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礁》:海洋生物學家揭祕它的神奇和奧祕

孩子一直對海底世界充滿好奇,受疫情影響,不能領着孩子去海邊遊玩,就連附近的海洋館也不能前往,一直對孩子心存虧欠,直到《大堡礁》這本科普繪本郵到家,發現不只孩子,就連自己也瞬間被它的精緻和生動細緻的內容介紹吸引。

繪本文字作者海倫·斯凱爾斯作爲一名海洋生物學家,曾擔任大堡礁的潛水長,她致力於通過文字介紹大堡礁裏的生命奇蹟。文中插圖作者是曾獲得美國插畫家協會銀獎和“3×3”國際插畫大賽銀獎的中國著名插畫家豐風。

繪本通過清晰逼真的圖畫和詳實有趣的語言詳細描寫了大堡礁的形成原因、生活在大堡礁的植物和動物以及人類如何拯救和保護大堡礁,內容豐富,讓孩子一飽眼福的同時也能學到很多聞所未聞的科學知識。

01 珊瑚的獨特繁衍方式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形成於大約1萬年前的冰河時期,由於世界變暖,冰蓋融化,洪水導致海平面上升,大片陸地和山丘沉入水中,微小的珊瑚蟲從其他地方的珊瑚礁漂來,當海水變得足夠溫暖時,珊瑚開始在這片海域繁衍生長,最終形成寬闊而平坦的珊瑚礁,也就是大堡礁。

珊瑚是大堡礁神奇的建築師,我們在海洋館中看到的珊瑚顏色各異,瑰麗多彩,一簇簇一叢叢,在海水中搖曳,很少人知道它們真正的繁衍方式。

每年大堡礁都會爆發一場水下“暴風雪”,數百萬顆彩色的珊瑚蟲卵隨風旋轉飛舞,變成一顆晶瑩剔透的巨大水晶雪球,飄飄灑灑到海底的每一個角落。

這些珊瑚蟲卵在漫長而危險的旅行中孵化成幼蟲,許多幼蟲在旅途中被魚類喫掉,倖存下來的幼蟲最終會在岩石或死亡的珊瑚骸上安家,形成一叢全新的珊瑚。

每一塊大珊瑚都是一個珊瑚蟲羣體,由成百上千的水螅體組成,每一隻水螅體都是一隻幼小的珊瑚蟲,它們有一張嘴、一個胃和一些觸手。我們用肉眼看起來就像珊瑚身上長着的黃綠色斑點。

02 奇妙的海底生物鏈

珊瑚白天以身體內部的球狀細胞“蟲黃藻”利用太陽能產生的糖類爲食物,夜晚則用自己的觸手捕食魚或螃蟹等浮游生物。

珊瑚的天敵是長棘海星,它可以長到汽車輪胎那麼大,身上覆蓋着數百根有毒的棘刺,它會爬到珊瑚上,把它的胃從嘴巴里翻出,直接消化活體珊瑚蟲。由於長棘海星每年可產生6500萬枚卵,超強的繁殖能力會導致大面積的珊瑚被殺死。

因爲正常原因死掉的珊瑚變成了鸚嘴魚的食物,它們用喉嚨後面的第二副牙齒把死珊瑚磨碎,碎珊瑚中無法消化的部分被鸚嘴魚從身體的另一端排出變成沙子。

鸚嘴魚爲躲避捕食者,夜晚會吐出一個黏糊糊、臭烘烘的大泡泡,鸚嘴魚把這個大泡泡當作自己的睡袋,睡在裏面。當孩子聽我講到這裏時,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有趣的故事也讓她瞬間認識了鸚嘴魚。

繪本中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但是根據文字內容可以推斷得出捕食鸚嘴魚的可能是鸚鵡螺,它們既像章魚擁有長長的觸角,又像海螺擁有漂亮的貝殼,它們的視力不好,只能通過嗅覺找尋食物,它們尋找食物的標準很奇怪:越臭越喜歡!

03 親密的夥伴情誼

正所謂團結就是力量,在大堡礁這個海底世界也不例外,生活在這裏的生物會結成親密的夥伴關係,它們分工協作,互相守護,以便共同應對可能面臨的危險和挑戰。

海葵和小丑魚是一對好夥伴。小丑魚爲了躲開天敵而躲在帶有蜇人刺細胞的海葵觸手裏,它們在觸手叢中游動,給海葵帶去生長所需的新鮮而富含氧氣的海水,同時,小丑魚還會趕走想啃食海葵觸手的蝴蝶魚。

蝦虎魚和小蝦也是一對好朋友。它們一起住在沙穴裏,小蝦由於視力不好,負責打掃沙穴衛生,蝦虎魚是一種小魚,它們負責在沙穴門口站崗放哨,防止危險分子突然闖入,這種抱團取暖的方式值得我們人類學習。

同樣友好的還有石斑魚和裂脣魚。裂脣魚雖然身材嬌小,但是卻可以自由出入石斑魚的血盆大口,裂脣魚在啃食石斑魚牙齒縫隙裏的食物碎屑的同時,也在幫石斑魚保持牙齒清潔和健康,所以石斑魚不但不會傷害裂脣魚,還會和它成爲好朋友。

《大堡礁》這本科普繪本作者通過精美的繪畫技藝和豐富有趣的故事向孩子們講述了大堡礁的前世今生,也讓孩子們認識了生活在這片海底世界的各類神奇生物,進一步激發了孩子們長大後深入探索並保護這個神聖美麗的世界遺產的決心和願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