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張白紙還是自帶天性?

新生兒的大腦是一張白紙,他們知道的任何事情都是由經歷“寫”(經由學習)上去的。這句話對嗎?

我之前認爲是對的,7年養育孩子的過程,讓我發現孩子的某些性格特徵、喜好、習慣、氣質是先天自帶的。

我家孩子剛學會走路,帶她在小區裏遛彎兒,看到幾個小朋友圍在一起玩玩具,她會在外圍站着觀察很久,想湊過去,又踟躕不前。後來,每次遇到類似的情境,她都是這種狀態。隨着孩子慢慢長大,去遊樂場、去外地旅行、去朋友家、上幼兒園前三個月等等,只要是接觸一個新環境或者一個新事物,她都要觀察很久才逐漸放鬆自己,慢慢適應環境,或者需要提前告知她,讓她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她纔不會因爲太突然而抗拒和排斥。

多次驗證後,我把這個性格特徵命名爲慢熱和謹慎,通過回憶和內觀,我發現也是我比較突出的性格特質。孩子的某些性格特質很有可能是先天自帶的,也就是說,出生時,就遺傳自父母的一些性格特質。

產生這個想法後,我還將信將疑,因爲這也有可能是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自身的一些行爲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她,促使她這種慢熱和謹慎個性的形成,後來又發生一件事,讓我確信,父母的某些特質,真的可以遺傳給孩子。

我開車帶孩子玩過城市的各種公園,我發現只要開過一次的路,下一次再走,孩子一定會看着窗外說:“爸爸,這條路我們上次走過哎!”我空間想象能力和方位感一向很強,但這種能力特質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即無法表現也無法潛移默化,怎麼會影響她呢?

有一次,愛人單獨帶她去一個新地方玩,回程手機信號極弱,愛人開車找路,有點懵圈,全程都是不到6歲的孩子在幫她導航。愛人回來後跟我說起,我確信:孩子出生後一定會從父母處遺傳諸多先天性格和能力,而並非一張白紙。

在最新版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學》(第8版)中,我的觀點被再次印證了。


菲利普津巴多是前美國心理學家學會主席從事斯坦福大學普通心理學教學近50年,從編寫普通心理學教材第1版至今已經35年,最新版《津巴多普通心理學》內容修訂和增加近半,介紹了心理學領域諸多令人興奮的新發展。這本書是心理學入門的必讀之書,而且特別好讀,因爲作者充分考慮到讀者的閱讀習慣,在每一節都會提出一個關鍵問題,讓讀者帶着疑惑感去閱讀這本700多頁的心理學教科書。

在第十章的第一節,作者提了一個關鍵問題:我們的人格是由什麼力量塑造的?

作者給出的回答是:

人格是由生物學因素、情境和心理過程共同塑造的,這些過程都發生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和個體成長的背景中。

什麼是人格呢?《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中寫到:“人格是個體特有的特質模式及行爲傾向的統一體,又稱個性。

人格包括個體獨特而相對穩定的內部心理特徵和外部行爲方式兩個方面。古人云:“蘊蓄於中,形諸於外”,可以作爲人格的最好概括。換句話說,使我們作爲一個人存在的幾乎所有方方面面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們的人格。比如之前我家孩子空間感強,內部心理特徵是能快速記住所過之處的道路特徵,外部行爲方式就是幫助媽媽導航,指引開車方向,這就是她的一種人格特徵。


從上圖中,發現生物學因素是人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什麼是生物學因素,一是人類通過進化留在基因中的本能,二是遺傳自父母的先天人格和潛力,所有這些都在家庭、社會網絡、文化的背景下被激活,並展現出來。

我家小孩從小的一個玩伴,一歲多的時候,坐在他家的陽臺上看着樓下的建築工地施工,可以看一上午,目不轉睛地盯着挖掘機、卡車、打樁機、推土機等等;不需要任何人指導,就能準確地打開家裏各種家用電器的開關和按鈕;我家小孩還不會自如地控制5根手指時,他已經會拆裝各種小顆粒積木搭成的機械車了。隨着年齡的增長,五六歲時,每次玩到一塊,就教我家小孩看車標認車的品牌,在家閒暇就用iPad看汽車,各種車型包括內飾都說得頭頭是道,我經常開玩笑說:“中國汽車工業的騰飛在你家孩子身上。”他對機械和汽車的癡迷就是與生俱來的,無需引導的先天人格。

作爲父母瞭解到”先天人格“這個概念之後,就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是所有的先天人格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家長要在剛被激活的階段,幫助孩子修正這些先天人格。

前兩天看一個視頻,長沙至北京的高鐵上,一個孩子一直在車廂大喊大叫,其他乘客提出異議,孩子的家人回懟:”你受不了可以坐高級車廂去啊!”“我也沒辦法,我都用手捂住他的嘴了,你告訴我怎麼辦?”

近些年公共交通上“熊孩子鬧劇”時有上演,很多人都歸結爲“熊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熊家長。家長有沒有責任?有,鬧劇中很多家長的回話諸如此類:

你這麼大人了,怎麼跟孩子一般見識?

人家孩子還小,你應該多包容!

孩子不懂事,你還不懂事嗎?......

可以看到,大人心中有一個假設:孩子小,孩子沒有錯,等長大了就好了,錯也都是大人的錯。

不是的,絕不會有家長會教給孩子,上了高鐵你就使勁嚷嚷,你就使勁踢前排靠背,也沒有做出過錯誤示範。但這些違背公共道德規範的行爲,可能是孩子某種先天人格的外在表現,做父母的有責任、有義務通過觀察、理解背後的動機、情感及心理活動;在外顯的初期,通過正確的疏導、交流、溝通、教育,使其修正爲有利於孩子發展的人格,而不是任由其自然發展,也不要把希望寄託於長大後自我修正。

第二,養育環境對先天人格的激活並固着於孩子身上起着決定性作用。

在孩子生活的早期,因爲不識字以及接觸社會網絡機會不多,所以受到社會網絡及文化的影響很少,加之對主要養育人的依賴度很高,人格主要的形成因素就是養育環境,如果家長創造出高匹配的環境,有利於發現和激活孩子的先天人格以及潛力。

例如我家孩子的玩伴,如果他家陽臺下面沒有工地,又或者他們家住在大山裏,小時候根本沒見過工程車,估計他“熱愛機械,喜歡研究汽車”的天性,就沒機會被激活。

我家孩子從小喜歡玩水,坐在衛生間的澡盆裏洗澡,都要玩半個多小時想象遊戲,我們小區裏有游泳池,從兩歲起,我每年夏天就抱着她泡在游泳池裏,5歲和那個機械小天才一起學游泳,她就學得比較投入,很快就學會了,而機械小天才卻放棄了。

現在去專業的游泳俱樂部訓練游泳,每次參與訓練從來不用父母催,訓練多久都不嫌累,上午訓練完,下午還會去小區的游泳池再游上一兩個小時。

如果不是因爲從小的觀察發現和生活環境,剛好把孩子“親水”的先天人格激活了,可能她要等到長大後自我發展時纔會發現。

第三,家長通過觀察孩子的先天人格,也是在認識自己。

孩子出生後這7年,就是我不斷內觀,不斷自省的7年,通過觀察孩子那些先天人格支配下未加任何修飾的外顯行爲,我在自己身上和愛人身上都能找到一些人格的影子,找得越多,對自己的認知也就越準確,同時也能更加了解愛人的人格特徵。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這個知人和自知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人格,夫妻關係也越來越和諧。

總之,孩子不是一張白紙,帶着遺傳自父母處的“先天人格”,作爲父母,不是去任意塗寫,而是幫助孩子把“先天人格”澆灌成“參天大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