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街巷》135:東門碼頭市井圖(1)

《老成都》(連載)

【文章:周   羽;圖片:成都市建設信息中心】

                                             1947年的新東門

        新東門大橋坐北朝南,上接猛追灣,下連老東門大橋。橋下左側是鍾錘堰小河流入府河砌的條石高坎,右側是寬大的石條鋪出的馬路。這是木船航運的裝卸碼頭,又是東門一帶飲用水的水運碼頭。

茶鋪

1947年前,新東門橋下,兩邊是用整齊的用紅砂石條建成的河堤。橋右側是一個臨河的大茶鋪。茶鋪屋頂一半由青瓦鋪蓋,另一大半平支木架和竹竿,上面用竹編粗篾席子蓋上。需要用光時,使勁拉動棕繩席子,將粗蔑席捲成圓筒收攏,一個半露天的大茶社便出現了。

茶社人來人往,十分熱鬧。鄰水一排茶座爲上品茶位,茶客或觀水清談,或邊釣魚邊喝茶。堂倌提水壺穿梭其間,賣花生、瓜子、香菸與糖油果子的小販也往來其間,叫賣的吆喝聲此起彼伏。由天亮前五更起,直到子夜時止,市民、商賈、力夫、船工和縴夫,羣聚於此,休閒交流,各行其便。

廟宇

在碼頭右上方是一個約一丈見方,用石料、磚木結構修築起的小廟,廟雖小但建築精美,約兩米高的阿彌陀佛像端坐其中,塑像正視北方,背對東門方向,側對大橋與河面。因爲廟小,人們上香與朝拜時,只能站在廟外。香火燭光中,佛像金光閃閃,明亮耀眼。

碼頭

碼頭邊,木船停靠有序,背夫擡上岸的多是柴、米、油、鍋巴鹽、生豬、果品等,運走的大多是生鐵鍋、布料、小百貨等。一部分木船調頭到斜對岸,載尿水下行,最遠運至彭山一帶。

米市

緊鄰碼頭旁的東安街北口,是新東門大米集市。各種品質的大米擺放有近百米之長。任市內大小買主挑選議價。東安南口的東安茶鋪是新東門商賈交易的場地。茶鋪內,商賈大多衣着長衫,頭戴博士帽,袖口挽成“龍擡頭”。交易時,雙方相互甩袖頭,兩袖相接,祕密討價還價。買與賣,都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進行。

井水

成都的井水,味微鹹,富鹼味,故只能供煮飯洗衣用。舊時,大小茶社均用河水泡茶。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每到清晨時分,運水的汽輪板車開始在大街小巷穿行,這便是成都人一天生活的開始。此景延續已有千年之久。因新東門上下很遠,無取水處,故此地的水車便多了一些。也有專門爲某家、某處擔河水的(全爲飲茶專用)。而平常人家中,也常備有飲茶和日用兩種水缸,“井水不犯河水”。

水患

1947年夏日的一個夜晚,新東門的狀況被徹底改變了:特大洪水從上游衝來各種漂浮物,封閉了整個橋洞。老橋在一聲巨響中轟然倒下。河邊茶社被沖垮,河岸泥土不斷垮塌,小廟最後也被洪峯席捲而去。


      (下篇:《東門碼頭市井圖(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