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召唤——读《从老牛湾出发》随想

老牛湾是黄河第一湾,追根溯源,它是母亲河的源头。

当黄河在老牛湾出发,延绵回转,交付了华夏大地无尽的爱,备足了对山川生生不息的情。

老牛湾用一湾逝水把坎坎坷坷的命运捂热,把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裹挟,山川依旧,洗尽了铅华,生活是新的,她也是新的。

她那样静静地流淌,让心灵收到了启发和洗涤,让人有焕然一新的,重新领悟生活的感觉,岁月不能遮蔽她的情感。

壁立千仞,母亲河饱经沧桑,容颜不改。

在老牛湾,似乎听到了她深情的呼唤,一切故事都在这里生根发源……

从老牛湾出发……


1.从文学角度出发


《从老牛湾出发》是一部诗体小说,这种文体,是有诗的特点的小说。

当然,这种解释看起来好像言之无物,说是诗,比较长,说是小说,又与小说不同。是诗歌和小说的结合。

结合这个词很有意思了,基因相同的结合,一定是相近或相似了,基因不同,那肯定就有差异了,而让很多人也想一窥究竟的,定是这种另类的结合。

说是另类,实质是这种文体很早就有,只不过相比普适的文体要少很多,也正如我这样的人,感觉少见多怪了。

外国文学中的诗体小说要多一些,我国的主流文学里,似乎就少了很多。而《从老牛湾出发》这样一部诗小说,更像是一种清流,看起来小众,不合群,实质上这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而在一个作家意识里,就另当别论了。

初看,很多人都能懂一二,不懂八九。看不懂的人就要多读几遍,当然,这样也不一定能全都懂。

懂这个词,只有同频才能匹配,如果不能共振,似乎也差了那么一丢丢。

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抒己见,允许质疑,我笔述我心,也就更能体现出思想上的碰撞和融合。

如果说《从老牛湾出发》是一种超越,那么这种超越体现在写作表达上。

因为整部作品采用的是意识流写法,这既是作品的魅力,更是作者的高超技艺。

意识流写法,这个词知道人或许多一些,而百度百科上更有特别明确的解析。

“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也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

这是精神上的探求,一种修心的境界。心之所向,随外向内迸发,随意识而来,随笔端触点升华。

这既是某种艺术效果的技法,又是由心而作为导向而产生的外部表现。

像是真实的,也是虚幻的,让人感受到了某种力量的牵引,又似挣脱了捆绑的束缚。

这种意识流思维,是不断流动着的。它像是一个梦魇,也像一个附了体的异形人,在控制你的思考和行为举止。

日常多数人都不常有,而用于创作手法,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二、从故事角度出发


薄迦丘说:正的爱情能够鼓舞人,唤醒内心沉睡的力量和潜藏的才能。

《从老牛湾出发》描写的是爱情。

这里的爱情却与你想的爱情不同。

这爱是渺小的,也是磅礴的。

看起来很矛盾,但是却真实。说渺小,是因为这世上有着千千万万相爱的人,都因为爱情而找到了相同的路径。说磅礴,这爱又超出情感里的界限,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

这爱从黄河的源头出发,《从老牛湾出发》,从那只皮筏子上漂荡,从那只金翅簪引发,它更似一个定情信物。也是一种对爱情的隐喻表达。   

“我摸一摸,硬硬的,还在,金翅簪,戴上她的发髻,这一遭啊,没有白来。”

如果与那个真正相爱的人,白首不相离,“这一遭啊,没有白来”。

“怎见得,前身隐儿轻驾兰州,划船荡浆又似聂家子孙天梓,对,做了天梓隐儿雌雄共体。”好一个雌雄共体!

如果爱情层层跃迁,雌雄共体,应该是这世上最美好的样子吧!

是的,《从老牛湾出发》的作者刘景侠,她的爱情,就像薄迦丘所说的那样,“唤醒内心沉睡的力量和潜藏的才能”。

烟火生活,淡然宁静,从她的言语间,表情里,都透着对爱情最好的诠释。

从文字的表达里,注定了缘份,从那一封封旧日的情书里,缔结了今天的伉俪夫妻,“雌雄共体”。那情书,就是金翅簪吧?

实际上,还可以有一个更好的词来形容她的爱情,那就是灵魂伴侣。

没错,《从老牛湾出发》,找到了灵魂的依托,精神的同频共振。

三、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认为,一个人的心中有一个“真我”与一个“自我”在争斗,这也是为什么人在选择的时候会矛盾,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自我”是马斯洛需求的基础阶段,也是最基本的人类社会属性,遵循生存和现实原则,受外界客观因素驱使,追求生存、金钱、权势、名望。

“真我”是马斯洛需求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的精神属性,遵循心灵的召唤,受精神世界的驱使,追求精神、认同感、灵魂。

《从老牛湾出发》,是一种心灵的召唤,属于后一种。

心灵的召唤,它会促使一个人迸发出无限潜能,让自我精神意识越来越清晰。

那么,到底是先有语言再有想法,还是先有想法再有语言呢?

《从老牛湾出发》是先有想法,这种想法更像是一种潜意识的不断加持。

而后,语言又呈现想法,这不同于作家创作时的灵感,它高于灵感之上。

那种无需指引,就能找到路径的力量,让作家笔下的文字跳跃着,奔放畅达,让作品多了几分神密色彩。细细品读,像是杜撰,又似真身乍现。

《从老牛湾出发》,从心理学角度体悟,是作家的一种使命。正是心灵的召唤,让这部作品问世,有了现在的模样。

是谁借由作家的灵魂,来抒写了一部从黄河源头直上而下的九曲回肠的故事?是谁借由作家的笔锋,刻画了那流动不息的生命轮回,是老牛湾的前世,老牛湾的今生,老牛湾蕴含的一切。

这里有源头,有使命,也一定有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