張上升到更高的維度去證得不二,而是在當下這個維度否定差別的存在,簡單粗暴,但是副作用非常嚴重,甚至會影響我們對常識的判斷、自欺欺人而陷入愚昧,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教義呢?有些初衷可能是爲了能獲得平和的心境,有些是爲了培養慈悲,但也有些可能是想讓信衆盲目地滿足於現在的生活,哪怕是並不如意的生活。

 

回到剛纔那個投資差距的問題,我們只有努力學習,深刻洞察投資的本質並在實踐中總結規律,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而且正是由於存在差距,我們纔會有動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智慧纔會因此而增長,六祖說“煩惱即菩提”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分別,如果你在意,也就是你執著這個分別,雖然會帶來煩惱,但很多時候說明你有奮鬥的目標,不是壞事,而是好事,不經歷這種煩惱,你就不會有進步,也就是說有煩惱不都是壞事,過分強調不要有分別,不想有任何煩惱,認爲這樣才心安理得,很多時候只是一些不思進取的人給自己找的一個藉口。

 

人性對分別是非常敏感的,現實中我們有時候要減少分別,例如,貧富懸殊過大會引發社會動盪,所以政府要運用累進所得稅制、遺產稅等方法減小財富差距,有時候我們又要加大分別,主要運用在管理方面,如果措施得當,就可能有很好的效果。

 

我舉三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傑克韋爾奇任職CEO的時候制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年終評估制度---強制性的2-7-1法則,業績在前20%的直接加薪、晉升,業績在後10%的,沒有任何藉口,直接被辭退,在中間的70%不變。他是人爲地對員工進行區分,並根據結果制定嚴厲的獎懲制度,看起來殘酷,但對提升企業競爭力作用非凡。我想起自己的一個教訓,很多年前,我在一個公司做一個小領導,剛學佛理解膚淺,不管別人工作態度如何,對部門所有人一視同仁,將心付出爲了別人好,但結果是一塌糊塗,部門效率和執行力都十分低下。二千三百年前,韓非子就指出,人性一方面好逸惡勞,另一方面又趨利避害,通過區分,重賞厚罰,能很大激發人的潛力並有效管理團隊,幾千年過去了,人性何曾稍變?

 

第二個例子,改革開放之初,*洞察到中國人吃了幾十年大鍋飯,創造財富、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並沒有調動起來,他提出了一個口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出臺了一些具體政策包括允許農村包產到戶、以廠長承包製爲核心的國企改革、鼓勵鄉企、私企創業發展等,這對千百年來崇尚“不患貧而患不均”的治國理念是非常重大的突破,中國人長期被壓抑的聰明才智和創業激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人爲地加大了一下國人的貧富差距,結果是創造了人類經濟上前所未有的奇蹟;

 

第三個例子,喬布斯更是“二”到極點,評價人不是“天才”就是“白癡”,評估產品不是“最好的(the  best)”就是“狗屎(totally shitty)”,沒有中間地帶。實際上,要拿到產品“最好的”是非常困難的,也許是97分才能拿到,97分以下的都是“狗屎”,他的下屬因此被逼到絕境,到了那個境地,退無可退,那麼只好把一切框框打破,進行各種大膽的創新,蘋果公司那些偉大的產品就是這樣來的。

 

這讓我想起禪宗的一些聽起來匪夷所思的故事,禪師會對學生拳打腳踢,當頭棒喝,學生受到極大的刺激,在絕境中衝破一切思維的侷限從而開悟,這種方法和喬布斯的方法是一致的,喬布斯的下屬儘管經常受他責罵,但是幾乎所有人都認爲,和他在一起工作,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事情,因爲如果沒有喬布斯,他們可能永遠都不能夠突破自己,去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因此我認爲,喬布斯在蘋果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名禪師,他運用的法門是非常粗暴的非黑即白二分法門,效果非常顯著,下屬們大徹大悟迅速成長,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喬布斯可能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禪師。

 

我舉的這三個例子,都是人爲製造分別並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當然,這種分別要適度,過度的分別會造成過大的刺激和壓力而適得其反。

 

綜合以上兩節,我們會對佛法的“不二”、“分別心”有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認識。我們不但要在更高維度上證得不二,還要在現實維度上明辯分別,二者兼有,纔是最高的智慧,《維摩詰經》中寶積讚歎佛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表達的是同樣意思。一些佛教流派過分強調不二,忽略甚至否定現實的分別,我覺得是有嚴重缺陷的。不二法門是如此的充滿智慧,它不僅僅是禪的至高法門,也是道家的至高法門,《老子》裏的一些重要思想,例如“無爲而無不爲”、“夫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谷。”“禍者福之所倚,福者禍之所伏。”等,所證悟的也是不二。不二聽起來虛無縹緲,好像沒什麼用,但正如馮友蘭所說的,宗教或者哲學是無用之用,以其無用是有大用。

 

3. 小結

 

以上從兩個角度分析了洞察力,直覺力和空性的感悟直接相關,不二是洞察力的最高境界。上一章我總結在實踐中證悟空性有三種主要的方式,介紹了兩種,第三種就是:在空性智慧的指引下我們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在研究一件事情時能夠洞穿表象,深入探討它的因緣,從而把握本質,更進一步是總結規律,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證悟空性”的方式,一個人對空性證悟越深,他對本質的認識、對規律的把握就會越深入,深入的程度和空性證悟的境界密切相關。以上介紹了三種證悟空性的方式,第一種是比較傳統的方式,比較出世,而另外兩種則比較入世,但是這三種方式無分高下,殊道而同歸,所證悟空性的境界並無分別。

 

探討至此,我們可以重溫一下我在“創新力”一章給證悟空性所下的定義:“一切事物都不是可以獨立存在的,都不是常住不變而是在變化中不斷髮展的,所謂證悟空性,是指通過修行,不但在理論上明白這一點,更要在實踐中證明這一點。”傳統佛學對如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證悟空性語焉不詳,令人無所適從,我做的這個研究,就是試圖作一個補充和完善,而且,特別有意義的是,我發現證悟空性的這三種方式和我們心力的提升有直接和緊密的聯繫。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傳統佛教書籍裏,很喜歡神化證悟空性,例如會引發什麼電閃雷鳴、天降祥瑞等等,其實這些所謂神蹟都不過是我們內心的幻象,如夢幻泡影,在我們心力虛弱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它,但當我們心力強大的時候,我們就能識破它並且放下它。

 

創新力和洞察力這兩種力和專注力是什麼關係?專注力是一個人心力的基礎,可以理解爲心的蓄能電池,創新或者洞察本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心提供持續的強大的能量才能獲得突破,一個人專注力不足,他的創新力或者洞察力要很強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光有專注力還不夠,還要對空性有深入的理解,我們的創新力和洞察力才能越練越強,反過來,當我們的洞察力和創新力越來越強的時候,我們心的專注力也會因這種高強度的思考而得到提升。

 

我之前提到過,坐禪與行禪是一種很好的鍛鍊心的專注力的方法,我們要持續堅持。禪與別的一些宗教或者哲學非常不同的地方是,它不僅僅是講些大道理讓我們遵守,它還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修行方法。大家爲了鍛鍊肌肉會去健身房,如果要鍛鍊自己的心讓它變得更強大,可以去禪修,不僅僅指平常的坐禪,更重要的是還包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持續練習。心力因禪修而增強的同時,我們的智慧也會顯著提升,這聽起來好像很神祕,確實,禪是一種不可言說的東西,既樸實又神祕,既理性又感性,既遠在天邊又近在人心。

 

一個入世修行的普通人,立志在工作實踐中證悟空性,他在高度專注的情況下,持續提升他的洞察力和創新力,會有一個顯著的結果,就是他對他的工作的本質、規律會有越來越深刻的理解,他就越來越有能力進行各種大膽的創新,就越來越有機會在人羣中脫穎而出甚至成爲大師級的人物我。

 

舉個日本的例子,六祖的禪宗自唐朝傳入日本,極爲深刻地影響了日本的文化,日本人把禪傳承發展到了新的高度,六祖提倡在世間修行,日本人做到了,他們把禪與自己的工作相融合,並提升到道的境界,例如茶有茶道,花有花道,劍有劍道,以至飲食、建築、相撲、園藝等等都各有其道。禪學修行六度(修行的六種方法)中的“精進”原意是指修行要非常刻苦用功,凡對衆生有利益工作,盡力去做,精進不怠,彼岸自達,在日本逐步演化爲“追求極致”,極致的程度印證着精進的程度。

 

日本茶聖千利休將心注入地把禪融入一杯茶中,所提出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把簡簡單單的喝茶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道的境界,他對茶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全方位的改革,利休的遺世名言“吾這寶劍,祖佛共殺。”充分體現了他證悟空性的境界,“祖佛共殺”緣自《臨濟錄》,連佛陀連達摩都可以殺,那還有什麼框框是不可以打破的呢?由於茶道本身就是融會了飲食、園藝、建築、花木、書畫、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禮儀等諸多文化藝術,因此,千利休的這場改革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茶的本身,擴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

 

日本人追求極致完美、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匠人精神”響譽世界,就是禪與工作結合後發展的產物,近代日本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和“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都是匠人精神的傳承者,日本禪學近半個世紀積極向世界傳播,傳到了美國甚至極大地影響到了一個叫喬布斯的人,我認爲如果沒有日本禪學的修煉,很可能就沒有今日的喬布斯。

 

今天我們中國人還在爲修行佛法的出世入世爭論不休的時候,日本的禪學早就解決了這個理論問題並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工作即禪修,平凡的工作被提升到道的境界,從此不再平凡,每一個真誠信奉這種工作之道的普通人內心充滿了崇高的信念,精益求精,追求極致,他們的人生從此不再普通轉而熠熠生輝。日本歷史上很多匠人家族傳承達數百年甚至一千年,每一代都對“道”心懷敬畏,精益求精,對境界的追求永無止境,這是這些家族絕藝得以傳承最重要的原因。今天中國提倡的匠人精神,其實真正的源頭在中國的六祖,我們家有珍寶卻暴殄天物,是時候重新挖掘提煉了。

 

第二部分 心力禪見地

 

以上闡述了我對心力之願力、專注力、創新力和洞察力的理解,並以喬布斯和稻盛和夫的事業作爲最主要的案例加以說明,我之所以對這兩位的人生這麼感興趣,是因爲他們都是著名的禪宗教徒,同時一生成就驚人。他們從禪悟到了什麼,空性的智慧是如何指導他們的人生的,有不少研究的文章,我個人則嘗試從“心力”這個角度進行探討,不能說喬布斯從禪所悟得的東西就是文章裏的見地,這只是我個人受喬布斯“心力扭曲力場”啓發所作的一些研究。喬布斯每天忙着改變世界,他對禪的興趣不在於理論總結,而是實修。另外我要指出,儘管喬布斯和稻盛和夫修行功夫已經很深了,但是他們並不是完人,都有很多的缺點,喬布斯缺點還衆所周知的十分突出,我們沒必要因爲他們成就很高就神化他們。

 

禪最核心的內容是智慧和慈悲(修行就是“悲智雙運”),本文都涉及了,雖然主要闡述的是空性的智慧,慈悲當然也非常重要,只是不是這次我演講的重點,也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個禪學的概論,這個概論以“心力”爲主要見地統領全篇。我一個朋友看完提綱後和我說,既然緣起是喬布斯的心力,爲什麼不把它叫做“心力禪”呢?我想想也有道理,於是花了很長時間總結了它的幾個重要見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指月之指

 

一般人把佛法和佛教混爲一談,佛法就是佛陀證悟的真理,精髓是緣起性空,就像一顆晶瑩璀璨的夜明珠,而佛教是宣揚佛法的宗教組織體系,爲了吸引信徒,會在佛法這顆夜明珠外面包裝一些儀式、迷信、神話等等,有些佛教團體本身有複雜的利益訴求,例如藏傳佛教,它要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政體,爲其合法性,它把一些統治信徒和有利施政的策略也包裝在佛法外面,另外歷史上佛法主要由出家人傳承,他們也會把他們相對消極出世的價值觀包裝其外。

 

其實爲宣傳佛法,外面加上適當包裝有其必要性,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最終想得到的不是精美的包裝,而是真理本身,但是很遺憾很多信徒已經混淆了兩者。佛教傳承了兩千多年後,其包裹在佛法外面的包裝已經臃腫不堪,甚至光陸怪離,不得不指出其中夾雜了太多的糟粕,某些教派的某些教義不但不能導人智慧,而是導人愚癡。現在很多人對佛法的印象是封建迷信、消極避世,其實他們接觸的往往是宣傳佛法的佛教組織,直接感知的只是佛法外面的那幾層包裝,對佛法的精髓——空性的智慧知之甚少。

 

今天我嘗試直接移開這幾層包裝,讓大家一睹這顆夜明珠的絕世風華。大家看到了麼?我想可能是看到了一些亮光,但是仍然朦朦朧朧,爲什麼呢?世人之無明,有如塵垢,厚厚地粘在這顆夜明珠上,讓它黯然失色。六祖說的明心見性,就是指要把粘在這顆夜明珠上的塵垢去掉,去掉的塵垢越多,那麼夜明珠透出來的光線就越明亮,光線增亮的過程,就是我們對空性的領悟提升的過程。

 

在研究喬布斯的這段時間,我意識到,隨着我們對空性的領悟越來越深入,我們的心力也會越來越強,相對於空性太抽象,不易把握確認,心力人人皆可感應,我舉幾個尋常例子:有人以前工作老是走神,總是不停地刷朋友圈,但現在可以很長一段時間不看手機而專心工作了,說明他的專注力提升了;有室內設計師進行裝修設計時,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個idea,最近一段時間感覺有如神助,設計靈感源源不斷,說明他的創新力提升了;有證券分析師研究某個行業,一開始感覺千頭萬緒,抓不住重點,現在開始明白這個行業最重要的護城河是什麼,說明他的洞察力有所提升;有朋友原來只想安安穩穩打份工,最近在思考創業,打算給這個世界make some  different ,說明他的願力在提升,等等,一個人內心變得越來越有力量的時候,整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都會發生變化,不僅你自己,你身邊的人包括親屬朋友同事都能感知。喬布斯的心力太強大了,他的員工朋友還有全世界的果粉都能強烈地感受得到。

 

做投資我比較喜歡買創始人還在直接管理的公司,公司其實是無中生有的,是創始人憑他強大的心力心生萬法創造出來的,如果他不管理了,後任者可以繼承公司的管理制度,但是要繼承他的心力,其實非常困難。去公司調研,我特別重視和創始人的交流,和創始人談一談他的價值觀和未來願景,感受他的願力和專注力,瞭解公司新產品的規劃,感受他的創新力,請教一下行業的問題,感受一下他的洞察力,此外還要和他的各個層級的員工談一談,感受下創始人的心力是否強大到強烈地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公司創始人只有心力超級強大,他纔可能很好地“心生萬法”,把企業經營得特別好。

 

一個公司HR所制定的人力資源標準,一般包括學歷、經驗、技能、積極性、執行力等,但這些只是表象,如果從一個員工的願力、專注力、創新力和洞察力這四個指標加以衡量和考察,我認爲才切中人的素質的本質。一個好的公司,應該制定系統性的方案通過各種形式如企業願景討論、專注力培訓、行業創新案例分享、傑出員工經驗交流等全面提升員工的這四種心力,這纔是提升人力資源素質最核心的東西,每個卓越的公司其實都是一個能夠強烈地系統性地提升全體員工心力的道場。

 

禪非常強調“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證悟空性,“明心”簡單說來就是了解我們的心,心如此抽象和莫測,如何“明心”呢?我認爲,通過細細體察我們心力的變化,從而深刻感受它無常無我的本性,就是在“明心”。心力確實是可以被感知的,佛法中的空性常會被比喻爲天上的明月,那麼心力,就是指向這輪明月的一根手指。

 

二、佛法在世間

 

佛法無處不在,或者說所在皆是,它是無善無惡的,也無所謂出世入世,但世人一直爲這件事糾纏不清。實際上,出家人(和尚和尼姑)只是人的一種身份(在中國信仰佛法的人很多,但出家人比例極低),作家是一種身份,壽司師傅是一種身份,舞蹈演員、投資者、企業家等等都是一種身份,佛法普度衆生,每一種身份的人都能從中汲取智慧,獲得美滿人生。

 

有很多對佛法的誤解,例如人生是不真實的,只是一種虛構;追求世俗意義的成功包括金錢地位就是“執著”,就是沒有“出離心”,是煩惱的根源;只有遠離世間修行,才能獲得解脫,在世間工作中修行是不究竟的,只要用空性的智慧觀照,這些看法都是不正確的。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適合不同根性、不同境況的世人,有些法門只適合出家的僧侶或者立志以出世方式修行的人,同時還有很多法門比較適合入世修行的普通人,這些法門與出世的法門有很大的區別,遺憾的是有些人誤以爲只有出世的法門才能修行,才能證悟,從而走了很多彎路。

 

我自己學禪多年,除非旅遊基本不去寺廟,也不認識什麼高僧大德,也不喫齋唸佛,也不放生做法事,因爲這些都是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和我們普通人截然不同。普通人有各種各樣的身份,正如六祖說的那樣,他們要在世間努力修行,工作是他們最好的修行道場,他們要勇於在他們的工作中證悟空性,同時,和出家人一樣,他們同樣可以“行菩薩道”,造福社會,只是方式和出家人不一樣。今天,禪在世界範圍內日漸流行,各種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修行禪的明心見性,甚至出現了供基督徒修行的基督禪,禪其實是超越宗教的。(我在附錄的《輪迴真的存在嗎?》一文有更深入的分析。)

 

傳統佛法一般認爲是通過坐禪,六祖的禪超越了這個見地,他提倡通過世間修行,但具體方法是什麼?傳統經書很少涉及,我提出了在實踐中證悟空性的三種方法,第一種是傳統的方法,第二第三種方法與我們創新力和洞察力的提升緊密相關,證悟空性不再虛無縹緲,而是與實踐相結合。

 

以前我看過不少開悟的故事,基本都是一些出家人,有些夜睹啓明星升起而明心見性,有些在溪水邊看到倒影而大徹大悟,未來我希望可以看到這樣的故事,一名設計師幾天幾夜不眠不休尋求創意,在靈感迸發的那一刻領悟“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或者一名基金經理在研究科技的進步與護城河變遷的關係中,一剎那間明白“常與無常不二”而證悟空性。

 

由於從事證券投資的緣故,我常想還有比股市更好的修煉心性、證悟空性的道場嗎?股市動盪不安、暴漲暴跌乃爲常態,漲跌最能牽動人的七情六慾;股市是最具創新精神的地方,常有上市公司開創全新的商業模式,市場本身又常會推出各種新的交易工具例如期指期權CDS等等,這些創新的東西往往蘊藏着巨大的全新的投資機會;股市又是最好的洞察人性的地方,貪婪和恐懼階段性集中暴發。在股市這樣一個充滿變數也充滿着無限可能的地方修行以證悟空性,遠比一個不問世事的人在深山老廟裏靜坐修行要複雜得多,但是我想也有效得多。

 

我特別想指出的是,在世間修行以證悟空性,不是一個類似終點衝刺式的結果,而是一個螺旋階梯式的、永無止境的、自我突破的過程。每躍上一個新的螺旋階梯,我們對空性的理解就會發生一個重大的以至質的突破。每一個螺旋階梯,我覺得可以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放棄頑固的“自我”,也就是要放棄之前個人的種種偏執和成見,回到初學者的狀態,以虛懷若谷的態度接受各種方法,這時候我們的心就擁有了無窮無盡的可能性,李小龍在所著的《生活的藝術家》對此有非常精彩的論述:

 

“你所掌握的知識和技巧應該被遺忘掉,這樣一來,你就可以漂流在虛空的世界裏,無拘無束,安逸無慮。學習很重要,但不要成爲其奴隸。”

 

“讓所有的訓練隨風而去,讓心無知無覺地工作,讓‘自我’消失到無人知曉的地方,只有這樣,截拳道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

 

這個過程也被道家稱爲“忘我”或者“無心”。

 

第二階段是重建強大的“自我”,他需要在無窮無盡的可能性中“無所住而生其心”,深入思考事物的各種因緣並進行大量嘗試,然後勇敢地提出新的“自我”的見解並接受實踐的檢驗,這是一個痛苦的風險巨大的過程。這個過程完成後,“自我”涅槃重生,更加廣博和更加強大。

 

這兩個過程可以歸結爲“先破後立,再破再立。”我之前總結的證悟空性的三種方式,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都是對人的心力的重大考驗。打個比方,每一個人的“自我”相當於一個小瓶子,瓶子的容量是有限的,總會裝滿的,第一個階段相當於把這個小瓶子打破,願意主動打破這個舊瓶子需要巨大的勇氣;第二個階段相當於重新生成一個更大的新瓶子,能否成功生成這個新瓶子需要很大的智慧。這兩個階段循環往復,瓶子空間越來越大的過程,就是我們對空性證悟越來越深刻的過程,我們內心的力量也會不斷增強。

 

我看過一些佛教書籍包括一些所謂大師的著作所傳導的修行方法,他們很強調第一階段,即“放棄自我”的階段,但並不認爲需要第二階段,他們認爲通過冥想打坐等方式放棄“自我”成見後,真相就會以一種神祕的不可思議的方式浮現出來,而且這種真相是不帶有任何個人“自我”色彩的,是事情的全部真實。

 

我的一些朋友深信不疑,非常勤奮地練習了,但是遺憾的是,練習之後,我並沒發現他們對事物有了新的更爲深入的認識,或者說更有智慧,他們停留在第一階段不思進取卻認爲自己境界高遠,就像攀爬一座100級的旋轉樓梯,他們才上了一兩級就以爲自己已經身處巔峯,他們之所以會這麼想,我認爲是長時間禪修後生理或者心理上的一種錯覺,但他們卻把這種錯覺當成了一種修行的成就,這樣的一種理論是不完整的和有偏差的,而且很容易誤導他人陷入消極、迷惘和虛無的境地。深刻理解證悟空性的這兩個階段,會讓我們少走不少彎路。

 

 

知與行的關係也與心力相關。很多東方哲學家如朱熹、陸九淵、王陽明都有論述兩者的關係,朱陸認爲先知而後行,而王陽明認爲是知行合一,我個人認爲知與行是先後的兩個過程,而知行合一是目標,知行合一說來容易,但實施起來非常困難,爲什麼呢?

 

我覺得主要原因是心力不足,有很多種情況,例如一些人確實打算這麼做,但是意志不夠堅強,碰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那是願力不足;一些人決心是足夠了,但工作中很容易受到各種干擾,難以專注,一些關鍵節點總是很難突破,進展就會很慢甚至停滯不前,這是專注力不足;一些人非常努力,但是謹慎有餘、創意不足,缺乏新意的產品在競爭中就很容易失敗,這是創新力不足;還有一些人對工作的研究深度不足,不能洞察本質掌握規律,即使再努力也難以成功,這是洞察力不足。因此我認爲,願力、專注力、創新力、洞察力任何一方面有大的缺陷,都可能導致心力不夠強大,從而難以知行合一,要做到知行合一,需要強大的心力。

 

三、心與世界的關係

 

六祖所創立的禪高度強調心的作用,心與世界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個問題類似哲學的認識論,它探討的是人在認識這個世界、探索這個世界的規律以及改造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心是如何起作用的。結合心力這個概念,我係統地談談我的看法。

 

1. 心生萬法

 

“心生萬法”是佛法的重要見地,可以說是佛法認識論的基礎,但這個見地由於太抽象很容易被人誤解。我們不妨先來參一參心學宗師王陽明這則著名的“巖中花樹”的故事。

 

王陽明和一位朋友來南鎮旅遊,他的朋友指着岩石中的一棵花樹問他:“你說過‘天下無心外之物’,但這棵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和我的心有什麼關係呢?”王陽明說:“你沒看這棵花的時候,‘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這棵花的時候,‘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道這棵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從禪的角度來談談我的理解,通過所見我的心可以感知這朵花(感知這朵花還有很多種別的方式,例如耳朵聽到別人提過它,鼻子聞到了它的香味等),此花因此就顏色明豔地長在了我的心裏(“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如果我未能感知這朵花,這朵花再美麗,我的心裏也沒有它(“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想象一下在亞馬遜叢林裏,一朵美麗的野花在靜靜地盛放,從來沒人見過它,它沒能長在任何人的心裏,那麼這朵野花是真的存在嗎?這朵花當然是真實存在的;人類誕生不過幾萬年曆史,在這以前,無數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它的真實存在當然更是和人沒有任何關係,這個案例說明客觀世界是不依賴我們心的感知而存在的。

 

王陽明說的“天下無心外之物”,並不是說離開了心,物就無法存在,或者說天地間從來就有一個神祕莫測、不可言說的主體,勉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心”,它創造了這個世界,而是說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天下),這個世界是由他的心的感知而形成的,每個人的世界有大有小,我們之所以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爲了通過讀書行路增長心的感知,從而擴大我們的世界,這是“心生萬法”的第一重內涵。

 

再看另一則著名的公案:

 

兩和尚看到風吹幡動,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六祖說“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這個公案不是說心有某種神祕的力量能讓風動或者幡動,而是說,當我說風動或幡動的時候,是由於我的心通過近距離看見感知到了,也就是心動了,我的世界裏因此風飛幡動,如果我的心沒有感知到,例如看不到它,也就是心沒動,風再動,幡再動,我的世界裏還是風幡全無。

 

有一個很貼切的比喻,我們可以把心想象成一臺相機的鏡頭,只有這個鏡頭“看到”了並咔嚓一下,眼前的物體才能記錄下來並存放在相機的一片儲存卡里,儲存卡里存放的所有照片相當於一個人所感知的世界。

 

讓我們繼續更深入地思考,上文說了客觀世界是不依賴我們的感知而存在的,此刻,讓我們看一眼這個客觀世界,比如你朝熱鬧的大街看一眼,你所看到的真的是完全“客觀”的嗎?人第一反應都會說,那當然啦,怎麼會有疑問呢,但實際並非如此。比如我吧,我看到了一名豐滿的美女回眸一笑,而一名寵物控小女生,注意到了一隻可愛的泰迪狗在行人道上歡蹦亂跳,而一名山寨手機廠商,一看到有人掏手機出來就兩眼放光,根本沒注意到一名絕色美女正和他擦肩而過,幾個人同時看了一眼同樣的大街,但是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這個例子說明,你對什麼動心,或者說你的專注力放在什麼地方,你就看到什麼東西,也就是說,你看到的所謂的“客觀世界”,你以爲非常客觀,其實只是你內心由專注而產生的一個主觀投射,這是“心生萬法”的第二重內涵。

 

回到心動風動這個公案,六祖之所以心動了,不僅由於他能夠看到這面旗子,而且由於他正在專心地看,而不是被天空中的一隻飛鳥所吸引而對這面旗子視而不見。看一眼電腦屏幕騰訊的價格走勢圖,不同的人其實看到了不同的騰訊,有些人看到了騰訊的基本面,他會認真分析騰訊的護城河、贏利能力、增長潛力等,這個人是一名價值投資者;有些人看到了騰訊股價和相關的衍生品價格之間的聯動性,他正在努力思考套利的策略,這個人是一名量化交易員;還有人看到了騰訊買賣盤上下十個交易價格的跳動,他一心尋思如何設計一個程式利用其中極微小的差價高速交易以謀利,這個人是一名高頻交易商,等等。你內心專注什麼你眼睛就看到什麼,每一個人看到的騰訊都是對的,只要用心把相關研究做到極致,每一種不同的投資理念都能賺大錢。

 

還是以相機的鏡頭作比喻,內心專注於一件事情,相當於把鏡頭的光圈調到很大,用這個大光圈來拍照,只有焦點處的物體是清晰的,旁邊的都是模糊的,這樣一幅焦點清晰、周圍模糊的照片,就是你所看到的客觀世界。

 

 

一般傳統書籍,對於心生萬法的討論就到此爲止了,但是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深入,你我的心都對一件事情保持專注,例如一朵美麗的花,你所看到的花就和我看到的花就一樣嗎?當然不是,你越專注,或者說專注力越強,那麼你看到的世界就越細緻越清晰,就像用相機拍花,越專注相當於鏡頭光圈越大,用越大的光圈拍同一朵花,焦點中的花在照片中就顯得越突出,而且,爲了更好地研究或者說洞察這朵花的奧祕,你還可以把普通的鏡頭換成微距鏡頭,距離非常近去拍攝這朵花,那麼這朵花非常微小的細節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且更進一步,你還可以把鏡頭換成顯微鏡,那麼這朵花的肉眼都看不到的細胞壁你都瞭如指掌了,這是一般人根本無法想象的境界。把鏡頭從普通鏡頭換成微距鏡頭到顯微鏡頭的過程,可以理解爲心的洞察力顯著提升的過程,也就是說不同的人看同樣的客觀世界,由於專注力和洞察力的差異,心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就很不一樣,主要體現在深度上,這是“心生萬法”的第三重內涵。

 

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識到,“心生萬法”的第二和第三重內涵,所傳導的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方法和傳統的認知方法其實是非常不同的,例如,我們在工作爭論的時候常會說:“你沒有客觀認識這個問題”,言下之意是你是主觀認識這個問題,而我是客觀的。實際上,這個世界確實是不依賴我們的心而存在的,因此我們說它是客觀的,確實有客觀世界這回事。但是,每個人看到這個客觀世界後在心裏所形成的畫面,其實只不過是我們的心的主觀投射,也就是我們的主觀認識,或者也可以說是內心所生起的一種幻象,哪有什麼客觀可言。

 

這讓我想日本著名的電影《羅生門》,一個武士在叢林中被殺,五個證人分別講述了五個非常不一樣的現場目擊故事,每個人都極力撇清自己的責任,都歸咎於他人,也就是說他們所描述的故事其實都是他們內心主觀加工過的圖象,而且他們每個人看起來都堅信不疑,誰真誰假?這個故事有非常深刻的內涵,歷史的真相是什麼?其實也沒人可以說得清楚,每一個闡述的人都認爲自己所瞭解的纔是唯一的真相,其實這種真相也不過是每個人內心的幻相,都有非常主觀的目的,一般都是對自己比較有利,我們經常看到對同一段歷史,不同的統治者給人們灌輸的解讀截然不同,原因就在於此。

 

這會帶來一個嚴肅的理論問題,既然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解讀都是非常主觀的,那麼我們又如何能夠比較準確(注意:我這裏用得是準確,而不是客觀)地認識這個客觀世界呢?我自己也思考了很久,我會引入辯證法的一些觀點,例如主觀地動態衡量問題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力量的消長以進行判斷並以實踐結果作爲檢驗,這個問題很重要但並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希望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一起分享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用這種認識方法思考投資也很有意思,自從巴菲特價值投資大行其道,就有教條主義者認爲一個公司的價值應該可以通過某一個客觀的公允的估值公式計算出來,然後價格圍繞價值波動,這種觀點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巴菲特。實際上,無論多少完美的估值公式,那些估值參數都可以被人爲地主觀調整而讓看似嚴肅的估值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樣的估值哪有什麼客觀可言。我們看到的在顯示屏上不停跳動的股票價格其實只是一個幻象,不過這個幻象是無數市場參與者無數顆心相互碰撞形成階段性共識後所衍生的,這個幻象的形成包含了一系列非常脆弱的假設,包括基本面的、宏觀面的等等,這些假設隨時都可能發生改變,從而又不斷生成新的幻象,這也是一種“緣起性空”。

 

巴菲特是真正的智者,他說衆人恐懼我貪婪,衆人貪婪我恐懼,他早就洞察衆人情緒的波動會引發股價的重大波動,或者說股價波動乃衆生心動。我們研究投資到底是在研究什麼?其實本質上我們研究的只是心的一種幻象,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雖然我們非常努力地從中尋找規律,但這種規律和相對穩定的物理規律、化學規律不同,作爲一種解釋幻象的規律,亦如夢幻泡影,需要經常根據投資環境的變化作出大大小小的調整。投資賺錢不易,越理解緣起性空、心生萬法,就越能理解投資的本質。

 

以上三點認識仍然不是我們認識的終點,這三點是探討我們的心與已經存在的客觀世界是如何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我們的心的能力遠不止於此,它還能通過分析生起事物的諸多因緣的變化,用它的創新力去構造全新的因緣從而創造出新的事物,從而更深刻地改造這個世界,這是“心生萬法”的第四重內涵。iPod、iPad、iPhone就是喬布斯“心生萬法”的產品。在很多別的宗教如基督教裏,人心是非常卑微的,它的任務只是順從上帝的安排,而在六祖的禪裏,心被提升到了極高的地位,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只要因緣俱足,我們的心就可以創造一切,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它自己的主人,它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上帝”。我從來沒有看過任何其他的哲學或者宗教,賦予人心如此高的地位。

 

以上探討的是“心生萬法”的四重內涵,這四重內涵都和心力直接相關。總結一下,每個人所認識的世界源於他的心的感知,我們所看到的所謂客觀世界其實並不客觀,只是我們內心由於專注而產生的一種主觀投射,心的專注力與洞察力的差異,決定了我們認識世界深度的不同,心的創新力可以創造新的事物,從而改變這個世界,從更高維度看,心即世界,世界即心,心與世界是不二的。通過對“心生萬法”這四重內涵的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我們的心可以是何等的強大。

 

2. 道由心創

 

《洞察力》一章提到,日本人用心把禪注入工作中,化腐朽爲神奇,把簡單的工作提升到高妙的道的境界,本節探討一下這種“道”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實際上,這種道的形成正是“心生萬法”的重大成果。

 

“道”其實是道家的專門術語,道家認爲,宇宙中存在着一種高深莫測的永恆的類似規律或者本質的東西,不知其名,勉強稱之爲“道”,道無處不在但沒人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從這個意義看,我們世人只是“道”的旁觀者,只能仰慕,但我們可以通過修煉用心感悟它,後來禪也借用了道家“道”這一術語,但兩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禪的體系裏並沒有這樣一種先天就存在的、恆定的不變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由一些因緣(條件)構成的,而且不斷變化,有生起、發展和最終消亡的過程,禪的“道”,可以理解成通過研究這些因緣之後,總結的階段性的一些規律。爲以示區分,我自己把禪的“道”稱爲“禪道”。在中國歷史上,禪學和道學不斷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我認爲,把它們適當區分加以分析還是很有必要的。

 

先介紹一下茶道,日本的茶道很能體現“禪道”的精神,宋朝著名禪師圓悟克勤說過“禪茶一味”,揭示了品茶就是悟禪,但可惜的是自宋之後,中國的茶道就走向沒落,時至今日,與禪的關係已經不大,現在中式品茶的典型代表是潮州的功夫茶,茶客最關心的是茶的品質,好不好喝,所謂一些規矩主要是指沖泡的一些流程,當然也有一些茶客會在茶香繚繞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而在日本,茶道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品茶本身而成了一種心靈脩煉,茶道的形式非常繁雜,我嘗試精要地闡述一下其精華。

 

日本茶道從客人懷着恭敬的心情踏進茶室所在庭院就已經開始,日式庭院的設計非常講究,一草一葉都經過看似漫不經心的精心修剪,客人沿石徑來到一個小水槽邊稍作清洗,以示盪滌污垢,潔淨身心,一進茶室,會看到茶室裏佈置有代表茶道大師個人品味的字畫,還有一處由大師精心準備的插花,因時而異,暗香浮動,等客人全部入席後,室內再無任何聲響,除了鐵殼煮水的沸騰聲,由於鐵殼壺底鐵片經過特殊處理,因此水沸之際會響出特別的聲音,如風吹竹林,又如驚濤拍岸,令人心曠神怡,之後是茶道大師爲客人點茶,賓客致謝並傳杯共飲,其莊嚴的程度,不亞於牧師主持一場小型的宗教儀式。主持茶道的大師已經不是一名簡單的工作人員,他其實是一名哲學大師兼導演,在他的刻意引導下,賓客非常用心地合作,共同完成了一項即興的隆重的行爲藝術,一起追求一種超越現實、超越物質的類似“禪的開悟”的非凡境界。

 

有人問日本茶道的始祖珠光大師:“茶事是什麼?”珠光回答:“茶非遊非藝,實乃一味清靜、法喜禪悅的境地。”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更把茶道歸結爲“和敬清寂”四個字,每個字都蘊含了千利休對美、對人生的深刻的領悟。日本茶道發展成了一種關注內心、追求開悟的極致體驗,這種體驗,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心的極度精心的創作,而在其發源地中國,茶道其實並沒有發展到這樣一種境界。

 

 

日本其他“工作之道”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日本的花道、劍道等在全世界範圍內被推廣,哪怕是小野二郎傳承的小小的壽司製作之道也深受世人推崇。禪認爲禪無處不在,哪怕最不起眼最卑微的東西都完整地蘊含佛性,都蘊藏着全宇宙的全部祕密,這就是所謂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因此各個領域的匠人都對自己的工作,哪怕看起來非常平凡,都覺得非常神聖和充滿敬畏,數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受禪的影響,匠人們非常重視心的修煉,相信只要持續地非常用心地鑽研,就能發現規律持續創新,不斷提升工作的境界。茶道、花道、劍道等等這些工作之道,並不是一種先天就存在、永恆不變、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而是他們自己用心親自創造出來的,是將心注入的結果,追求極致,就是精進修行,越極致,越精進。

 

心與“工作之道”的這種關係與道家的觀點非常不一樣,心不再是“工作之道”被動的旁觀者,而是直接的主動的創造者!這一點其實意義非常重大。我的一個愛茶成癡的朋友說,日本的茶道非常繁瑣,非常不適合中國人,中國茶道應該不會比日本茶道境界低,應該會有非常深刻的內涵,只是他還沒有悟出來,我說,對呀,中國茶道當然可以有更高的境界,只是實際上,茶不過是一種植物的葉子,經人工處理後嚐起來有些特別的味道,僅此而已,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中國茶道這種東西,也沒什麼好悟的,你要將心注入,把最深刻的哲學內涵——可能是莊子的,也可能是六祖的,也可能是王陽明的,甚至是完全自創的——注入這杯茶中,這就是你的茶道,未來如果被大家接受了流行開來,可能就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茶道,一如千利休茶道成了日本茶道,我的朋友聽了,恍然大悟。

 

以上介紹,其實只是想啓發大家,在禪的世界裏,心是道的主動的創造者,只要我們用心鑽研,將心注入,我們也可以自創其道。這個“道”推而廣之遍及各種領域,不僅包括日常生活領域的茶道花道,也包括工作領域的投資之道、設計之道,還包括更高深的精神領域中的哲學宗教等等。

 

以投資領域爲例,巴菲特創造了所謂“價值投資之道”,簡單說來就是在有安全邊際的前提下買入那些有很深的護城河的公司並長期持有,索羅斯創造了所謂的“宏觀對沖之道”,簡單說來就是研究宏觀數據變化與金融產品走勢的相關性並以對沖的方式順勢而爲,兩種投資之道都非常成功,另外還有對沖基金專攻量化交易、高頻交易等,也有不少取得長期非凡回報的,足以證明證券市場可以容納無窮多的差異極大的投資之道,即使是巴菲特所創造的投資之道,也不是神聖到不可以改變,會有人考慮加入期權操作等方式謀求新的突破。

 

“道”是由老子提出來的,從禪的角度看來,也不是什麼先天就存在的亙古不變的真理,這只不過是老子自己通過觀察思考所創造的一種理論,準確來說只是老子之道,他的一些見地也並不是必然正確並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例如他極度重視柔弱,認爲柔弱勝剛強等,有很多別的國家或者個人在做重大決策的時俱,所選擇的策略並不符合老子的這種見地但也持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美國,老子對柔弱有特別的偏愛,這一點對中國人影響極深,甚至影響了民族的血性,漢族男子相對缺乏陽剛之氣以此關係不小,當漢民族遇到那些以勇猛剽悍著稱的“野蠻民族”如當年的蒙古族、滿族時,數量、甚至財力雖佔很大優勢,居然會潰不成軍、一敗塗地以至滅國,難道不應該對老子之道的弊端認真反思嗎?

 

在辯證法看來,示強還是示弱,要看雙方力量的對比及消長情況而定,該柔弱時就柔弱,該強硬時就強硬,纔是更好的應對之策,我們要打破對老子所創造的這種道的迷信。不僅老子之道,孔子之道、陽明之道、耶穌之道,甚至佛陀之道,等等,也都是這些宗教或哲學大師們精進思考所總結的“禪道”中的一種,智慧非凡,但都不是什麼天啓的真理,都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

 

佛陀自證悟後持續說法四十九年,但是他在《金剛經》裏卻宣稱,如果有人說我有所說法,那就是在誹謗我!這指控太嚴重了,佛陀這麼說是要破除一切相,我們不要迷信任何人,包括他自己。對各種賢聖的理論,我們都不必盲從,而是要以汲取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來學習,甚至還可以與時俱進推動這些理論的進化以指導最新的實踐。

 

最後我們來思考一下人生之道,人生之道通俗來說就是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其實人的一生也是一些因緣的和合,並沒有什麼特定的意義,人生的意義在於我們用心賦予它什麼意義,人的一生可以積極進取,勇創巔峯,也可以悲觀消極,無所作爲,誰決定這一切?是你的心!你的心是你的人生意義的總設計師,不要再困惑於“我的人生意義到底是什麼,我要找到它”,而是思考“我到底要把什麼意義注入到我的人生”,思考方式稍作轉變,海闊天空,世界豁然開朗。

 

有人會問,心與世界的關係,與我們中學就學習的精神與物質的關係是一回事嗎?其實並不是一回事,這個世界的現象可以分爲精神現象與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如山河草木是如何形成的,佛陀只告訴你是由一些條件和合而形成的,至於是什麼條件要由大家研究,精神現象如意志、情緒是如何形成的,也是由一些條件和合而成的,至於是什麼條件也要由大家研究,也就是說在佛法的體系裏,物質或者精神都不是最基本的,都是由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而且,隨着這些和合條件的變化,兩者都在持續變化之中,都有生起、發展和消亡的過程。

 

合成兩者的各種因緣有很多交集,也有更多的不同之處,非常複雜,兩者的關係恐怕不是簡單的誰生起誰或者誰決定誰的關係,很多哲學或者宗教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到底是精神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精神”。

 

以禪的視角看,這個問題並非最究竟的終極問題,而且折射出一種衝突的二元論的思考方式,禪最關心的是心與整個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質)的關係,而且從最高維度看,它們是和諧不二的,或者說是一元的。我們要認識這個世界,其本質就是研究生起精神和物質現象的各種因緣(條件)的種種變化,我們的心天生就是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的,能力強大到不可思議。傳統上,如果認爲物質決定精神,我們稱之爲唯物論,如果認爲精神決定物質,我們稱之爲唯心論,從這個意義看,禪既非唯物論,亦非唯心論。

 

行文至此,分享了許多我所領悟的關於“心”的見地,是時候總結一下心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王陽明總結得簡單明瞭:

 

“目雖視而所以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也”。

 

更系統一點說,我們能聽、能說、能聞、能感覺、能思考、能表達感情,爲什麼我們可以做到這些?原因是我們有心,換句話說,讓我們能聽、能說、能聞、能感覺、能思考、能表達感情的隱藏在背後的那個東西,就是我們的心。

 

對心的這種認識,其實還很初級,六祖開悟時說心之自性:“本自清靜,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生萬法”,以我的理解,心的自性就是空性本身。從更高的角度看,心就是那個能感知世間因緣、能生起萬法的那個東西。如果覺得很難理解,其實也不用管它,我們的“心”在哪裏,我們是如何“用心”的,只要閉上眼睛想一想,憑直覺,就能知道。

 

4. 自由境界

 

空性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由一些可變的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這句簡簡單單的話蘊含着極爲豐富的內涵,有很多認識的角度。這篇文章前面已經介紹了一些。看一些古老的禪學書籍,有人問空性是什麼,那些禪師會不置可否,或者說“不可說”,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其實這也是觀察空性的一個角度。

 

這從何說起?我從一朵花說起,空性無處不在,“鬱郁黃花,無非般若”,也就是說從一朵花也能證悟空性,如果你證悟了,問你花是什麼,你也會說“不可說”,爲什麼呢?我來解釋一下,花是由很多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到底有多少種因緣呢?答案是無窮多,無窮多的因緣的和合決定了花的無窮多的特性,每一種特性都有無窮多的奧祕,例如花的顏色怎麼會五彩繽紛?有些花會與螞蟻等昆蟲形成一種共生的關係,他們是如何互惠互利的?花與陽光的合作,即光合作用的機制是怎麼樣的?花開花謝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億萬年來,花的進化經歷了哪幾個重大的階段?人類如何運用轉基因的方法來培育花的新品?等等,佛經說“一花一世界”,一朵花雖小,但卻蘊藏着一個龐大的世界,你問花是什麼,讓我如何告訴你?我告訴你花的某一個特徵或某一個奧祕,那我就遺漏了它的無窮多的別的特徵和奧祕,我沒辦法告訴你花是什麼,但我可以告訴你花不是什麼,例如花沒有翅膀,花不會唱歌等等。

 

有人說你告訴我花的主要特徵就行,只是,即使面對的是同一朵花,攝影師心中的那朵花,和一位花農心中的那朵花,以及植物遺傳學家心中的那朵花,其實是完全不同的一朵花,哪一個特徵是“主要特徵”?你從你認爲的“主要特徵”進去深入研究這朵花,就像突然間跌進仙境的愛麗斯,你所看到的,是一個無邊無際、色彩斑斕但同時迷霧重重、玄機四伏的世界,而且每一個跌進仙境的愛麗斯看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你真的全然瞭解這朵花嗎?你真的能夠回答花是什麼這個問題嗎?如果你明白了花不可說的道理,你也就會明白空性不可說的道理。

 

再換一個角度看“空性”,那就是“自由”,所謂證悟空性,就是打破框框,獲得自由!禪的思維方式是非常獨特的,它從一開始就認爲這些框框都是暫時和脆弱不堪的,之所以存在就是爲了讓我們去打破它,喬布斯爲什麼好像很容易就顛覆這顛覆那,我相信禪的這種思維方式對他影響巨大。我們的思維裏有非常多的非常堅硬的框框,只是我們可能不自知。

 

以投資舉例,一個公司如果在短短數年間內漲幅驚人,往往是它突破了一些傳統的框框,例如,騰訊2013年發佈微信支付,社交+支付有沒有前途?很多人以騰訊多年來做財付通一直沒做好爲理由,認爲只是一個噱頭,阿里的人也評估了,認爲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微信支付以春節發紅包爲突破口一舉打破了這個框框,發展如日中天,根據2017年一季度的數據,月使用用戶超過6億,日均交易筆數超過6億,把支付寶大幅甩在後面,微信支付的成功,讓大家重新評估騰訊金融乃至騰訊生態的潛力,這是近年來騰訊股價驚人上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很多人未能把握這種機會,是由於頭腦裏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成見,當有新的趨勢出現時,未能敏銳地覺察,或者即使覺察了也無法打破執念,禪強調回歸“初心”,就是要我們放下成見,以初學者的心態接納一切新鮮事物或者變化,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嘗試不斷突破自我,進行各種探索,喬布斯說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保持“既餓又傻”,非常形象地呈現了人迴歸初心時那種永不滿足、虛懷若谷、積極探索的狀態。

 

再以價值投資舉例,很多人認爲所謂價值投資就是買了好股票長期不動,別的操作方式都是離經叛道,我這兩年做了很多嘗試,例如14年底,我們深度研究了平安可轉債,價格只有100出頭,我判斷下跌空間極其有限,但上漲空間可能很大,我們不但買了,而且用它質押通過交易所借錢,而且是反覆加槓桿買入,結果15年市場大漲,我們的回報也還不錯,這種加槓桿的方式至少不是巴菲特所提倡的;我們14年12月曾經買了一隻垃圾債——湘鄂情債,票面利率是年7.78%, 如果到期還不了,額外罰息率是7.6%,還有5個月就到期了,當時公司經營一塌糊塗,被ST了,它的債跌得很厲害,這個債的總額只有4.8億元,而質押物居然是5.2億房產加上2.2億元股權,我們還意識到殼在中國是很值錢的,隨便賣都能賣個二三十億,這個投資一般人看起來風險很大,但我們判斷其實沒什麼風險,結果到期的時候它確實還不了錢,但是後來公司陸陸續續一直在還,再過11個月後它完成了全部兌付,算了一下,回報還是挺好的,這樣一個投資,我認爲也是一種基於價值的投資。

 

我們曾經長期持有騰訊,多年來一直漲得不錯,後來我們算了一下,如果把買它的錢的三五個點,買入一年期的看漲期權,到期後再賣掉再續遠期,我們的回報會比現在這種方式高好幾倍,有一種風險是如果到時候漲得不好,這個期權會成爲廢紙,我們會損失掉幾個點的資金,但也不過僅此而已,想清楚後,我們後來就配了一點資金買入它的遠期期權,效果看還不錯,這種股票加遠期期權的操作方式,我覺得是價值投資操作上的一個小的突破,總之我覺得即使是價值投資,也有不少創新的空間,我們沒有必要固步自封。

 

如果有人問我是不是一名價值投資者,我認爲不是,我甚至不認爲自己是一名禪的信徒,因爲一旦你給自己打上標籤,就會自設囚籠,自我強化。

 

舉個投資的例子,有這麼一種投資者,如果他倉位很重,他就認爲自己是一個看多市場的人,那麼任何重大的政治或者財經事件,他都會往好的方向解讀,任何壞的消息他都會選擇性視而不見,反覆加強,從投資來說,他已經喪失了對市場的敏感度,是一種很危險的傾向;有一位專家叫謝國忠,從十幾年前開始一直持續看空中國樓市,漲也看空,跌也看空,從未更改觀點,也不進行反省,他已經被自己的觀點關進了籠子,無力自救,其實是挺可憐的;有一家美國大型的對沖基金公司爲解決這種自我強化的問題,他們規定在買入一隻股票之前要預先給這次投資搞個追悼會,也就是說要先假定這次投資是失敗的,什麼原因呢?要非常詳細地列出幾個最大的可能,如果理由不充分,那麼對不起,說明你還沒有真正明白風險所在,是不能買入的,一旦真正買入之後,就要設立一些觀察指標跟蹤公司的運營,如果出現黃燈就要加倍警惕,出現紅燈就要毫不猶豫地清倉出貨,這家公司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巴菲特說過買股票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鐘,但是據一項統計,自60年代開始至2008年,有數據可查的,他一共投資了200多隻股票,持有超過3年的,只有22只,巴菲特買入的時候確實是想持有10年的,但是形勢比人強,一旦發現公司情況不如預期,該處理的就要處理,我們不能抱着買一隻股票就廝守一生這種想法來投資,投資變化無常,風險很大,我們要警惕各種執念,我們要勇於隨時打破各種執念。

 

隨着我對空性認識的加深,我越來越意識到人生就是打破一個比較小的籠子闖入一個更大的籠子的無限循環的過程。每打破一個籠子都非常艱難,因爲每一個籠子看起來都堅不可摧。用什麼打破籠子呢?用我們內心的力量。

 

這種力量,首先是願力,我們有沒有強烈的願望、有沒有極大的勇氣去打破它,然後是我們的專注力,只有高度專注如激光一般,我們才能積蓄所有能量去打破它,我們內心的洞察力和創新力就是具體實施的,它們努力嘗試一切方法去打破它,這種力量要持續修煉,直至某一天,當我們的心力足夠強大的時候,一腳踹破它,從而進入一個更大的籠子,獲得更大的自由。人生所謂境界的高低,其實就是指你在一個什麼大小的籠子裏,人生的終極追求,就是把所有的籠子全部打破,邁入一個廣闊無垠的空間,獲得徹底的自由,所謂成佛,正是如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