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卷軸,IT啓示錄-2022年-6月刊

蘋果可能調整iPhone14供應商,中國的供應鏈企業也不必再依賴某一個超級大客戶,這可能是一種更良性的成長方式

最近,蘋果iPhone 14即將進入試生產階段,韓國媒體卻傳出,蘋果可能臨時調整供應鏈中的部分供應商。先是在5月20日,韓國一家媒體(The Elec)爆出,iPhone 14的部分OLED柔性面板訂單原本是交給京東方生產的,但是京東方在沒有獲得蘋果允許的情況下,擅自修改了面板設計,將薄膜晶體管的電路寬度加寬,以提高良品率,被蘋果發現。蘋果可能把給京東方的面板訂單轉交給三星或者LG

緊接着,在5月23日,另一家韓國媒體(ET News)報道,iPhone 14的前置相機原本由中國供應商提供,但因爲產品沒有通過蘋果的質檢,蘋果可能把這部分訂單轉給LG。消息傳出後,爲蘋果提供前置攝像頭模組的中國企業聞泰科技股價大跌

對這兩條消息的真假,蘋果沒有直接表態,但京東方和聞泰科技都回應稱,公司業務一切正常。另據蘋果的官方網站顯示,京東方和聞泰科技仍然在供應商名單上。

你知道,蘋果爲了保持供應鏈的絕對安全,會在同一個零部件環節扶持多家供應商,避免一家獨大,同時對供應商實行嚴格的淘汰機制。有人統計過,過去10年間,蘋果供應鏈的淘汰率高達30%,僅在去年就有34家中國供應商被踢出供應鏈。而每次蘋果的供應商調整,都會引起市場震盪。這是因爲,能不能進入蘋果供應商名單,成爲“果鏈”的一員,對一家企業的影響太大

一旦入選“果鏈”,不僅意味着訂單大漲、業績飆升;更意味着,技術實力將受到業內的一致認可,公司也會被資本市場高看一眼,獲得更高的估值。《證券時報》統計了中國大陸的19家蘋果核心供應商,它們從2011年起的10年間,整體營收復合增長率爲35%,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爲30%。像果鏈中的佼佼者立訊精密,10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高達49%,股價漲幅超20倍。再比如京東方,它是在去年iPhone13的生產中才剛剛加入果鏈的,當年的業績就迅速飆升,實現淨利潤258億元,同比增長412%

不過,入選“果鏈”時有多風光,被踢出“果鏈”時就有多慘。比如經常被拿來舉例的歐菲光,2020年被踢出“果鏈”,當年淨利潤馬上由盈轉虧18億元,2021年繼續虧損26億元。鉅虧的主要原因,不單是因爲失去蘋果訂單而少了超過1/5的營業收入,歐菲光專門爲蘋果打造的價值33億元的生產線設備也基本作廢,要大幅計提減值,2020年計提減值了25億元。歐菲光股價也從最高峯跌去了超過70%

這就是爲什麼蘋果每次調整供應商名單,甚至是有點風吹草動,都會成爲輿論焦點。

另外,在資本市場,大家常常拿蘋果供應鏈來對標特斯拉供應鏈:“果鏈”培育出了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等千億市值企業,那麼,隨着特斯拉的產能爬坡,“特鏈”的“立訊精密”在哪裏呢?

的確,蘋果和特斯拉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各自定義了一個產品,蘋果定義了智能手機,特斯拉定義了電動車;都有開放的供應鏈體系;都有互聯網“敏捷開發”的基因,零部件的迭代速度都很快;等等。

從時間線上來看,2011~2021年是“果鏈”企業的黃金十年;目前特斯拉正在產能爬坡,從產能擴張的趨勢看,很像蘋果10年前正在經歷的階段。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在討論:下一個十年,會不會是“特鏈”企業的黃金十年?

我看到公衆號“品玩”的郭海惟老師有一個分析,很開腦洞。他認爲,“果鏈”和“特鏈”只是看上去相似,實際上有本質的不同。根據他的統計,A股中“特斯拉概念股”有193家企業,合計4萬億人民幣市值;“蘋果概念股”有105家企業,合計2萬億人民幣市值。換句話說,“特斯拉概念股”在規模上已經是“蘋果概念股”的2倍

那麼這是說,“特鏈”已經比“果鏈”更厲害了嗎?不是。郭海惟老師指出,前面提到的那些典型的“果鏈”企業,像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真的是由蘋果一手扶持起來的,最高峯時蘋果訂單佔到了這些公司全部營業額的70%以上,而且產品是爲蘋果專門定製的

而“特斯拉概念股”裏的那些頭部企業,像寧德時代、隆基股份、福耀玻璃等,特斯拉訂單佔公司營收的比例不超過10%,特斯拉只算是這些企業的大客戶之一,進不進特斯拉供應鏈對這些企業的影響沒有那麼大。所以,它們只能叫“特斯拉概念股”,而算不上“特鏈”企業

實際上,在特斯拉的全部供應商中,特斯拉訂單佔公司總營收50%的以上的,一家都沒有;特斯拉訂單佔公司總營收30%以上的,也只有兩家——拓普集團和旭升股份。它們主要是做我們之前聊過的“一體化壓鑄”技術,算是專爲特斯拉定製。

另外,從對供應商的要求看,特斯拉對供應商的產品性能並沒有蘋果要求那麼嚴格,供應商往往有比較大的自主權。而且,特斯拉對單一市場中的單一零件,也通常只找一家供應商採購,不像蘋果那樣對供應商處處搞制衡。

看起來,特斯拉對供應鏈的把控的確不如蘋果“講究”。這背後,其實是蘋果和特斯拉的生產方式不同。蘋果絕大部分核心零部件是由供應商生產的,供應鏈就是命根子,所以由掌管供應鏈的庫克來接班喬布斯。而特斯拉一言不合就搞“自研”,電動車的核心繫統,從電池到算法到算力,特斯拉都是自己下場搞,能自己做就不外包。這種風格也導致了,特斯拉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比較鬆散,大家好聚好散,不像果鏈企業那樣和蘋果緊緊綁定。

所以,壞消息就是,也許“特鏈”上長不出下一個“立訊精密”;而好消息是,中國的供應鏈企業也不必再依賴某一個超級大客戶,這可能是一種更良性的成長方式

淘寶測試“元宇宙購物”, 元宇宙購物,離我們又進了一步

前幾天,有媒體曝光了一段“淘寶虛擬購物城市”的視頻,展示了用戶在一個3D場景中邊逛邊買的情景,透露淘寶正在連夜優化虛擬購物會場,準備在618期間上線“元宇宙購物”。 不過,緊接着,淘寶迴應稱,技術團隊確實正在進行沉浸式虛擬購物的技術探索,但距離“元宇宙”還有一段距離,相關功能也不會立馬上線,而是會先進行小範圍的測試。淘寶重點要解決的,是讓用戶在不需要穿戴外掛設備的基礎上,初步實現虛擬場景下的沉浸式購物

其實,“元宇宙購物”,或者說叫“虛擬現實購物”的概念,在2016年就火過一陣。2016年又被叫做“VR元年”,是上一輪VR技術的熱潮期。當時淘寶上線了一個名叫“BUY+”的購物模塊,裏面就設有虛擬店鋪,點進去之後,你可以前往不同的貨架,拿起商品翻看,就像在真正的店鋪裏那樣逛店。

不過,我猜你對這個功能沒有什麼印象,它本來就是個偏實驗性的產物。當時,VR場景建模成本很高,沒幾個商家用得起,所以在虛擬店鋪中陳列的產品種類很有限。同時,產品的模型稍微精細一點,手機就跑不起來,用戶在使用體驗上也不夠順暢。所以,那一波“虛擬購物”曇花一現,很快就被消費者淡忘了。

說到這兒,你可能也感覺到了,要實現“沉浸式虛擬購物”,先不談具體的用戶體驗,平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以低成本給海量商品製作3D模型?你知道,傳統的3D建模思路,是設計師用建模軟件手動製作。想想看,淘寶上幾億個商品,如果要挨個兒建模,得建到猴年馬月,而且,光是建模費就是一筆天文數字。那一輪虛擬現實購物沒有真正起來,首先就是卡在了這兒。這個問題一直沒解決

直到2020年,谷歌的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算法,可以用機器建模代替人工建模。根據科技記者史中的介紹,這種算法的核心要義是:“把原本需要‘手繪’的3D建模,用‘拍照’的方式來實現。”建模時,只需要你對着物品,從不同角度多拍幾張照片,或者乾脆繞着它拍一段視頻,只要角度足夠豐富,就能靠“想象力”還原出這個物品的3D模型,當然,這個想象的過程,靠的不是人工,而是人工智能。

這個算法有多牛呢?打個比方,給它幾張地圖和街景的圖片,它就能還你一個3D世界的城市。如果把這項技術用到電商平臺上,商家自己繞着椅子拍一段視頻,就能還原出椅子的3D模型,那簡直就是生產力的史詩級飛躍。

https://github.com/3D-FRONT-FUTURE/ObjectDrawer-ToolBox

https://objectdrawer.alibaba.com

不過,在當時,這項算法只是理論上可行。按照最初的算法,做一個模型,要消耗大量算力,處理1張1080P的圖片,用時超過50秒,一件物品的建模時間通常需要2天以上,做出來的模型大小也超過1G,完全沒法大規模應用

後來,淘寶的技術團隊把這個算法進行了大幅優化,把計算效率提升了1萬倍,模型大小也從1G壓縮到了70M。同時,還做了很多細節上的修補。比如,原來的算法沒辦法體現物品表面的紋理,淘寶團隊爲此疊加了一層傳統算法;再比如,原來的算法只能還原拍攝場景的光照,淘寶團隊添加了光照遷移輔助方案,可以給原來的場景添加額外光源

最終,淘寶把這個算法封裝好,做成了一個建模工具,向外界開放。一個普通人,用普通手機,學習拍攝10次就能學會建模。現在,已經有不少淘寶商家用上了這項技術,用來製作3D商品主圖,代替原來的平面圖

到這兒,橫在“元宇宙購物”前面的這個攔路虎,也就是又貴又慢的3D建模問題,基本被解決了。只有建立足夠豐富的3D商品庫,接下來淘寶要解決的重點,纔是怎麼優化用戶體驗,實現更方便的虛擬試穿、虛擬試用

元宇宙購物,離我們又進了一步。

順豐上線無人機急送服務,從最早錨定專業級領域,到半道轉向消費級領域,到再次迎來專業級領域的風口

最近,順豐在深圳試點上線了一項新的快遞服務——無人機同城急送。順豐表示,一般騎士配送需要1小時的路程,無人機只需要13分鐘就可以完成,一次最多能送10公斤物品。用戶登錄“順豐同城”的APP或小程序就可以下單體驗。當然,無人機急送還沒有達到科幻小說裏那種“窗戶到窗戶”的程度,還是由快遞員上門取件,交給無人機運送到目的地附近的無人機投遞點,再由快遞員送上門。我還注意到,配送用的無人機叫“豐翼”,是由順豐旗下的豐翼科技自主研發的。換句話說,順豐也殺入了無人機賽道,自己造無人機自己用

其實,“無人機物流”的概念在幾年前就火過一陣。亞馬遜從2013年開始啓動無人機快遞項目,2016年在英國完成了首次商業送貨服務。當時很多人覺得無人機送快遞的時代馬上就要到來,出現了一股無人機熱潮。20132015年,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三年漲了3倍。2015年,中國無人機行業有49起融資,是2014年的4倍多。到2016年,中國一共有400多家無人機公司。業界認爲,20152016年是無人機行業的一個泡沫期

在廣東珠海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多旋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等各式各樣的物流無人機是一大看點。但是,現在很多當時參展的無人機企業已經退出了市場。時至今日,無人機配送都還只是試驗性質的,沒有迎來爆發點

不過最近,我們能明顯感覺到這個賽道正在提速。除了順豐,美團去年也在深圳推出了無人機外賣試點,主打3公里內的外賣配送,一年來累計完成了3萬個真實訂單。美團還在上海金山區落地了中國首個低空物流運營中心,構建15分鐘城市配送圈。而且,美團在幾年前就成立了自己的無人機研發團隊,不光是在飛機設計層面自研,連核心的零部件也要自研

前面說的是城市末端配送無人機,俗稱“小飛機”,主要是多旋翼和垂直起降的無人機,載重量爲510公斤。另外,還有一種更大的支線物流無人機,載重量可以達到15噸,航程可以達到1000公里,能夠完成跨區域的遠距離急用藥品、生鮮等物流配送。

今年1月份,順豐旗下的豐鳥科技成爲第一家可以開展噸級載重、長航時支線物流無人機經營許可的企業。業內人士認爲,2022年是中國支線物流無人機商業運行元年。相比順豐,京東物流的野心更大,提出要構建末端配送、支線物流、幹線物流三級無人機物流體系

可以說,無人機物流時代正在到來。要注意,這不僅僅意味着物流行業的變革,更意味着,無人機在專業級應用領域的加速

我們知道,民用無人機市場包括消費級和專業級。消費級無人機本質上是一個大玩具,面向無人機發燒友或者航拍愛好者;專業級無人機是用來代替人幹活的,用在地理測繪、農林植保、電力巡檢、公安消防、物流運輸等等領域

一開始,大家主要是在做專業級無人機,都不看好消費級市場。畢竟,給個人發燒友做無人機,這能有多大的想象空間?而就是這一誤判,給大疆留下了巨大的市場。大疆精靈Phantom 1橫空出世幾年之內,基本沒人和它正面競爭,大疆勢如破竹,成爲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王者

整個無人機行業因爲大疆的崛起,把重心從專業級轉向了消費級。消費級無人機成爲民用無人機市場的主要增長點,而專業級無人機相對發展較慢。2015年,國內專業級無人機的市場份額不到20%。之後,專業級無人機市場份額在逐漸提升。不過到2021年年底,國內民用市場仍然是消費級無人機佔主導,專業級無人機市場份額沒有過半

目前專業級無人機應用最多的三大場景——農林植保、電力巡檢、地理測繪,市場規模相對有限。至少,跟物流行業沒法相比。可以想見,如果在末端配送和支線物流領域大規模應用無人機,專業級無人機市場會迎來井噴式增長。

而且,就技術要求和成本要求來說,物流無人機也是最高的。這是無人機在人口密集區低空飛行的場景,這要求高效的智能調度系統和極高的安全性;成本上,我們不可能爲了點份20塊的蓋飯付30塊的運費。物流無人機的普及,意味着專業級無人機除了技術要求更高,還要把成本砍成白菜價

有可能嗎?有可能。其實,民用無人機產業鏈,很大一部分跟手機產業重合。無人機內部的通信芯片、傳感器、攝像裝置、電池等,都跟手機非常相似。有家日本的調查公司拆解了一臺大疆航拍無人機,發現其中80%的零部件與手機、電腦是重合的。如果說智能汽車是手機加四個輪子,那麼可以說無人機就是會飛的手機

這意味着,無人機要上規模、降成本,不需要自己去單搞一套產業鏈,而是可以直接搭手機產業鏈的順風車。這些年國內手機產業鏈的大發展,讓無人機的零部件價格大幅降低,這構成了國內無人機產業的獨特成本優勢。日本有一家無人機企業表示,日本的無人機要達到和大疆相同的性能,光材料成本就會達到大疆整機價格的兩倍

除了成本突破,5G的普及也爲專業無人機的爆發掃清了障礙。沒有5G,無人機會受到遙控距離的限制,有了5G之後,遙控信號可以直接轉成5G信號,可以在千里之外進行遙控,實現毫秒級的低延遲,這又大大拓寬了專業級無人機的應用場景

你看,回顧這段無人機產業的發展史,從最早錨定專業級領域,到半道轉向消費級領域,到再次迎來專業級領域的風口。這讓我想起梁寧老師的那句金句:“流水可能會繞路,但絕不會回頭。”

聚乳酸可降解口罩上市,發展循環經濟,不僅需要硬科技,還需要點想象力

最近,河南駝人集團研發上市了一款可降解口罩,採用聚乳酸材料。聚乳酸,是以乳酸爲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聚酯類聚合物,可以在自然條件下實現生物降解,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經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在堆肥條件下,這款口罩的主體材料在180天內生物降解率可達90%以上。目前這款口罩在各大電商平臺都可以買到,合大概2元一個

我們知道,由於疫情,目前全世界消耗的口罩數量是驚人的。據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報道,在高峯期時,全球每月消耗1290億隻口罩,平均每分鐘300萬隻

口罩的主要原料是熔噴布,這是一種聚丙烯超細纖維。聚丙烯是一種常見塑料,像家裏用的塑料盆、垃圾桶之類的,主要原料就是聚丙烯,是不可生物降解的。這些口罩大部分跟着生活垃圾一起被填埋或者焚燒了,還有一部分,被丟進大自然,成爲污染物。有海洋保護組織估算,光是2020年一年,可能就有15.6億隻口罩流入海洋

考慮到未來人類還將持續地大量消耗口罩,口罩帶來的污染問題也必須解決。現在的解決思路有兩個。一個就是開發可以生物降解的新材料,用來替代聚丙烯。現在國內口罩生產企業主要在探索聚乳酸方向,除了駝人集團,像運鴻集團、安徽盒子、廈門長塑等企業都陸續推出了聚乳酸可降解口罩。從成本上和細菌過濾的效果上看,聚乳酸材料都比較理想。當然,聚乳酸口罩想要普及,還需要把價格縮小一個數量級,從幾塊錢變成幾毛錢纔行

在國外,目前出現了用玉米纖維、木薯纖維甚至是咖啡豆紗線做成的可降解口罩,但離低成本地大規模量產還比較遠

除了用降解材料,還有一個思路就是對現有口罩做回收利用。回收回來的口罩可以幹什麼呢?全球科學家都在開腦洞,爲口罩尋找各種應用場景。

比如,把口罩做成水泥。前面說了,口罩的核心材料是聚丙烯超細纖維,這是一種韌性極強的塑料。能不能把它摻進混凝土,用來鋪路、蓋樓呢?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口罩切碎成5—30毫米不等的纖維,再加上氧化石墨烯溶液,按照1:100的比例,把經過處理的“口罩漿”和水泥拌在一起,做成口罩水泥。然後靜置一個月,比較它和普通水泥的差別。

一個月後,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氧化石墨烯形成了一層薄膜,它強烈地黏附在纖維表面,這樣就吸收了混凝土的微小斷裂能量。相比於普通水泥,口罩水泥的劈裂拉伸強度提高了47%,但抗壓能力僅降低了3%。也就是說,口罩水泥比普通水泥更不易開裂。用這個方法鋪設一公里道路,能消耗300萬隻、共93噸口罩。

除了做水泥,口罩還能用來做電池。俄羅斯國立科技大學主持開發了一種新電池,在這種電池裏,口罩會跟石墨烯溶液一起製成電極,還會被單獨製成絕緣隔層,身兼數職。相比於鋰離子電池,這種“口罩電池”重量更輕、成本更低,能量密度卻跟鋰離子電池不相上下。在全球動力電池漲價的大背景下,“口罩電池”前景看好。

你發現沒有,發展循環經濟,不僅需要硬科技,還需要點想象力,循環經濟是一個“技術+創意”行業。

多家新能源車企公佈5月份交付數據,蔚來做用戶運營,不是刻意去強調品牌跟用戶之間的關係,而更加註重構建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鏈接

6月1日,國內多家新能源車企公佈了5月份的交付數據。我們知道,四月份受疫情影響,部分新能源車企的交付量下滑;而進入五月份,隨着各地復工復產,供應鏈恢復、產能爬坡,新能源車企的交付量開始大幅反彈

先來看最有代表性的“蔚小理”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表現亮眼,以1.15萬輛的交付量奪得第一,增長勢頭也很猛,環比增長176%,同比增長166%。小鵬汽車交付1萬輛,環比增長12%,同比增長78%。而總部位於上海的蔚來汽車,5月份只交付了7000臺,不過,隨着上海的復工復產,蔚來上海交付中心即將進入密集交付階段,估計6月份數據會比較好看。在數據公佈的6月1日當天,赴美上市的“蔚小理”三家股票集體飄紅

另外我注意到,原本處在第二梯隊的哪吒、零跑等車企正在奮起直追,交付量已經趕上了“蔚小理”。其中,哪吒汽車5月交付1.1萬臺,環比增長25%、同比增長144%;零跑汽車5月交付1萬臺,環比增長10%、同比增長200%。再加上正在赴港上市的威馬,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可能會迎來新一輪洗牌。

面對後來者的激烈競爭,“蔚小理”的護城河在哪?有人總結過,說這三家“小鵬靠技術,理想靠產品,蔚來靠用戶”。靠技術和靠產品,這個我們能理解,“靠用戶”是什麼意思呢?所有企業能活下來,不都是靠用戶嗎?

同事告訴我,不是這個意思。說“蔚來靠用戶”,其實是說,蔚來把用戶變成了自己品牌價值的一部分蔚來車主不僅是拿出真金白銀來買車,更是拿出自己寶貴的時間精力來給蔚來品牌增值。合着一個車主被蔚來薅了兩遍羊毛,還心甘情願、樂在其中。

網上不是有種說法嗎?說每個蔚來車主都是蔚來的“野生代言人”,特別願意向周圍朋友推薦。蔚來創始人李斌說過,蔚來有幾次資金鍊接近斷裂,都是靠車友的老帶新銷售才挺過來的。還有不少蔚來車主,願意到蔚來的各個門店去當志願者,現身說法,和前來諮詢、看車的顧客分享自己的用戶體驗。蔚來對車主志願者是有一定的積分獎勵,但更多還是象徵性的榮譽,比如給他在蔚來APP的ID上掛上一個志願者標籤。很難想象,如果車主不是真心對蔚來認可,他會爲了這點獎勵投入這麼多精力和熱情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蔚來車主的忠誠度這麼高? 我們發現,蔚來的用戶運營是真的厲害,從線上到線下,做了全方位創新

先來說線上。基本上所有品牌車企都有自己的APP,但這些APP主要是工具向的,用來發布車的說明書、提供在線客服,或者附加提供車輛遠程控制、車輛狀態查看等高階功能。連特斯拉也只是把APP設計成了汽車配件的在線商城,沒有任何社羣服務。特斯拉的社羣基本靠車主在微信中自發組織

蔚來的APP,不是一個發佈官方信息的工具,而是蔚來車主的線上生活社區,被稱爲“高端版小紅書”。車友們在上面非常活躍,分享各種用車經驗、趣聞軼事,發起各種興趣愛好羣。李斌和蔚來的其他高管也會不時地在羣裏冒泡,活躍社羣氣氛。曾經有位車主在社區裏吐槽,蔚來ES8達到了自己85%的期望,但還是有不少槽點蔚來的聯合創始人在帖子下面回覆說:很真實。隨後,車主的帖子被推薦至首頁,引來幾百條評論

在社羣之外,APP上的其他內容也大都是蔚來與用戶共創的。比如,蔚來商城裏的服飾品牌,都是邀請車主作爲模特拍攝宣傳。汽車使用指南,是邀請車主一起寫作的。APP裏類似播客的“NIO Radio”節目,也都是車主自己創作上傳的。在車主眼中,蔚來APP不是“官方”APP,而是“我們的”APP

再來看線下。不少高端汽車品牌都在線下設立了自己的用戶體驗中心,但它們大都像一個零售店,擺滿了汽車的各種周邊,用戶來轉轉就走了。而蔚來中心,是一個專爲車主打造的線下第三空間,設立了會議室、知識博物館、兒童樂園等多個功能區域。在這裏,蔚來車主可以和工作夥伴一起頭腦風暴,舉辦分享會、生日會、個人音樂會等等。蔚來還會定期組織大咖演講和各種主題體驗活動。所以有蔚來車主說:“蔚來會讓你感覺他們這個品牌特別寵粉,做他們的車主是很幸福的。”現在,很多新能源車企都在學習蔚來中心這種模式。

還有,很多品牌上新時都會舉辦隆重的發佈會,主要是品牌方自己和媒體在忙活,品牌粉絲們除了揣着“激動的心、顫抖的手”等着圍觀之外,就無事可做了。而蔚來把自己的新品發佈會,辦成了大型車友會現場

比如一年一度的NIO Day,蔚來日,這是蔚來的一次大型發佈會。但是,在哪兒辦不是由蔚來決定,而是由車主決定。有點像奧運會城市的申辦程序,各個城市的車友會要先提交申請,再進行申辦答辯,最後由蔚來社區的所有用戶投票決定,花落誰家

據說,有的城市車友會爲了準備答辯,大家一起閉關40多天。在最後宣佈結果的那一刻,李斌會第一時間給落地城市的總策劃打電話,並且叫出他的名字,“是波哥嗎?我是李斌,恭喜你們!” 另外,蔚來車主也可以深度參與蔚來日的各個環節,包括整場活動的組織策劃,作爲志願者接待來自全國的車友,等等。

你發現沒有,蔚來做用戶運營,不是刻意去強調品牌跟用戶之間的關係,而更加註重構建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鏈接,讓每個用戶都爲其他用戶創造價值。你看,這就是最好的用戶關係的樣子: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一個人影響另一個人

端午節有商家推出“植物肉糉”,什麼時候植物肉變得像肥牛和培根一樣好吃了,什麼時候這個賽道就成了

今天是端午節,得喫糉子。每年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吵得不可開交:到底是加棗泥豆沙的甜糉子,還是加鮮肉蛋黃的鹹糉子,還是啥都不加的白糉子,更正宗?今年,“糉子大戰”的局勢更混亂,有一種叫做“植物肉糉”的新物種加入了戰團

所謂“植物肉”,就是用植物蛋白加工出來的仿真肉,類似於平常說的“素肉”,只不過比素肉的加工工藝更復雜、科技含量更高一點。比如,由國產植物肉品牌“星期零”推出的植物肉糉,有臺式滷肉味、紫米鮮肉味、紅燒牛肉味,主打低熱量、低脂肪。“星期零”也被資本市場看好,在今年1月份剛剛獲得一筆1億美元B輪融資。

我小範圍地問了問身邊的朋友,這個端午節,你會選擇喫植物肉糉嗎?被問到的人都毫不猶豫地回答我:不喫不喫,人工合成的東西,感覺怪怪的

對植物肉有點心理牴觸,這是國人的偏見嗎?我之前看到國外的一張照片,疫情期間超市裏的肉類貨架被搶購一空,唯獨有一小排貨架滿滿當當,仔細一看,上面擺的是植物肉。再來看美國的植物肉龍頭企業Beyond Meat,更是高開低走,股價從2019年的最高點239美元,一路下跌到6月1日收盤時的25美元,跌去了90%

爲啥曾經被全球資本市場追捧的植物肉,消費者卻不買單?有人細數了植物肉的三大“罪狀”:第一,人工合成的東西,不安全;第二,價格太貴;第三,不好喫。而我好奇的是,三個理由當中,哪個纔是最重要的?或者反過來說,植物肉企業應該從哪個地方突破,是更安全,還是更便宜,還是更好喫,才能挽回消費者的心?

如果你去做市場調研,可能很多人會告訴你,他們更看重安全和性價比;但我的結論是,更好喫,纔是突破口

下面說說我的理由。很簡單,其實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人工合成的食物,大家知道,但並不牴觸。比如肥牛。沒錯,就是拿來涮火鍋、做燒烤或者做成酸湯肥牛都特好喫的那種肥牛。肥牛有兩種,一種是原切肥牛,呈大理石紋路,價格很貴。另一種是最常見的“五花三層”的肥牛,肥瘦之間界限分明,這其實就是一種合成肉。通常是把牛肉的純瘦肉、純肥肉或者牛油,也不排除屠宰、加工中產生的碎肉收集起來,按照一層瘦肉、一層肥肉的次序疊放,再用添加劑“粘合”起來,做成形狀規則的“肉磚”,冷凍後刨成肉卷。這種肥牛和普通牛肉價格差不多,一斤大概三四十元。類似的還有培根,市面上買到的大部分培根都是人工合成的,用肥肉和瘦肉拼接而成

你看,人工合成的肥牛和培根,要說安全健康,肯定趕不上植物肉;要說性價比,也並不比普通牛肉和豬肉便宜。爲啥大家接受起來毫無障礙呢?喫貨都知道,就是因爲好喫啊。所以我堅定地相信,植物肉企業想要從目前的“賺吆喝”變成真賺錢,應該集中全部火力攻克口味這個難題,什麼時候植物肉變得像肥牛和培根一樣好吃了,什麼時候這個賽道就成了

咖啡品牌三頓半推出礦泉水,三頓半卻偏偏要“畫地爲牢”,對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堅決不做

咖啡品牌三頓半開始賣礦泉水了,目前已經在天貓旗艦店正式上架。一瓶的量很少,只有300ml,比農夫山泉那種最小規格的380ml小瓶還要再小一點;價格卻不便宜,12瓶礦泉水賣28.9元,合每瓶2.4元,這差不多是農夫山泉380ml小瓶價格的3倍

我們知道,三頓半是這幾年新消費領域的代表品牌,它賣的是精品速溶咖啡,可以簡單理解爲“雀巢+星巴克”,以雀巢速溶的形式衝出星巴克咖啡的味道,價格也介於兩者之間。三頓半以這個獨特定位切入,創業四年後的2019年就超越雀巢,成爲天貓“雙11”咖啡品類成交額的第一名

不過,三頓半能賣好咖啡,它也能賣好水嗎?大家都知道礦泉水賽道競爭有多激烈,農夫山泉、娃哈哈、怡寶、康師傅等巨頭打得昏天黑地,連恆大之前做恆大冰泉都賠個底兒掉,三頓半爲啥要殺入這片紅海?我也有這個疑問,就去天貓研究了一下三頓半賣的礦泉水,發現不能這麼比。

與其說三頓半是在賣礦泉水,不如說它賣的是咖啡伴侶。因爲決定咖啡好不好喝的,除了咖啡粉本身,還有水。三頓半這次推出的礦泉水就是專門用來配它的咖啡粉的,300ml正好是一杯咖啡的量,礦泉水的瓶口特意設計得比較大,便於把咖啡粉倒進去。而且水也不單賣,你必須買了他家的咖啡粉才能隨單買水。三頓半的一杯咖啡粉大概六七塊錢,再加上一瓶2塊多的礦泉水,消費者用差不多10塊錢就能喝到一杯品質不錯的咖啡,不會覺得貴

你看,一瓶水貴不貴,關鍵是你把它放在哪個心理賬戶。

不過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重點是,我意外地發現,三頓半的天貓旗艦店作爲一個年銷售額在幾億元的店鋪,SKU竟然出奇地少,算上剛上新的礦泉水,一共只有18個。對比一下,農夫山泉天貓旗艦店有六七十個SKU,星巴克天貓旗艦店有200多個SKU。爲什麼三頓半在SKU上這麼節制呢?

最近正好《詳談》新一期出來,是採訪三頓半的創始人吳駿。我猜測,三頓半對擴SKU的謹慎,可能和吳駿早期創業經歷中踩過的坑有關。

在2015年創立三頓半之前,吳駿就開始做電商,不過不是賣咖啡,而是賣家庭烘焙用品。當時烘焙愛好者需要從各家店裏去買不同的東西,麪粉是一家店,奶油是一家店,模具是一家店,烤箱又是一家店,還得全網到處去找糕點配方,很是麻煩。吳駿就搞了一個“一站式烘焙購物平臺”,把所有要用的東西,從食材到器具到配方,全部配齊

應該說,這個痛點找得很準,但是,這種一站式購齊的模式沒什麼門檻,很容易被模仿。想要保持競爭力,就得一直不停地擴SKU,成本非常高,一直賠錢。最後賠得只剩8000塊,吳駿把心一橫,砍掉其他全部SKU,把這8000元All in一款產品

這款產品是什麼呢?你可能想不到,是麪包刀。當時有用戶反映說找不到一把稱手的刀,吳駿就去廣東各個小工廠轉悠,一眼看中一款刀,工藝、造型、材質都特別好,他知道一定會賣火,趕緊全部喫進。賣光之後,他又重新設計、重新找工廠生產,店鋪就靠這把爆款麪包刀活了過來

吳駿說:“我人生最大的挫敗就是那8000塊錢,但最大的成就也是那8000塊錢。”他通過這8000塊悟到:做多SKU、拼效率不是他的強項,把一件東西產品化且做成精品,這纔是他的天賦所在

就是這種對自己能力邊界的清醒認識,讓吳駿決定創立三頓半。他認爲,自己的能力圈有三個:第一,懂咖啡;第二,懂電商;第三,有產品化的能力。這三個圈的交集是什麼?答案就是:做一個電商精品咖啡品牌。凡是超出了這個能力圈的事情,他都不會去做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就是,《詳談》採訪了這麼多成功企業家,大多數人會說,我具備什麼能力,我有絕對信心,我要做什麼。而吳駿在訪談中說得最多的是,“我目前還沒有這個能力”“我還沒有完全想清楚”“我不會做什麼”。

比如,咖啡粉是一種快消品,快消品是渠道爲王的。很多線上起家的快消品品牌都在往線下走,進商超,進小店。那麼,三頓半會不會大規模進商超呢?吳駿的回答是:目前不會。商超和電商是完全不同的一套玩法,商超鋪貨架的成本很高,運營難度也大,“我們目前沒有這個能力”

當然,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吳駿認爲產品進商超,會損害用戶體驗。用戶在網上買咖啡,有一個非常詳細的詳情頁介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隨時問客服。但如果是擺在貨架上,用戶買回去,萬一兌水量搞錯了,或者沖泡方法不對,他不知道該找誰,這會非常損害用戶體驗

再比如,抖音是所有商品營銷的主戰場之一,爲什麼三頓半不在抖音運營?現在你去看三頓半在抖音的官方賬號,只有區區兩條視頻。對此,吳駿的回答是:抖音怎麼做,一直沒想好。哪天我們想好了、想通了,再去做

之所以要在抖音賬號上掛兩條視頻,主要是對用戶負責。抖音用戶在平臺上每天搜索幾千次“三頓半”,總不能讓他們空手而歸,總得讓他們知道三頓半在這裏有痕跡吧,這才掛了兩條視頻上去。

還有,三頓半去年在上海開了一家線下咖啡店,叫“原力飛行”,很多人就問吳駿,會不會快速擴張,做成MANNER那樣的線下連鎖店?吳駿回答:不會。現在就好好學習開一家店,把這個店開得更好。什麼時候開好了,打通了,再說下一步。沒打通的時候,不做戰略,不做規劃,每動一步都是有成本的

你看,昨天我們剛剛聊了肯德基,它是以做加法取勝,而三頓半是以做減法取勝;我們說,互聯網的打法是大膽試錯、快速迭代,而三頓半是謀定而後動、步步爲營;我們說,人不要自我設限、要打破思維裏的牆,三頓半卻偏偏要“畫地爲牢”,對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堅決不做。再次印證了那句話:真理的反面也是真理

各電商平臺推出618購物節折扣方案,不要讓消費者把兩次優惠直接做對比

現在618購物節已經正式拉開帷幕,各大電商平臺也都出臺了各自的大促方案。相比往年,今年618的特點就兩個字:實惠

在形式上,各家平臺都不搞618晚會了,把晚會預算拿出來補貼消費者。在玩法上,也沒有那麼多花樣,主要就是滿減,規則簡單清楚。在折扣上,今年的折扣力度更大。比如天貓和京東,去年618是每滿200減30,最低相當於85折;而今年618,天貓是每滿300減50,京東是每滿299減50,最低相當於83折。當然,折扣是更大了,但打折的門檻也高了,從200提到了300。主要就是鼓勵消費者多買多優惠

最近我正好在公衆號“營銷營”裏,讀到一個關於促單方法的行爲實驗,很有意思。我們都知道,想要讓消費者趕緊下單,商家最常用的兩種手段:一是價格優惠,給你發張優惠券或者告訴你某某商品比加入購物車時直降20塊;二是製造稀缺感,告訴你該商品庫存僅剩50件,或者馬上就要被搶光

這兩種促單手段,哪種效果更好呢?答案是:取決於你有沒有把這個商品加入購物車

具體來說,如果你沒有把這個商品加入購物車,或者平臺本身像拼多多那樣不設置購物車,那麼,強調稀缺的促單效果要比價格優惠更好。反過來,如果你已經把商品加入了購物車,那麼這時候,價格優惠的促單效果要比強調稀缺更好

這是爲什麼呢?專家認爲,這可能是因爲,加購物車前和加購物車後,我們處在兩個不同的消費決策階段

加購物車之前,主要任務是探索和蒐集商品信息,什麼東西值得關注、值得買?在這個階段,打折降價不一定好使,因爲會讓人聯想到商品質量不好或者是滯銷,削弱商品的吸引力。而強調稀缺性,意味着商品緊俏,這天然能夠抓住我們的注意力,認爲商品是值得買的,趕緊下手。

不過,一旦把商品放進了購物車,決策的主要因素就變了。這時候我們已經確認了這個東西是自己感興趣的,至於到底要不要付款,主要考慮經濟性,也就是,這個時候買是不是划算。在這個階段,價格優惠比強調稀缺性要更好使,發個優惠券或者顯示“比加入購物車時直降50塊”,會讓我們感覺到佔了個大便宜,還暗中佩服自己當初英明決策,沒有馬上買而是等到了優惠。我們一高興,就付款了。

順便說一句,還有實驗證明,像這種消費者對自己很滿意的時候,更容易下單,而當消費者懊悔的時候,會拒絕下單。比如,某個你加入購物車很久、很少打折的商品,在618期間推出了6折的全年最低折扣,但你錯過了沒買。下個月,它又推出了7折的折扣,雖然不如618折扣力度大,但仍然是全年第二優惠的折扣,這時候,你會買嗎?

很有可能不會。消費者因爲錯過最優折扣而懊悔,從而拒絕購買。在心理上,只要我沒買當初那個商品,損失就沒有發生。而以次優折扣買入,就會讓可能的損失變成真實發生的損失。這時候消費者最有可能放棄這個商品,轉而購買其他競品

那麼,作爲商家,要怎麼挽回這樣的消費者呢?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讓消費者把兩次優惠直接做對比。上次是打折,這次是返券;上次打折的是A款商品,這次打折的是和A款商品價格、款式都差不多的B款商品。總之,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想讓HR一眼瞭解到你的經歷,需要把簡歷內容結構化

最近,有一位寫作訓練營的同學發來喜報,說自己成功跳槽到知名藥企,漲薪20%。多虧了在訓練營中學到的簡歷技巧,讓他順利地拿下新工作。

他說,之前覺得寫簡歷,就是把工作經歷詳細羅列出來就行了。學了訓練營才知道,簡歷裏的門道很多。就算自己經歷過硬,不會寫簡歷,也照樣拿不到面試機會。他分享了兩個對他幫助最大的簡歷寫作技巧。

首先,要學會用關鍵詞,讓簡歷通過“機器篩選”這一關。要知道,首先瀏覽我們簡歷的,不是HR,而是機器。機器可不會逐字逐句地讀簡歷,它只判斷簡歷中是否有跟工作匹配的關鍵詞。這就要求我們在寫簡歷前,先思考好崗位需要的關鍵詞有哪些,然後儘可能地把它們編寫到簡歷裏

而且,要學會用結構化的模型,讓簡歷通過“HR篩選”這一關。HR每天可能要看幾百份簡歷,想讓HR一眼瞭解到你的經歷,需要把簡歷內容結構化。這裏推薦一個很好用的模型,叫STAR模型S,代表情況,事情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T,代表任務,你是如何明確你的任務的;A,代表行動,你爲了完成任務做了哪些努力;R,代表結果,完成的結果怎樣,你從中學習到了什麼。用這個模型組織簡歷,就能讓人一眼看到重點

兒童節到來,肯德基的流量密碼卻告訴我們:產品本身就是流量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祝童心依舊的你節日快樂!最近網上有一句話很火:“這個東西對小朋友來說太幼稚了,對大人來說剛剛好。”的確,這個兒童節,小朋友們最想要的禮物可能是一個新款pad或者智能手錶,而大人們最想要的禮物卻是一隻可達鴨。前幾天我們聊到的肯德基兒童節套餐玩具可達鴨,主要是被大人們全網瘋搶的。

那麼,是肯德基的定位不準確嗎,明明給小朋友準備的玩具卻無意中戳中了大人?其實不是。肯德基、麥當勞一開始進入中國的時候,定位是有小孩子的家庭,推出各種兒童套餐、開闢遊樂區、爲小朋友開生日會等。不過後來,這個定位走不通了。首先是家長們不想讓孩子喫太多的快餐食品,不會經常帶孩子來;其次,肯德基、麥當勞也失去了高大上的“洋快餐”的光環,只是普通的快餐連鎖店,在這兒辦生日會對小朋友也沒多大吸引力

所以,肯德基、麥當勞都不約而同地轉型——從主打兒童市場,轉向主打年輕人市場。可達鴨那種明顯偏成年人的審美趣味,本來就是衝着年輕人來的。當然,想要吸引年輕人,光靠聯名款玩具還不夠。肯德基另有兩個大招。

一是請流量明星來做代言。麥當勞也請明星代言,不過相對來說比較“長情”,一段時間之內只深度綁定一個人,籤長線;而肯德基就顯得比較“渣”,誰當下最火就籤誰,代言人經常換。中國的頂流小生,基本上都給肯德基做過代言。

二是不停地推新品。相對來說,麥當勞的上新節奏比較慢,而肯德基幾乎每個月都會推出兩三款新品,每年會有四五十種新品上線。從漢堡到小喫,從520到兒童節,肯德基的新品永遠在路上,以至於業界稱它是“上新狂魔”

我看到一個數據,在全球範圍,肯德基餐廳傳統長線產品佔比80%,新研發的當地產品只佔20%;而在中國,新品比例超過了40%。而且我們發現,肯德基推新品的套路,也是在一步步升級的。

第一步,就是改良西式快餐,讓它更適應中國人的口味

比如,原來肯德基的漢堡用的是外國人喜歡喫的雞胸脯肉,但是中國人愛喫的是雞腿部的“活肉”。於是肯德基將漢堡裏的肉改成雞腿肉,推出了勁脆雞腿堡、香辣雞腿堡等。另外,中國人除了愛喫雞腿,還愛喫雞翅。肯德基就專門研發了新奧爾良口味的烤翅,只在中國銷售。對,你沒聽錯,“新奧爾良烤翅”不是出自新奧爾良,而是出自中國

還有肯德基的王牌單品老北京雞肉卷,是由墨西哥雞肉卷改良來的。很多人反映,喫不習慣墨西哥雞肉卷裏的洋蔥和沙拉醬。肯德基就想,中國人最愛喫的捲餅是啥?哦,北京烤鴨!那能不能把北京烤鴨跟墨西哥雞肉卷做結合呢?於是,肯德基把墨西哥雞肉卷裏的沙拉和洋蔥,換成了烤鴨裏的甜麪醬和黃瓜、京蔥,結果推出了這款長銷爆款

第二步,肯德基從改良西式快餐,到動手改良中式快餐

肯德基從早餐粥開始練手,陸續推出了豆漿、油條、飯糰等早餐品,再後來推出中式正餐和小喫,像蓋飯、大餅、春捲等等。肯德基對中式快餐的改進,首先是主打安全牌。比如傳統油條製作時會加入明礬,這樣的麪糰炸出來會很酥脆,但對人體有危害。而肯德基強調,他家的安心油條不含明礬,雖然不夠酥脆,但喫得安心啊

另外,肯德基還從口味上進行了改良。比如,肯德基做大餅,把薄脆的厚度減少了1/3,口感更酥脆。肯德基的春捲,在中國的傳統春捲的基礎上,加入了南美大白蝦,做出了鮮蝦春捲

第三步,是根據時令、熱點和地域的不同,推出當季、當地小喫

緊扣時令,比如在520推貓爪蛋撻、在端午節推出糉子、畢業季推“成長加油桶”;緊跟熱點,去年地攤經濟熱時,上了夜宵擼串桶;還在各地PK本地小喫,比如肯德基在廣東賣燒麥、在東北賣雞架、在武漢賣熱乾麪、在北京賣炸醬麪等等

這樣,基本每次肯德基上新,都能踩準點,迅速成爲網紅單品。當然,肯德基也知道,本地小喫各家有各家的祕方,消費者也有長期適應的口味習慣,肯德基不可能在口味上跟本地小喫硬拼。所以,這些小喫一般都是“快閃式”打法,限時、限量供應,先充分勾起你的嚐鮮慾望,推出不到一個月就迅速下架,讓你都來不及挑剔口感,只留下肯德基“上新狂魔”的讚歎

你看,從改良西式快餐,到“魔改”中式快餐,再到推當季、當地小喫,再加上我們之前聊的推聯名款玩具,肯德基把產品上新玩出了新高度,深得年輕消費者的心,也把老對手麥當勞壓着打。你知道,在全球市場,麥當勞比肯德基規模大得多,門店數量是肯德基的三倍。而在中國市場,肯德基打了個翻身仗,門店數是麥當勞的兩倍

說到這兒,我想起互聯網運營的三要素:產品、流量、變現,這說的是先有產品,再找流量,然後轉化變現。而肯德基的流量密碼卻告訴我們:產品本身就是流量

雄安興建“光伏高速公路”,光伏+”的產業思路還有無數種可能性等着我們去發掘

最近,雄安落地了一項新的光伏項目。不過,這個項目有點兒特別,太陽能板不是建在專門的園區裏,也不是安裝在屋頂上,而是建在高速公路沿線上。具體來說,是計劃利用河北省境內70多公里長的榮烏高速新線,在高速公路的隔離帶、邊坡、收費站外牆等安裝上光伏發電設施。項目規劃的光伏組件安裝總容量是43兆瓦,建成後每年發電5300萬度,相當於6萬人一年的生活用電量

在高速公路上裝光伏,聽起來很新鮮。不過仔細一想,光伏和高速公路,還真是挺般配的。你看,高速公路沿途基本沒有遮擋,具備安裝光伏的環境條件。而且,除了像榮烏高速那樣在隔離帶和邊坡上裝光伏,其實在道路兩側也可以裝。按規定,高速公路在經過村莊和居民區時要做隔音,本來就需要在路兩邊建擋板。完全可以把傳統的擋板變成光伏面板,隔音、發電兩不誤,現在有一些地方的高速公路已經建起了這樣的光伏聲屏障

今年年初,《“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中也指出,鼓勵在交通樞紐場站以及公路、鐵路沿線合理佈局光伏發電設施。看來,“光伏+交通”正在成爲一個減碳新思路。另外我們發現,還有一個腦洞清奇的思路,就是“光伏+牧場”

image

說起來,這還是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故事。那是在2012年,我國第一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發電基地,在青海省海南州塔拉灘開始修建。10年後,塔拉灘的光伏園佔地面積達到609平方公里。這個數字,接近新加坡的國土面積,目前也是我國最大的光伏發電基地

塔拉灘海拔將近3000米,陽光輻射強烈,年均日照超過1600小時,特別不適合植物生長,原本的荒漠化率高達98.5%,所以才選在這裏建光伏電站。塔拉灘的風沙也大,光伏板很容易被大風捲起來的沙石損壞,工作人員就在基地裏撒了不少草籽,用來防風固沙

按說在這麼貧瘠的地方,草不可能長得太好,工作人員也是抱着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的是,幾年下來,這裏的草一個勁兒瘋長,有的都頂到了太陽板上。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巨大的光伏板幫小草們擋住了日曬,再加上光伏板需要定期清洗,滲下來的水正好也灌溉了這些草籽,結果光伏板下面成了一片綠油油的草原。這下,固沙是固住了,但新的煩惱又來了。草長得太高太快,會遮住或者頂壞光伏板,影響發電;冬天草枯萎後又容易發生火災。這又該怎麼辦?

工作人員試過人工除草、灑除草劑,甚至想過乾脆把光伏板架高,但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後,工作人員靈光一閃,找到了草的天敵——羊。他們邀請當地的牧民來園區放牧,這裏的草足夠餵羊,光伏板的陰影也特別適合羊羣休息,而羊糞又能成爲草的天然肥料。牧民們還能在這裏做兼職,清洗設備、割草等等,獲得一份額外的收入

image

image

你看,塔拉灘的光伏電站既提供了清潔能源,又吸引了牧民迴歸,還改善了戈壁的生態環境,可以說是一舉三得。現在,塔拉灘不僅有8000萬度的年均發電量,還實現了園區風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植被覆蓋也恢復到了80%,每年的牧草產量達到11萬噸,存欄的“光伏羊”“光伏牛”達到兩萬多隻

現在,這套“光伏+牧場”模式也正在其他光伏項目中推廣,特別是青海、甘肅、內蒙古這幾個農牧大省(區),近兩年開啓了不少小型光伏牧場項目

這還沒完。前面說的是把光伏基地用來兼做牧場,其實反過來也可以,把養殖場改造成光伏基地

比如,位於山東淄博的華能辛店電廠,是一家老牌的火力發電廠。在減碳的大背景下,他們很早就想轉型爲光伏電廠。但是,卡在了土地上。建光伏基地需要大量土地,山東可是個寸土寸金的農業大省,基本農田已列入生態紅線不能動,而電廠周邊的城市閒置土地面積太小不連片

直到2020年年底,辛店電廠終於抓住了一個機會。當時淄博市的一家黑牛養殖基地準備擴建,辛店電廠和養殖基地達成合作,利用牛棚的棚頂來搭設光伏設施,上層發電,下層養殖。就在上個月,這個項目獲得了正式投資建設批覆,規劃裝機量達到300兆瓦,相當於一箇中型火電廠的規模

你看,前有塔拉灘的“無心插柳”,後有辛店電廠的“柳暗花明”。未來,“光伏+”的產業思路還有無數種可能性等着我們去發掘。

參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