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出土簡牘的發現與研究:揭開歷史的面紗,連綴文明的碎片

“簡牘是我國古代在紙張發明以前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用於記載文字的媒介,通常以竹、木爲原材料,按一定的尺寸削制而成,竹質爲簡,木質爲牘。迄今爲止,我國共出土簡牘約30萬枚,出土地遍佈國內20多個省、市、區……”這是近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清華大學博士後羅小華應邀在長沙博物館舉辦講座時說的,講座題爲《長沙出土簡牘的發現與研究》。

羅小華的講座以時間爲主線,側重系統梳理了1951年至1993年長沙地區墓葬出土簡牘,1993年至今長沙古井出土簡牘的整理及相關研究情況。

他說,長沙出土簡牘在學術界素享盛譽,湖南、湖北、西北三個地方被稱爲簡牘出土的“三大重鎮”。而在湖南地區,長沙出土簡牘是最具特色的,具體表現爲包攬了多項全國之最:出土的簡牘達10萬枚,數量最多;時間爲戰國至三國,跨度最大;朝代序列包括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最完整。

羅小華說,1951年伍家嶺出土西漢墓封檢,是新中國最早最科學發掘出土的簡牘;次年在五里牌楚墓出土的竹簡,是最早科學發掘出土的戰國簡;1953年仰天湖出土的楚墓簡牘拉開了戰國簡策研究的序幕;1972-1974,馬王堆西漢墓出土過兩批簡牘,其中,遣策數量是全國之最,另外還有醫書。

1996-2012年,九如齋、東牌樓、五一廣場、尚德街等處的古井出土了東漢簡牘7000多枚,是全國最多的省份。1996年之前的都出土於墓葬,主要是隨葬物品的清單,遣冊最多,之後都出土於古井,多爲政府公文。

1996年,科文大廈(九如齋)古井出土的東漢簡牘,內容是文書、名刺和習字木牘。同年,走馬樓西南側的古井出土了三國孫吳有字簡牘72000多枚,內容主要是吳國長沙郡府、臨湘縣及臨湘侯國的公文。

2003年在長沙走馬樓東側古井中發掘出土西漢簡牘2000多枚,主要是劉氏長沙國第二代康王劉庸前期的官方行政文書。在走馬樓西漢簡中,有許多與監獄管理相關的資料。現在所看到的文本,是縣廷及監獄諸部門關於監獄管理的值班報告。

走馬樓西漢所見監獄建設多重管理與警衛,東牌樓出土了東漢簡牘,內容有官府文和私信。

2010年在五一廣場古井中發掘出土了東漢時期有字的簡牘6800多枚,內容是臨湘縣與長沙太守府之間往來公文。

對口誧象人這種木俑或木偶做了重點介紹,五一廣場簡牘記錄創傷有其內在規律可循,當時的爰書中有對受害者傷勢的詳細記錄。

羅小華還介紹了發生在東漢末年的典型案例許迪割米案和自相和從封檢的案例,前者審理時間長達3年,司法程序多,涉及的官員多。

2011、2012年在長沙五一廣場南側建設工地的9口古井中出土的東漢簡牘,內容爲官府文書及私人信札。

2015年,在長沙坡子街與福社路交匯處,發現一個古井羣,其中出土了一批秦牘,木牘記有“廿九年”“長沙廄”“蒼梧”“大庶長”等內容。

在講座結束前的互動環節中,多名熱心聽衆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簡牘中的湖湘文化的源頭、羅小華湖南地區出土大量簡牘的原因等問題,羅小華都一一詳細解答。

羅小華對各個歷史時期長沙簡牘的發現、發掘經過及重要文物如數家珍,他讓那些古老的竹簡或木牘文字變得鮮活而生動,似乎有了生命。後世正是通過這些發現,讓那些遠去的歲月日漸清晰起來,古代的文化和文明得以接續不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