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那麼久還是小趴菜,看看你是否也是假學習

我的疑問

工作之後每天都要花時間學習技術,技術水平卻沒有預想的提升,離大佬也還是所差甚遠。

我一直在反思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是學習方法不對,還是學習的內容不夠好。而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你的學習是否只是一場行爲藝術》,我發現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假學習!!!

回顧過往

回顧我自己的學習經歷:

從剛開始接觸工作的時候,朝九晚五,工作時間比較清閒,從來不加班,所以每天時間比較多。當時的想法是打遊戲一天也是過,學習一天也是過,不如每天學一點技術,積少成多,量變引起質變,一兩年之後就能有很大的提升。幸運的是通過學習我進入了一家科技公司做 Java 開發。

但是後來隨着工作年限越來越長,雖然依然保持着學習的習慣,技術的增長卻越來越慢,比身邊同事也並沒有多大的突出。讓我意識到我的學習思維和方式應該改變了。

那篇文章裏提到學習不能用【學習時間】這一單一維度衡量。學習效率是否高並不是時間管理的問題,而是認知效率的問題。

認知效率:認知收益和時間精力之比,認知效率越高,學習效果越好。

所謂認知效率,其實就是看你在單位時間裏對某件事物投入的注意力資源。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我大學三個室友都考研,每天早上六點半準時起牀相約圖書館,同頻去食堂,同頻晚上十點回寢室,但最後只有一個考上了。

按理說她們仨的學習時間是完全重合的對吧?但有一次我去圖書館還書,看見她們面前都攤了四五本書,一個苦着臉在做題,一個一臉姨母笑的在玩手機,還有一個趴書上睡覺……

這就是行爲藝術學習法的弊端。它讓人養成了一種思維慣性,一種「只要我在學,哪怕只是看着在學,就不算是不務正業」的錯誤認知。

古典也曾在《躍遷》中提到:

在知識匱乏的時代,學肯定比不學好。但是在今天知識爆炸,終身學習的時代,爲什麼、學什麼、怎麼學比學就好了更重要。

如果錯把學習行爲和學習場景的代入看成了學習本身,那麼你的學習只能稱爲是一種行爲藝術。

是的,我最開始的想法是隻要學習就比打遊戲好,到後來只要看了很多本書、很多課程就能變成大佬。可現在事實證明這套已經行不通了。

那究竟要怎麼樣學習呢?

帶着問題去學習,就是一種提高認知資源的方式。這代表你所檢索到的每一行內容都會刻意爲你的問題去服務,去結合你的過往經驗推陳出新答案,並減少廢品知識的攝入。

一個最正宗的學習路徑,應該按照這個【DIKW】模型走:
他把學習分爲四個層次-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

數據(Data)是死板的,只用來描述客觀現實,我們需要篩選、理解獲得信息(Information)。然後將多個孤立的信息聯繫起來可以得到新的定義,這叫知識(Knowledge)。 而如果說「數據」「信息」「知識」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經驗思考出來的已知的東西,那運用知識跨界引用,深度思考,腦洞想象未知的東西,就會變成智慧(Wisdom)。

我們能從學習過程中得到智慧,那纔是真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是適應這個時代的學習,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