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談美》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纔可以做人世的事業。

現世只是一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不能跳脫這個圈套,所以轉來轉去,仍是被利害兩個大字繫住。

在利害關係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調協,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詐、凌虐、劫奪種種罪孽都種根於此。

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係而獨立。

在創造或是欣賞藝術時,人都是從有利害關係的實用世界搬家到絕無利害關係的理想世界裏去。

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爲而爲”的

我以爲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爲而爲”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纔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如果這兩層不講究,社會上多一個講政治經濟的人,便是多一個借黨忙官的人;這種人愈多,社會愈趨於腐濁。現在一般借黨忙官的政治學者和經濟學者以及冒牌的哲學家和科學家所給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話就說盡了

“俗不可耐”。

人心之壞,由於“未能免俗”。什麼叫做“俗勺這無非是像蛆鑽糞似地求溫飽,不能以“無所爲而爲”的精神作高尚純潔的企求;總而言之,“俗”無非是缺乏美感的修養。

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

實用的態度以善爲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爲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爲最高目的。

在實用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對於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重意志;在科學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的互相關係,心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動偏重直覺。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價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質。

圖畫、雕刻、音樂等等都是寒不可以爲衣,飢不可以爲食的。從實用的觀點看,許多藝術家都是太不切實用的人物。然則我們又何必來講美呢?

人性本來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備纔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飲食慾,渴而無所飲,飢而無所食,固然是一種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慾而沒有科學的活動,本有美的嗜好而沒有美感的活動,也未始不是一種缺乏。

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種飢渴精神上的飢渴。疾病衰老的身體纔沒有口腹的飢渴。同理,你遇到一個沒有精神上的飢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斷定他的心靈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狀態。

我們這個時代是否也有類似長城和《短歌行》的紀念坊留給後人,讓他們覺得我們也還是很親切的。

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佈的幾點星光。

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佈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