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燕嬌在長沙博物館開講:絲路玻璃文化展,呈現砂與火的藝術魅力

前不久,本人在長沙博物館聆聽了湖南省博物院研究館員、策展人喻燕姣應邀所作的《砂與火的藝術魅力:探尋絲路玻璃世界的奧祕》講座,她結合她所策展的、正在該館舉辦的“砂與火之歌——絲路玻璃文化展”,通過大量的圖片和文字介紹,賞析玻璃器之美,引領聽衆瞭解該展覽的重要意義並參與到玻璃文化的傳承中來。

講座分別從“展覽理念與主題思想”“內容框架與展廳佈局”“展覽內容”“展覽特色”四個方面展開。

據喻燕姣介紹,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收藏了大量的絲綢之路沿線各地生產或出土的精美玻璃器,可以展示古代玻璃的發展歷程及由西向東的傳播過程。長沙博物館這次展覽以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所藏的325件世界古代玻璃器爲主體,結合國內出土的50多件玻璃製品,以時間爲脈絡,以玻璃工藝發展爲主線,展示玻璃在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及其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呈現出古代絲綢之路沿線玻璃世界的多彩文化,使觀衆能更直觀地感受到數千年來絲路沿線各國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與融合,瞭解到從古代傳承至今的絲路文化交流互通精神。

喻燕嬌說,長沙博物館該次展覽內容共有四個部分,一是從公元前3千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初現與興起,分爲“早期玻璃工藝”和“玻璃的初興”兩組;二是從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發展與傳播,由“新亞述與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玻璃”“腓尼基玻璃”“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玻璃”3個組組成;三是從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5世紀)繁榮與綻放,這部分分爲4個組,即“希臘化——羅馬帝國時期的玻璃製造技術”“希臘化——羅馬帝國早期的玻璃”“羅馬帝國玻璃”“兩漢時期的玻璃”;四是融合與影響(公元6世紀至公元14世紀),分爲4個組,即“薩珊玻璃”“拜占庭玻璃”“伊斯蘭玻璃”“隋至明中國自制玻璃”。展廳佈局如下圖所示:

第一單元主要介紹早期玻璃工藝(包括纏繞法、卷芯成型法、馬賽克技術、模具鑄造法)及製品。玻璃器物初現於兩河流域和埃及地區,但直到公元前16世紀後,玻璃器才被廣泛使用。早期工藝把玻璃器製作得十分小巧,主要是一些仿寶石的飾品和仿陶、石器的小型器物。早期玻璃器作爲珍貴的奢侈品,頻繁地在泛地中海和西亞區域進行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

公元前16-前13世紀,早期玻璃器受生產技術限制,偏小巧。工匠以玻璃模仿寶石珠飾,用作個人佩戴的裝飾品,如吊墜、串珠、護身符、耳環等;或者以玻璃效仿陶器或石器,用來盛放昂貴的化妝品或藥劑;此外,也有小件雕塑品和鑲嵌物。早期玻璃作爲珍貴的奢侈品,在泛地中海和西亞區域進行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

第二單元集中展示新亞述與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腓尼基玻璃製品和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玻璃製品。展陳內容主要包括新亞述、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腓尼基的玻璃器皿和玻璃飾品,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仿玉玻璃器和自制玻璃器。

這一時期玻璃製作技術不斷向前發展,卷芯成型工藝復興並走向成熟,以玻璃印章爲代表的寶石切割加工技法趨於完善,蜻蜓眼製作技術也跟隨商貿之路傳入黃河長江流域。這一時期出現的玻璃製造技術有八種,其中自由吹製法大大提高了玻璃製造效率,讓玻璃製品走進尋常百姓家。

第三單元集中展陳薩珊王朝、東羅馬(拜占庭)帝國、阿拉伯(伊斯蘭)帝國和中國四個地區從公元6世紀至14世紀各自玻璃的發展歷程,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融合創新。展覽內容主要包括:玻璃在融合與影響時期,薩珊玻璃注重切面和磨花技術的提高;拜占庭玻璃發揚了馬賽克玻璃和夾金箔玻璃傳統;崛起於7世紀的伊斯蘭玻璃,成了玻璃製造和裝飾技藝集大成者,不斷創新,大規模生產,開展對外貿易,推動各地玻璃技藝相互影響與融合;薩珊玻璃和伊斯蘭玻璃沿絲路東傳,推動中國玻璃製造業的發展,中國玻璃經歷了從六朝貴族的鬥富奢侈品到唐宋的供佛珍品、逐步世俗化的發展過程。

第四單元中,展示了薩珊玻璃沿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又經中國傳到日本,保存在正倉院,中國與波斯也展開了貿易往來;拜占庭玻璃延續了古羅馬玻璃的華美,又有突破,與薩珊玻璃互爲影響,出現了磨花玻璃;伊斯蘭玻璃傳到古埃及、古羅馬,兼收幷蓄,將玻璃製造推向歷史新高度,影響了威尼斯玻璃等近代玻璃工藝。

至隋唐宋元明時期,國產玻璃的生產門類不斷增多。玻璃製品也從玻璃珠、戒指、髮釵、髮簪、皮帶扣和帶板等玻璃小飾品,到玻璃碗、盞、鉢、瓶、香爐、硯臺和唾壺等各種日常生活用器,再到玻璃葡萄、龜和魚等仿生品,各類玻璃已臻完備,玻璃使用亦更爲廣泛。

在西方玻璃製造技術的啓發下,我國古代工匠採用本土材料和工藝進行仿製和創新,獨立發展出中國古代玻璃製造技術。器物的造型設計以及質感、質量等諸多指標超越進口玻璃,並與本土文化相契合,體現出獨特的中國法統審美。

喻燕嬌最後總結了該次展覽的特色,從結構上看,注重各單元之間的銜接,以時間爲脈絡,以玻璃工藝發展爲線索,以絲綢之路上玻璃由西向東傳播爲內容,結構緊湊,邏輯清晰,一目瞭然;再就是內容構思上重視吸收新的學術成果,注重文物的組合、解讀,強調從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去解讀展品。最後,她還歸納了這個展覽的學術價值。

在互動環節,現場觀衆提出了玻璃的風化、玻璃與陶瓷製作技術的關係等問題,喻燕嬌一一進行了解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