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家同行一一讀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潘新和《胡適語文學研究"學者學"視角透析》(上下)

昨天下午翻開《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2年第四期,讀到第一篇文章,覺着有深度有讓我折服的見解特,看到的是下。今天下午邊讀邊做標記,讀完以後趕快找到第三期,看到了上。作者和題目就是我這篇簡書的題目。

"國文教育的目的是‘自由發表思想’,閱讀要落實到‘手到’一一寫作上,是爲演說、辯論一一說、寫素養同步推進做準備。

“對於課堂教學,胡適說,'沒有逐篇逐句講解的必要,只有質疑問難,大家討論兩件事可做’。大道至簡,他用`質疑問難,大家討論'八個字,取代令人眼花繚亂、層出不窮的各種時尚教法,尤其是連篇累牘的灌水講讀、鸚鵡學舌式咬文嚼字,以此詮釋學生本位下的表現本位。由`質疑問難,大家討論'練出思想力、思辨力,纔有表現本位可言,才能培育思想者、立言者。

"胡先生在朱子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的基礎上,又加上手到。手不到,心是不會到的,發表是吸收的最好方式。

大力倡導君子必辯,能言善辯的荀子,曾三爲學宮祭酒(學宮之長)被稱"最爲老師”。

修德、窮理、致知、學問的提升,均需藉助講論,在相互交流、思想碰撞中增益理解、思考。

一般而言,有才氣、有學術根基者,認知不太會失焦,失分寸;無才氣,不學無術者,才故弄玄虛,虛張聲勢。

把靶子外圍打成篩子,不如靶心一槍。才學產生慧眼。時尚未必持久,傳統不會斷流。母語教育文化精髓,通過歷代經典傳承,融進學者的血液中,具有超強韌性,"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學者是文化薪火的天然傳承人。”

潘教授最後把胡適先生和王國維先生進行對比,他說"王國維與其說是身在廟堂,不如說是身心皆在中華文化。他把傳統文化看的比天大,後自盡於昆明湖,殉的是中華文化,而不是清廷,更不是傅儀。文化重於生命。

而胡適先生一生做了很多事,從寫白話詩,倡導白話文,鼓吹文學革命,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研究文學、哲學、史學,研究考據學、紅學、教育學、國文學,編各種報刊,寫各類文章;加之,他與政治結下不解之緣,從爭取當駐日大使未果,到之後擔任駐美大使,繼而任北京大學校長……身在學術,心在廟堂,心猿意馬,心慌意亂可見一斑。或許此爲大才子的困頓:多才反被多,才誤,盛名反遭盛名損。衆皆稱讚他德行高、涵養好、風度佳、學文大,臉上總帶着"我的朋友”般的親切微笑……若失學者"立言”本分,心不定不靜,修爲、人緣再好也枉然。

人生苦樂、悲哀,相生相剋。既隨心所欲,又身不由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超勢利,盡精微,堅守信念,知行中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