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書精華(2)--正道等

鸞書下載地址: https://www.cnblogs.com/zping/p/14654056.html  

 對待鸞文態度

     1,《理天遊記》--- 摘自第廿二回  師徒論扶鸞 方便度衆莫執着

濟佛曰:由此可知扶鸞之法可用,但是用得必須恰當,因爲用之恰當即是度人的法寶,用之不恰當即是惱人的法器,所以看扶鸞的鸞文,也必須以平實
的眼光來看它,
不能以凡是聖賢仙佛所降的鸞文皆是對的,皆是可信的,否則就容易信得團團轉,信得自亂方寸。爲什麼這會有些情形的存在,乃是因爲聖
賢仙佛他的思想本是圓通的,但是他對於某部份人的思想環境不同,而說出不同的道理去導引某部份人,這都是方便說,因緣說、隨人說、層次說。就
像醫生下藥一樣,各人體質不同就要下各種不同 熱性、慍性、寒性之藥物;以達到適應某體質及治療之效果。 衆生之心病千千萬萬,佛法亦有千千萬萬,衆生肉體須要食糧補充身體之消耗,同樣的,衆生之心靈亦須佛法之真理去滋潤補充。這才能達到身心
完美的境界,才能過着自在幸福的人生。

      2, 金剛經: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修正道----《修真通鑑》 第四章 撥開迷團修正道

太上道祖:修行之要:當導以敬信,使心不狂惑;次則斷其緣業,進而收心,再將心中所有知見當澈底棄除。因個人知見,藏有個己環境,及人、事、物
所有感觸之思惟;此思惟含藏喜惡對待之執心,故修行必要先除知見即此理。知見即我見,在修行若要在將來有所成就,必須在生時淨化意識,意識
淨化多寡,即是決定往生後之定位。故行者當要時時轉念方能轉境,轉境才能超越,超越纔有所成就心靈要能夠超越,非是佈施多寡;更非在道理
上鑽研講得妙不妙,而是在生死中有否反求諸己,尋回內在清靜自性。修行要常持歡喜心,眼觀任何事物皆歡喜心。果若所見之人、事、物,皆不平、
不滿、怨恨、嫉妒,如凡夫俗子;如此所見到外在不圓滿,亦是反射出心性中之不圓滿。 修行以誠爲道之階,萬事萬物自然進退有據;此進退出於自發性行爲稱爲自性之爲;依此心按部就班,深入經藏,不求多隻求解悟,細悟澈理,自然
化心入悟而知本然。修行本從學習做人,方能入天地合和之修;本不立,道何以生?初入道學,可以《清淨經》爲佐智之經典,次第再以《道德經》
爲澈悟之道門。此兩部經若能行持奉爲歸真寶鑑,成道有路。
然,前所言心中執見、執識皆棄,纔有入道之機,否則難入大乘之修。 再詩曰: 道本無爲空心歸,德可植道盡心爲。 爲而不爲本無爲,空而不空心性歸。 道生於安靜,德生於卑退;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 本書之着,以簡白詞語俾讓衆生明瞭;然,詞雖白卻意中含真,望有心者當字字入心,方有所體,如此對習道幫助良多。

   教化的步驟--- 《理天遊記》 第六回 遊靈山聽佛陀說法(二)

濟 佛曰:哈哈!教化的步驟是引迷入悟,引悟入修,引修入道,引道成真。佛陀說法也是一樣,對執着的人說“空”。對執空的人說“有”。對已入門的人
說“玄妙的佛理”,對初學的人說“淺近的因果”。教導智慧高的人去參禪。教導智慧淺的人去唸佛。一切本是圓通無礙。可是有些迷執之人,不能瞭解佛陀
的圓通攝受大法門,偶得一點小小的體悟,就洋洋得意,進而毀謗其他宗教修持,這實是未能體悟圓通大法之人呀! 蔡生曰:聽恩師之說,好像佛陀的說法是時而說有,時而說無,說有是破“頑空”,說無是破“執着”。世人互相爭執只是不瞭解佛陀的本意。 濟佛曰:哈哈!是的。

    是法非法---《理天遊記》 第六回 遊靈山聽佛陀說法(二)

 濟佛曰:因爲佛雲“是法非法”,由此可知佛陀講的佛法只是權巧方便法門,只是引導世人步入正道,了悟佛法,探求佛性,自性自度的法門。況且人人皆有
佛牲,個個自性具足,只是具足之佛性受到三毒(貪,瞋,癡。)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五蘊(色、受、想、行、識。)六蔽(慳貪、破
戒、瞋恚、憐念、散亂、愚癡。)所矇蔽,所以才難以顯現真如之佛性。 故佛說法引萬法歸一心,說種種法治種種病,如方纔吾所說之三毒就要以三學(戒、定、慧。)去破除貪、瞋、癡。四相就要以四不可得:一、常年少不
可得。二、常無病不可得。三、長壽不可得。四、不死不可得。更以四念爲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去破除四相。五蘊就要以五觀:
一、觀佛說真諦之理可聞。二、觀佛十清淨可住。三、觀佛智慧廣大可學。四、觀佛力無量可拔,五、觀佛大慈大悲可救。 去破除五蘊。六蔽就要以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去度脫。故法如筏,渡河須筏,過河舍筏。世人在苦海之中須要筏(法),度脫苦
海(成 道)不用筏(法)是同樣的道理。這就是佛雲“是法非法。”的圓通道理,可是在這末法時期,正法、邪法、是法、非法四處可聞,世人經常受到以上
種種法而疑惑 困頓,不知何去何從。哈哈!而不知“是法已非法,更何況非法更非法;是法即當舍,更何況非法更當舍。”何必爲了種種法而迷失自我。

    釋迦牟尼佛菩提樹覺悟---理天遊記》 第六回 遊靈山聽佛陀說法(三)

蔡生曰:偉大的世尊,您的說法;的確有震聾啓瞶的作用,還請無上世尊開示,世尊當初在菩提樹下,所悟的是什麼佛 陀曰覺悟世間的無常、生滅、變異、輪迴。如世事本是無常,今天做生意賺了錢,明天可能就虧了本;今天獨家生意興隆,明天另開一家就生意慘淡。
心也是無常的,如年青人的相愛分離,變化萬千。萬物本是生滅的,如一切動物、植物的生、老、病、死,都是難以避免的。時時都是變異的,如家庭、
事業、身體、思想,無時無刻不再變異之中。生命都在輪迴着,如時而成仙、成神、成人、成畜牲、成鬼魂,在輪迴的圈子中,來回不停。所以唯有覺悟
自由本性,才能超越輪迴的圈子,得到解脫的自在。 蔡生曰:無上世尊所言,隱含甚深的真理,像虛空大海之量,難以器具衡量,但今之世人,往往以俗眼淺見,將 世尊的佛法說成製造消極,散佈苦因的言論,
依佛陀之見如何。 佛 陀曰:這因爲一切衆生,自無始以來,迷失了本心,而產生的種種顛倒妄想,以致未見真正實相,所以纔有這些見思惑。更不識本性的主人,而以攀緣心
做爲主人, 所以纔會輪迴不停。更以淺見的思想,以爲佛學是散佈苦因,其實那是世人不解佛學的本義,而不知佛學是教人用淡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用知
足心去取捨萬
物,視富貴如浮雲,隨同不變,不變隨緣,保持一顆清靜之心,不受外境所縛,保持一顆平常之心,不受外物所累。保持一顆平等之心,不受外
人所困
。不像世俗之人,活 在爭奪中、掙扎中。無奈中、名利中、苦樊中、憎怨中、求不得中,雖然眼前也有暫時的陶醉,但是這不就好像無知的小孩喫一粒
包着薄糖衣的金雜納霜,外頭甜,裏面苦嗎 蔡生曰:佛陀的言教,真令人受用無窮,今弟子尚有一疑想請示佛陀,就是佛陀早已涅盤,但今又有法身常在靈山說法,未知這樣涅盤又有何意義。 佛陀曰:涅盤只是假名,只是一種示現,其實證得正等正覺者,皆是不生不滅,已除去種種煩惱污染及卑污齷齪,生出種種清淨微妙莊嚴妙心。

   有我與無我---《理天遊記》 第廿回 訪觀世音菩薩(二)

蔡生曰:方纔菩薩談到“有我與無我”這個問題,愚徒覺得甚爲深奧,能否請 菩薩慈悲開示好嗎?
觀世音菩薩曰:肉體的我,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我心的我,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與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觸。肉
體的四大假合,隨着生死的變遷,必將分散;我心的我,就像石頭與石頭撞擊的火花,水與水衝激的波浪,也就是我執與外緣的感觸,形成我心的迷妄與執着,
所以佛陀在金 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這個原理,這怎麼說呢?以最簡單的原理來解說好了,到底昨晚的我是我呢?
還是早上的我是我; 是下午的我是我呢?還是晚上的我是我;是高興的我是我呢?還是痛苦的我是我。由此可知“有我”是無常的,“我執”是迷妄的,也是
識與
外緣和合所產生的結果,也就是“業力”。“無我”就不同了,“無我”是以了悟解脫爲心,以宇宙一體爲我,知道身體是無常的,我心我執也是無常的,它
是生滅流轉的,因此“無我”是以不執爲心,不住爲性,也就是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何“應無所住”,如何“而生其心”,我想還有許多修道人不能
瞭解。 一、“應無所住” 是靜,“而生其心”是動,其義也就是動靜自如,活潑玲瓏,因此佛法是非動非靜,靜者靜其慾念,動者動其佛性。二、“應無所住”是我
不執着一定處所,不固執我見、我慢,放開心懷,何處不是西方。“而生而心”是我心如佛心流泉,毫無滯礙,道在我心,佛在我性,圓融十方,此地即是
極樂。

   得道----《天堂遊記》 第十五回 四遊東華宮參觀衆生原靈花樹  

  楊生曰:這些仙真,個個毫光四射,莊嚴無比,有一股令人起敬,但又 和藹可親的感覺。請問此位金仙您是否將在世及去世後的情形告訴我好嗎?
金仙曰楊善生你來的正好,你身負非凡的天職普度衆生,着成一本非 凡的“天堂遊記”,我也趁這個機會向衆生說法:我在凡塵, 本來是一位商人,俗
姓詹,從小對仙佛就有崇高敬意,喜歡閱 讀三教經典善書,後來由友人引進,拜師學道,蒙師授記點化迷津,一時頓悟生死之門,雀躍興奮異常,從此人
生有更超然的看法,發心度衆,印贈各種經典善書,濟貧解困等事,盡力 行之,此即積外功。有一天,我研讀清靜經中:“雖名得道,實無所得。”之句時
,豁然開悟,五六年來積聚心中的執着,突然解開,以前我執迷我已“得道”,心中雖有一種莫名的喜 悅與依賴感,深信離世後,一定有一個去處,可是一
切還在摸索中。自研讀到“雖名得道,實無所得”時,我反覆自問:我得了什麼?兩手依然空空,我何有所得?“爲化衆生,名爲得道。”道是大自然的真理,
森羅萬象具賦道性
,我領悟每一現象界給人們的啓示,我透了這一切,而這具假身的特殊記號、 神祕咒語、傑出手印等有形的道,並非真道,這一切都是
歸於一心的應用,那麼我可以忘記這一切,任由我心性的自由去與宇宙萬物合一。那時的我,全身都是佛記、雙手萬能、出口每句話即是神語靈咒,有助
於自己,更益於衆生,有病的人,聽了我的話,病會好;外界仙佛聞了的的聲,都來感應。故“得道”只是一種名詞,衆生愚癡,你如沒有一個名相給他,
他反 而無從修起,渡海用舟至
彼岸則當棄舟,不可癡而不放,固執不通!我自從了悟這些真理以後,一方面自己去實踐,另一方面向有緣衆生宣說,
凡有演譯經典,均以此理述之,當時信服的人很多,但一些執着的前輩,卻常加反駁,認爲我違背傳統 與佛規。可是我認爲他們幸運脫開俗套束縛,
卻被宗教枷鎖栓 住身心,無法求得解脫,當年五祖黃梅向六祖慧能說法,說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我無時無刻不在自我反省,將心
中所悟過瀘再澄清,達到清靜經所說:“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爲得道。”也就是說,修道者要能進入真道理域,又能走出真道理域,
不受道的包袱拘束,那麼纔是真正的“得道”者!
一生中,我以這種覺悟啓發自性,開通心眼,但這像當年六祖慧能說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及神秀說偈:“身
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樣,這二句偈語,一說無(空),一說有(色)。凡人若執其一皆非,應悟至“空中即妙有,有無
本一,
色空不二。”如此不執兩端,是爲中道。唯守中道始可左右,不被左右影響中道(心)
所以東華宮這些原靈花樹,即 是“菩提樹”,雖有它的存在,但這如電影,看雖有,觸摸則無,這又稱“光身”、“影身”、“法身”,如光與風令人無法
觸摸,但卻有一股巨大力量。 我去世前即覺得“真我”即將離開“假我”,好像從身上脫掉 衣服一樣,舊衣服丟棄後,我的心靈比以前更加活潑自在,
因爲沒有笨重衣服裹身,反而無“債”一身輕,大自然的壯麗風 光呈現於眼前,一個發光身子飄飄經過南天門、九陽關等關卡 的測驗,道光照明聖
路,使我看清方向,轉彎抺角的技術也優 良,在任何情況(環境)下,都能夠掌握方向盤,自然“道(路)考”就很順利的通過了。

    修德立功---《天堂遊記》第廿回  三遊西華宮聆聽瑤池金母說法

楊生曰:請問這位仙姊,您是如何修正果呢?
仙姑曰:我生前學習裁縫,學成之後,自己開業,由友人引進拜師學道,
並清口茹素,一方面從事工作賺錢,一面修身悟道,半聖半凡,遇有顧客,即予勸化,並度他們求道修德,如看見貧困,即佈施濟助,二十五歲結婚,夫君亦
是虔誠在家修道居士,夫婦同修,有過互相勸勉,自覺天恩聖德無能爲報,得有知心道侶,自覺甚爲滿足。生有二男一女,均能認真求學讀書,遵守道德,敦
品勵行。一生行善不倦,度人無數,至六十二歲,無疾而終,一點真靈飄至無極瑤池,受老母加封爲靜月仙姑,逍遙無盡,我夫君亦在去年歸仙,現正在東華
宮修煉,均得到很高果位。
希望世人修道,不但內修自己德行,外功更爲重要,如逢有困苦難之人,當寄予同情心,多予關懷幫助,這些發自內心的慈悲,功德甚大,無德終難成
。修道過程中,更不可愩高驕傲,自以爲滿足,當多聽前賢及道友們教益,如遇各教修士,須以同道立場敬之,不可妄加輕視、毀謗。現代的修者,往往
忽視 此點,致造成道果不圓。因尚住塵世,肉眼不明,造業而不知, 盼聽我的話後,速速改過,在道業成績上,纔不會記上缺點。切記!

  《天堂遊記》是佛經正典寫實---《天堂遊記》第十七回 再遊南華宮聆聽南華帝君說法

禪衣大師曰:楊善生,你來得正好!這是一大因緣,令天下衆生得福,別人不見正法眼藏,你卻金睛藏珠,得識本來面目,老僧在此先祝賀一聲!
《天堂遊記》足可括《金剛經》和《心經》,可以說是佛經正典的寫實,由佛法演譯入新境界,可謂未法之世的一本“正典”, 願我佛門同修,摒棄我相,
頓悟入門,以得正道。我十五歲皈依佛門。法名“禪衣”,開始學佛修道,清晨五點 起牀,打掃寺院內外環境,從掃除外面髒亂做起,進而學字看經,漸次
進入打掃內心臟亂,並由師指導禪坐。歲月如水,轉眼到了卅歲,三藏佛典,苦讀誠閱,已有心得,對我佛遺訓,領略至深。一日,在禪定中,忽然看見三
棵水菓樹(橘子、楊桃、芒菓),長滿了果實,每粒都呈黃熟,併發出光芒,突然 一粒粒落地,正是“瓜熟蒂落”,此時三棵菓樹枝葉搖幌不已, 並異口同
聲說道:“我們輕鬆了,不再罣礙、拖累。”一會兒 樹葉也全部脫落,又聽到三棵菓樹一同歡呼道:“現在無葉(業)一身輕!不必日夜負擔了!”醒來之後,
恍然大悟!從此,對悟道修行工夫,更加積極,對經典領悟,也較以前爲速, 且見地更深。此三棵楊桃、橘子、芒菓樹可以比喻做儒釋道三教,他們各生長
在同一塊土地,雖然枝葉大小不一,但它們的共同願望是開花結果,
以供給衆生食用,這種濟世利人精神,正是聖賢的化身,所以我們當給予同等的尊崇敬
。在瓜熟蒂落之後,又落葉歸根,回覆到本來面目,正寓意着修道人不可固執、不可貪妄,該棄即棄,一切事物,順其自然罣礙足以令人煩惱、神昏,
使心性無法開朗
,如長期煎熬,不能放下這付擔子,沉重的腳步,要遇上遙遠的極樂世界,是費時而緩慢 的。所以當你缷下重擔,覺得愉悅舒暢無比,再
下一步就是極樂世界的境域。在一片行道過程中,我秉持這個原則,廣度衆生,對各教信徒同等尊重,鼓勵他們從各自信仰宗教,去尋找精髓及真理所在,
他們各隨己緣歸依,樂道修身,各有成就; 更視我如一位慈父聖師。不輕視他人,自己纔會被重視,這是 我體悟佛法真諦,在度化諸有情時,隨緣施教,
也是今天我有此成就的原因。並受諸魔考歷練而屹立不倒,今天才能爬到五老天,在此修煉更深的佛法。佛法傳燈,賴此火光,我現正受金剛火煉考驗,
自我的鍊度,正是成器的鐵證。凡身活至七十而滅,性靈飛昇天堂極樂,感謝衆生給我的機緣,他們正是我修成佛果的助力,沒有他們,何有我?重視衆
生,就是擡高自己!希望佛門修道者,都獻出你們的“如來心”吧! 濟佛曰:禪衣大師,您真正體悟到佛陀教訓,所以有今日成果。恭賀之

   論世俗與修道 ----《理天遊記》白鶴童子 登臺

 又有人以爲修道是一件苦差事,是一種自我虐待,自我束縛的行爲。其實這是世人誤解修道的定義,所以纔會有此看法。
 爲什麼呢?因爲修道本是解脫的,是看開一切的,是逍遙的。只是世人迷失自我,背覺合塵,貪名求利,爭強好勝,爭權奪位,導致自己塵勞不斷,頓惱
不絕,痛苦不盡,這纔是世人的自我束縛。 
譬如說修道人減低慾望,清心寡慾,世人便笑爲不懂得享受真是太傻了,而不知世人一旦貪圖喫喝嫖賭,日久必養成不良嗜好,那麼貪、瞋、癡必然越陷
越深,此是一定之理,假使有一天慾望不能滿足,就要想盡方法去追求,追求不到,心靈更感到痛苦,這不就好像拿繩子自己綁自己嗎? 
而修道即不同,因爲修道人有思想,有遠見、有智慧。他們的苦行是忍辱負重,他們的犧牲是任重道遠,他們的逍遙是清心自在,他們的快樂是解脫無礙,
他們的喜悅是無爭無奪。  因此修道人所追求的與世俗所追求的完全不同,修道者所追求是“真實的,永恆的。”世俗所追求是“虛幻的,短暫的”,修道者有超凡的遠見,洞悉一切
世俗人受物慾矇蔽自心,迷失自我,差別就在於此。

   心念清靜、心地圓滿、心性真善美 ----《理天遊記》第三回 淨性仙居述修持 三德遵守莫心虧

淨性仙人曰:哈哈!此地清靜無染,環境清幽,是神人嚮往的真善美之境。世人如果想到此地,心念必須清靜,心地必須圓滿,心性必須真善美,否則就
不能來到此地。 蔡生曰:喔!心性要達到此標準還真不簡單呀!請 仙翁教導世人好嗎? 淨性仙人曰:哈哈!
心念如要清靜,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首要之條件
心地如要圓滿,五行不可虧耗。如貪財耗性木虧、嗜酒耗神火虧,好殺耗情金虧,易怒耗氣土虧,喜淫耗精水虧。五行不能圓滿心地即不能圓滿。
心性要達到真善美者,必須守三德: 一、道德,二、仁德,三、公德。
何謂道德:道德就是一切遵循正理而行,不做違背天理良心之事。 仁德就是:慈悲心、博愛心、惻隱心,有愛人如己之心。 公德:就是維護公衆權益、公衆秩序、公衆環境、公衆道義,這即是公德。 以上三德世人不可忽略,否則在心性上就不能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因此修道者必須先從人道修起,人道無虧,天道必全。還有修道者必先由守戒開始,
有戒纔有定;有定纔有慧,有慧才能發揮圓融之佛智;發揮圓融之佛智,纔有圓通之思想;有圓通之思想纔有超凡之境界,有超凡之境界,才能步入
超凡之天界。 蔡生曰:喔!真不簡單呀! 淨性仙人曰:哈哈!知難行易,知易行難。要步入超凡之天界,只要信心堅定,何難之有,如在修持上,努力鞭策自己,有過則改,無過則安,不可
三心兩意,否則永遠無法成功的,只要修道者一心不變,內外兼修,假使不能一步登天,尚有天佛院作爲補修之所。須知修道之人,心情不可沉重執
着,否則也是修持之大病,你不看 天界的仙人如此的飄逸自如,就是他們的心性中不執一物,放下一切。可是凡人就不同了,每看一物即有貪得之念,
一旦得到,又有放不下的執着之心,這就是凡俗 之人的頑固,也就是輪迴的業報之因也。 蔡生曰:的確也是,仙佛能看開一切,故能成爲仙佛,凡夫不能看開一切,所以成爲凡夫。 淨性仙人曰:哈哈!就是如此,希世人能夠體悟箇中道理,好好修持,必有所獲的。

    天福天德----《理天遊記》第四回 訪阿修羅道     

濟 佛曰:他們有天福而無天德,這是阿修羅道的特色,天道是有天福還有天德,所以是不同的。
濟 佛曰:哈哈!道是無遠弗屆的,佛是空曠無邊的,修道人自修傳道都來不及了,還去談論是是非非,就是每天跟隨佛陀,拉住他的衣襟,不修戒定慧,
不息貪瞋癡,還是等於一位迷昧的衆生,是成不了佛的。所以修道人不可自命清高,亢高自大,也不可隨便去毀謗他教,因爲一切有爲法皆是處幻不實的,
只是度化衆生的方便法門而已。如果執着於某宗某教而毀謗某宗某教皆是我執的作祟。只要出發點是善良的,講道德仁義的,即是傳道解惑的地方,有爲
世人犧牲奉獻的精神即是世人的榜 樣。在此老衲再特別強調一點,那就是隻知佈施、建廟、助印善書只有天福,如能忍辱、消除好勝、傲慢、瞋恨纔是天
德。希世人能領悟其中的道理,不要被形相法 相給迷惑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